1、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刘云飞 审题人:贺功斌武维斌卷首语:浩瀚的历史世界中,我们一路走来,且歌且行。我们谈论古今,体悟人生智慧,设计未来,探讨获得人文素养的途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选择、材料分析,给每道题书写一个完美的答案。面对答卷,多一分认真,多一分细心,祝你成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代的统
2、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A. 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 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 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 神权色彩比较浓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我国封建社会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封赏贵族的称谓,而不涉及神权色彩,故D项错误。考
3、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级制度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体现的思想是从疆域扩大的角度说明分封制对西周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B选项行政管理没有体现;C选项属于宗法制;D选项淡化不符合题意。3.“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
4、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A. 三公九卿制B. 中外朝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中外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均是纯粹的中央的机构,并不涉及到相权和王权的权力分野问题,A、C、D是均不能选的,而中外朝制度则是把王权和相权直接分离开来,所以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就是中外朝制度,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4.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
5、郎”;王洽,“(王)导诸子屮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 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 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 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 察举制度盛行不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5.“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它在舞台上批评并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但新的喜剧则在
6、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它表现在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戏剧表现主题的变化,反映了古希腊后期一般公民所关心的是A. 农工商业B. 城邦利益C. 民主制度D. 生活琐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述的是新旧喜剧主题的不同,前者属于政治,后者寻找百姓生活,这就反映了古希腊后期人民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材料体现的是人民的生活方面,而不是国家的农工商业,故A项排除;B项是前期关注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也是属于政治方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6.英国史学
7、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A. 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B. 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 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D. 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以及“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可以看出罗马法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故答案为D项。注重形式和程序并非保留习惯法的痕迹,排除A项;
8、材料不能反映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注重程序和形式就是为了客观公正,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特点【名师点睛】罗马法的特点包括:罗马法作为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深受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罗马法是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罗马法还确立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如疑罪从无、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有罪、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动审判、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
9、担、一目了然之事无须证明、一事不再理等等原则对现代法律制度仍然产生重大影响。7.“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A. 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 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 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 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是指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国人思考制度变革提供历史契机,C正确;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挽救统治的愿望破产,排除A;
10、B项清政府腐朽落后是甲午战争的失败的原因,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名师点睛】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8.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某生说:“穿衣服
11、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解析】从甲“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可以看出则符合道家学说“人必须顺应自然”,故选B;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贵贱有序,排除A;墨家的“节用”的思想,排除D;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整齐划一,排除C。故选B。 9.郑超麟回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A. 实业救国愿望B. 民主科学思想C. 社会主义思想D. 爱国救亡精神【答案】D【解析
12、】实业救国思潮并不是当时的集体意识,不符合题意,故A项排除;据题干中“中华民国八年”可知此时属于辛亥革命后期,“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时间上不符合,故B项排除;社会主义思想此时并没有成为集体意识,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及时代背景分析可知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爱国救亡精神迸发,故D项正确。10.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A. 寻求与
13、日本妥协的途径B. 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C. 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D. 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的爆发。蒋介石的这段话着重强调两个转折,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表明其对日本的妥协是有底线的,故A项错误。“被迫自卫”体现了蒋介石准备与日本进行军事对抗,故B项错误。“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体现了蒋介石宣告中方进行军事对抗是出于自卫,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军事策略,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
14、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起了积极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明显与材料相左;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而材料说的是积极方面。所以应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12.有一天,在下体育课回教室的路上,两位同学就体育老师的行为议论起来:同学甲说:我们体育老师太狠了,一个动作不对,就罚我们跑20圈。同学乙说:你说的不对,老师这是负责任,不是太狠,是太
15、好了。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A. 普罗泰哥拉B. 柏拉图C. 苏格拉底D. 亚里士多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体现了甲乙同学队同一制度得出不同的观点,他们的标准不一,更多体现了从个人的好恶去评判,与“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相似,故A正确。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和“知识即美德”。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出逻辑学。考点:古代希腊先哲的思想点评:本题从材料出发,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含义,也要求对四位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掌握。还可以考查四位思想家对西方哲学的贡献等13.1518年,马丁路德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
16、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A. 肯定了王权高于教权B. 动摇了上帝的神圣地位C. 使人们摆脱了宗教束缚D. 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材料没有涉及;马丁路德并不反对上帝,只是反对教会,所以B项错误;宗教改革的目的并不是摆脱宗教,C项错误;马丁路德的主张否定了教皇权威,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选D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14.人文主义是西方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们的精神追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时的人文主义的本质含义是A.
17、洞察宇宙,探索人生B. 追求自由,强调平等C. 肯定人性,追求幸福D. 否定教会,信仰得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启蒙运动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A、C、D三项均不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B项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故选B项。15.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 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B. 突破了政府管理C. 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D. 部门间联系减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18、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根据“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说明行会的出现加强了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16.北宋范仲淹提出:“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人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
19、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上述言论不能反映A. 商业冲击农税主体地位B.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 “三冗”局面急速加剧D.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古文大意为,向商贾征税没有多大的害处,向农民征税则会害农,可见此言论冲击了农税的主体地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即与其害农,不如向商贾征税,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是材料不能反映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材料又主张向商贾征税,体现了“三冗”冗兵、冗官、冗费中的“冗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茶盐商
20、税获利较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起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作者旨在强调工业革命后A.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革新B. 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C. 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D. 旧规章制度阻碍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是指工业革命之后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代替了以前的重商主义,即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故答案选B。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C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但与材料不
21、符;D项说法不全面。18.从1885年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有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 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D.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厘金和关税收入上升是诸多因素的结果,并不能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田赋的下降也不能说明清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税收田赋下降,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上升,说明这一时期的自然经济不断瓦解
22、,近代工业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9.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是A. 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B. 低谷的形成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严重失误C. 是由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D. 到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遇到了挫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是由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之后我国仍以公有制为主题,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排除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3、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1960年经济呈现下滑趋势,说法正确,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说法错误,排除C;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提出的,排除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特点20.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前A.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B. 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C. 闭
24、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D. 较封闭导致世界史研究落后【答案】B【解析】【详解】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和排斥市场经济,而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挽救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历史教科书不愿意介绍罗斯福新政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成效。故答案为B项。A项只是外交政策,且在50年代末已经发生变化,排斥;当时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我国与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点睛】罗斯福新政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改造,挽救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尽管加强国家干预,但仍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不
25、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对立,使得中国当时不愿意介绍罗斯福新政的成就。21.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涉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 小农经济衰退无需使用农事节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所述为作
26、用减弱,并非“无需使用农事节律”。排除ABD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22.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A. 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 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C. 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D. 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故本题选B项。凯恩斯主义出现于新政后,C项错误。
27、因为新政只是缓解了经济危机,因此不能说根本改变了美国经济。【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23.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 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 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 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 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21年,“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列宁强调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实行固定粮食税属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表现之一,故A项
28、排除。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计划体制的政策,故B项排除。加快工业化建设也是斯大林模式计划体制,故D项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名师点睛】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24.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
29、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B.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C.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D.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和黄宗羲等人的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答案为A。BC项符合史实,对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有影响,但相对而言,A项是更为重要的原因;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25.我国学者在研究“全球化与第三世界”问题时,提出了下列不同观点。这说明学者观点出处房宁“利益损害说”世界潮流中的国家
30、利益,载北京青年报1996年7月俞可平“机遇说”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吴易风“有利有弊说”全球化的二重性,载当代思潮2000年第6期A. 只有“有利有弊说”具有合理性B. 研究视角不同会形成历史观点差异C. 时代不同会制约对历史真相的认识D. 研究者的身份会影响历史结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应趋利避害,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来发展本国经济。分析选项,B项表述准确,所以应选B。考点:世界经济的全
31、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认识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26题2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
32、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3)上述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应具备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治学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
33、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孔子和顾炎武思想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分析概括得出。孔子的政治抱负,应当联系所学,从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匡正社会秩序等方面来回答。(2)根据材料中的“有明道淑人之心”“尚安望其致用哉?”等信息可以看出,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经世致用。联系所学可知,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的意义是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的先河。(3)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孔子和
34、顾炎武两位思想家的主张都强调社会责任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应当联系所学,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和在当代中国的意义等方面来回答。27.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原则,失去了公平与公正往往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的动荡。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该项措施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王安石最后被罢官,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
35、改革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答案】(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途径。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收取赋税,官僚、地主据实纳税。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2)应具备的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途径,这一改革措施限制了原
36、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还可以从王安石变法的方田均税法和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来回答。(2)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可以根据三位改革家的经历和所学有关内容,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方面来回答。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
37、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答案】(1)内容:确立新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
38、力。孝文帝庙号改革改变了拓跋珪以来的原则,“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即不再尊奉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从拓跋珪开始设庙祭拜,奉其为太祖,确立了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体现了其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融合。同时为了不违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孝文帝庙号改革使得北魏彻底告别拓跋珪以前部落联盟时代,表明其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的意图。孝文帝庙号改革大刀阔斧,表明其改革的决心。其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打击了北魏政权统治集团里面可能阻碍改革的势力,减小了改革的可能阻力。【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有教材依托,通过设置材料从内容和意义两个角度考查考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典型的体现了新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从能力考查上来说,题目设置的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历史上重大改革”部分的选修题,一般比较难,特别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考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不建议考生首选此题。但是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