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852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A.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B.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C.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为佛寺劳作服役,从

2、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可知政府对“佛图户”缺乏有效监管,不利于政府的赋役征发,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耕作方式改进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农副业产品面向市场,所以不能得出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的结论,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的信息,排除D。2.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这些因素成为两宋时期租佃契约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表明,两宋时期的租佃制度( )A. 是新形成的生产关系B. 属于土地兼并的恶果C. 是均田制下的新发展D. 发展源自于多种因素【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由于生产

3、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故租佃制度并不是新形成的生产关系,故A项排除;政府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即土地兼并是两宋时期租佃关系发展的因素之一,不是恶果,故B项排除;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故C项排除;由“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这些因素成为两宋时期租佃契约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可知,宋朝的租佃制度发展源于多种因素,故D项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这些因素成为两宋时期租佃契约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3.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

4、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 注重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 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工师善教工”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重视对工匠的培训,从而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官营手工业技术不外传,不注重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流通,故B项错误;材料介绍的是手工业工匠技术的培养,不是论述经营管

5、理理念,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4.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 新航路开辟影响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从而减少了人口向大城市流入,因此大城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D选项正确。明清时

6、期大都市人口规模缩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减小了大城市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缩小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明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直接联系,B选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两朝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C选项错误。5. 有资料显示,19世纪70年代中叶,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只有80余种.189年增至200余种,到1910年出口达100万海关两的商品就有33种。其中生丝、茶卟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反映了A. 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

7、展B. 清末新政拥转了贸易逆差C.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D. 晚消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70年代中叶以来,我国对外出口商品种类增多且多以农副产品为主,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日益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不能说明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仅为出口,不能体现贸易是否顺差,排除B项;题干不能直接体现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C。6. 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

8、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A. 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B.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C. 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D. 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洋务运动。由材料“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可知,左宗棠已经看到了洋商和洋船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所以提出“设局急造轮船而护商”,因此,左宗棠在此强调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应以民用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虽然提到南北方货物价格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9、,故C项不符合题意。7. 1902- -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A. 西方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B. 列强侵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C. 英国投资增长速度始终领先D. 民族工业发展缺乏有利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19021920年,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除了个别国家偶有下降外,基本上都是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外国的这种做法抢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原材料和市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对华商品输出,A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已经转变为资本输出,“开始发生变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错误;材料表明英国

10、投资金额最多,但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日本,C错误。故选D。8. 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 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局面D. 消除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为抗战积累物质基础,使国民经济主要为抗战服务。A正确;当时战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B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经济政策,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1、;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A。9. 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A. 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B. 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C. 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D. 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和材料描述的现象可知,当时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遭受致命打击,选项B正确,排除选项D;当时纸币贬值,不能提供更多的民族资本,排除A;国民党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官僚资本大肆兼并民族企业,选项C排除。

12、【点睛】解题关键在于认识到当时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国民经济崩溃,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10. 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 近代广告业的起步B. 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C. 昆曲艺术的大众化D. 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主要说明上海徐园既有戏台,又放电影,主要体现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故选D项。其余A、B、C三个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11

13、.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B. 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 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D. 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说一些中国人的愚昧落后思想阻碍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传播,故选D项。有轨电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排除A项;B项说法以偏概全,可排除;C项仅仅反映材料部分信息,且过于绝对化,可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发展状况12. “一五”期间的建设项目

14、,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东北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中西部地区35个。由此可见,该布局A. 突出了东北工业中心地位B. 兼顾了资源分布与国防要求C. 照搬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D. 强调了国防建设的核心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一五”期间我国的建设项目在分布上兼顾了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布上比较均衡,而且国防工业多分布在内陆地区,说明该布局兼顾了资源分布与国防要求,故选B;东北地区在企业分布上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无法体现突出了东北的工业中心地位,排除A;该布局是迎合我国国情的布局,并非是照搬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排除C;国防工业虽然

15、多分布在中西部,但这主要是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并没有体现国防建设的核心作用,排除D。故选B。13. 如图为1952年吴耘的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该作品通过清晰明了的对比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具的关系。这一作品反映了A. 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蓬勃开展B. 农业合作化水平逐步提高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于求成【答案】B【解析】【详解】漫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通过清晰明了的对比图解释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具的关系”,即最底下的是单干的农民,他只能一个人劳动、一头牛、一个落后的犁;在他上面的是互助组和初级社阶段的农民们,合作的耕畜拉着更先进的双轮铧犁,耕得更快。因此,漫

16、画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看寓意农业合作化的层次与水平越来越高。故答案为B项;A项土地改革后农业处于个体小农经营状态,当时生产工具极其落虐,不会出现先进的机械化耕作,排除;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戒于1956年底,与材料中的“1952年”不符,排除;D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急于求成主要出现于中共八大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时期,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表明合作化水平提高。14. 1964 年至 1980 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下表为这一时期我国分区域城市分布变化表。 这反映了A.

17、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发展B. 国家意志影响区域发展进程C. “八字方针”得到贯彻执行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64-1980年我国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城市分布数据可知,1964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比例占多数,到1980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所占比例明显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我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因而这时期区域发展进程与国家的计划有关,即国家意志影响区域发展进程,B项正确;至1980年时期,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虽有所增长,但相比东部、中部地区仍相差很多,不能说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发展,A项错误;“八字方针”

18、提出于1960年冬天,并且主要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不能反映材料所述区域城市分布的变化,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15. 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被废除,逐步实行村民自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取代了单一公有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大为松弛。上述措施A. 实现了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B. 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C. 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D. 促使城乡一体化进人了新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废社建乡”、村民自治、

19、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营体制、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放宽户籍制度等措施,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极大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C项正确;实现农民拥有土地梦想的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A项错误;废社建乡、村民自治和放宽户籍管理等与积累工业资金无关,B项错误;促使城乡一体化进人新阶段只符合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是对材料整体的正确解读,D项错误。16. 1984年下半年,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到1988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5%,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总指数上升20.7%,货币发行量比

20、上年增长46.7%。这些现象出现表明A. 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繁荣B.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很有必要C. 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D. 国际局势紧张引发国内抢购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1988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当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突破,但是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当时中国经济的运行出现很大起伏,出现了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等问题,故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很有必要,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与“市场繁荣”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购买力”情况,故C项不符合题意;

21、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故D项不符合题意。17. 1993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据统计,19792000年,中国累计吸引外资3462亿美元,其中19922000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93%.这反映出A. 外国投资开始改变中国经济结构B. 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发展有利C. 全球化浪潮对中国只有利没有弊D. 经济体制改革获得较广泛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922000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93%”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得到国际的认同,故D项正确。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关系变化,故B项

22、错误。全球化浪潮对中国利弊皆有,故C项错误。18. 下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霸权的更迭演变过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A. 在崛起阶段奠定了世界科技中心地位B. 在胜利阶段加强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C. 在成熟阶段大力推行了自由主义政策D. 在衰落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徘徊不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霸权的成熟阶段,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大力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加强其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故选C。工业革命之前,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即已奠定英国世界科技中心地位,排除A;在霸权的胜利阶段尾声,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成为了世界工厂,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是确立,而不是加

23、强,排除B;衰落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经济发展趋于保守,但仍继续发展,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9.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B.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C.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D. 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

24、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率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A与材料相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需求”出现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而不是“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C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D错误。20. 1901年3月,摩根以4.8亿美元购买了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此后,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

25、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摩根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B. 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C. 国家对企业合并的支持D. 自由企业制度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摩根现象”指的是不断的兼并其它公司,逐渐形成行业的垄断,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垄断组织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为了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摩根现象”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摩根现象”是私人对其它企业的兼并,而不是国家的行为,排除C项;D项是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21. 努力工作、个人奋斗、节制物欲、反对浪费的清教传

26、统对美国民众的价值观影响深远,但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投机活动受到推崇、享乐之风盛行、精神文化浮浅粗鄙的趋势。这种价值观念A. 反映出人们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B. 客观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C. 说明凯恩斯主义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D. 反映了民众寻求慰藉及时行乐的心理【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进入短暂的繁荣时期,其中疯狂的投机活动体现的是人们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BD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在20世纪30年代,C排除。故选A。22.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

27、感慨:“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A. 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B.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C. 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D. 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答案】A【解析】罗斯福总统通过“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故答案为A项。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排除B项;C项“根除”说法绝对,排除;美国仍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点睛: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8、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但罗斯福新政实施之时,凯恩斯主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36年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正式形成,这既来源于凯恩斯对理论的持续探索,也来源于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加强国家经济职能的实践。在如何应对经济危机这一点上,凯恩斯与罗斯福可以说是不谋而合。23. 20世纪70年代,美国某一经济学家深对比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后,发现凡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反之则较慢。这说明此时期A. “滞胀”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理念B. 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已经失灵C. 政府对金融的管控力度决定经济态势

29、D. 政府需扩大开支方能解决经济困境【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可知,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这是供应学派的主张,而凯恩斯主义主张减少储蓄率,认为只有消费才能带动生产,所以B正确;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但是说因为“滞胀”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理念不准确,因为此时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A错误;政府对金融的管控力度会影响经济态势,但“决定”说法绝对,排除C;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是通过减少政府开支来渡过经济“滞胀”的,所以排除D。24. 下面是关于欧盟的漫画,这表明A. 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B. “福利国家”

30、使欧盟不堪重负C. 欧洲必须发挥福利国家正面效用D. 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B【解析】【详解】漫画中“欧洲高福利”已经让欧洲这个巨人面临灭顶之灾和21世纪以来“福利”负担使欧盟正从白银时代跌至青铜时代等,表明了“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B项正确;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必须发挥福利国家正面效用和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均与漫画内容不符,ACD三项错误。25. 1920年1月,苏维埃政府撤销了人民银行,职工可以免费从国营和合作社分配点凭证领取食品、日用品和燃料,经济生活几乎完全实物化。苏维埃政府的做法A. 得到下层民众的普遍赞同B. 导致了苏联国内局势失控C. 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

31、胜利D. 服务于特殊时期经济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凭证领取生活用品及经济生活的实物化反映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实物配给制的规定,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巩固新生社会主义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使广大农民利益受到损坏,故并非受下普遍认可,排除A项;苏联此时尚未建立,排除B项;二战于1939年爆发,排除C项。26. 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由此,列宁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

32、C. 优先发展重工业D. 实行计划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列宁主张不要把马克思的理论当成教条,应该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马克思的理论,结合所学,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B正确;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符合“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排除A;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不符合列宁,排除C;计划经济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不符合列宁,排除D。27. 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能够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产量却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

33、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到30%.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A. 国民经济正处于恢复时期B. 集体农庄自主权受到限制C. 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发展D. 集体农庄失去了上地所有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能够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到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联虽然土地、人口较多,但产量却比较少,反映了当时苏联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受到限制。故答案为B项;A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2世纪30年代苏联土地归国家和集体

34、所有,排除。28. 1953年,赫鲁晓夫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成功的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这表明苏联的种植玉米运动A. 源自赫鲁晓夫个人迷信的影响B. 没有经过任何试验C. 与赫鲁晓夫的局部试验成功有关D. 与当时苏联的重大自然灾害直接相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成功的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表明苏联的种植玉米运动与赫鲁晓夫的局部试验成功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赫鲁晓夫个人迷信,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表明苏联的种植玉

35、米运动经过了赫鲁晓夫的局部试验,故B项错误;当时的苏联并没有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故D项错误。故选C。29. 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出现“夜间人”现象。“夜间人” 指白天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夜间则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议论时政,抨击权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从以史为鉴角度看,“夜间人” 现象表明A.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必要性B.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伏着失败的危机C. 强化社会主义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性D. 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战略改革失败【答案】A【解析】【详解】“夜间人”现象的出现充分表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已发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从以史为鉴角度看,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

36、形态引导,故选A;B不符合“以史为鉴角度”,排除;材料表明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而不是强化国家监察体制,排除C;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0. 下图反映了19552007年1美元兑换日元的数量变化,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秩序稳定B. 二战后初期日美经济发展同步C. 20世纪晚期日本经济实力领先于美国D. 弱势的日元利于日本经济崛起【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从图片信息看出,1955年到1971年1美兑换日元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此时正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表明此时国际金融秩序稳定,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金融秩序

37、变得不稳定,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美兑换日元的数量变化,不能体现日美经济发展同步、20世纪晚期日本经济实力领先于美国,排除BC;从图片信息看出,自1971年后1美兑换日元的数量减少,说明日元增值,不是“弱势的日元”,排除D。31. 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得不对本国经济采取某种保护政策,但这种政策必须是开放性的,如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就是这种保护政策。他们对进入本地区的地区外国家商品进行限制。下列对“这种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 推动了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 加剧了全球化下的市场竞争C. 导致本区内国家经济利益受损D.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答案】

38、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这种政策”属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对本国经济采取的某种保护政策,实际上对进入本地区的地区外国家商品进行限制,所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全球化,故选D;“这种政策”属于贸易保护政策,不利于推动个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使本地区减少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所以没有加剧全球化下的市场竞争,故排除AB;这种政策属于贸易保护政策,所以不会导致本区内国家经济利益受损,排除C。故选D。32. 如图两幅漫画意在表明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B. 世界多极化格局日趋明朗C. 欧洲一体化面临严峻挑战D. 区域集团化进程就此搁浅【答案】C【解析】【详解】第一幅漫画表明英国本来是欧洲联盟会徽中

39、的一颗星,英国离开,即英国的脱欧;第二幅图是“欧债危机”从山坡上下来,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在苦苦支撑着,防被压垮,即欧洲要拯救债务危机。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欧洲在走向一体化中既要有的国家推出,还要共同面对巨大的财务问题,说明欧洲一体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故选C;材料体现的是欧洲一体化,不是体现经济全球化,A错误;材料仅涉及欧盟,仅代表一极,不能体现多极化格局,B错误;欧盟的困境,不能代表欧盟解体,也不能代表世界上其他的区域集团化进程停止,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

40、问疾苦”,以便及时“賑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

41、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

42、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

43、。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城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举措,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答案】(1)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措施多样;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扶贫制度缺乏系统性、常态化)。(2)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改事后救济的做法为贫困的预防);是美

44、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3)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1986年,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国家扶贫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精准扶贫体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原因:扶贫政策不断深入发展,具有科学性、持续性;党中央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周代开始”,可得出历史悠久(起步早);根据材料“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可以得出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根据材料

45、“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可以得出方式或措施多样;再从材料以整体看可以看出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2)根据材料二“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可以得出意义是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根据材料“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得出意义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和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根据材料“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可以得出意义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法律的颁布缓解了经济危机、维护了

46、资本主义制度。(3)举措一问,根据材料三“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举措;原因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民本理念、综合国力的增强等角度回答。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500-2000 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时期国家主要力量源泉16世纪西班牙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联系

47、17世纪荷兰贸易、资本市场、海军18世纪法国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19世纪英国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20世纪美国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综合上述表格信息,指出一个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结合世界史(两个国家)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因素:地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干预)。示例一:因素:民主法治史实: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奠定崛起的政治基础;法国

48、通过1875 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答出日本、美国、中国等均可)结论:可见,民主法治建设为大国崛起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因素。示例二:因素: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史实: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了工业化道路,两次工业革命并行,迅速发展成为大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 (答出法国、德国、中国 等均可)结论:可见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示例三:因素:经济思想史实: 17世纪的荷兰,奉行重商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迅速崛起;美国率先实行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思想,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巩固大国地位。(答出其他国家,言之有理亦可)

49、结论:可见,先进的经济思想是大国崛起的保证。【解析】【详解】因素:根据材料所列1500年至2000年五个国家崛起的主要力量源泉“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联系”“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可以概括出如下影响因素,如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干预)。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世界史(两个国家)的知识加以阐述”,可以从所列影响因素中任意选择一例进行阐述。以选择民主法治为例。因素

50、:民主法治。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德国和法国的崛起历程。如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奠定崛起的政治基础;法国通过1875 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成为大国。最后得出结论,民主法治建设为大国崛起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因素。35. 经济全球化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协作,需要贸易走向自由化,但历史现实中却经常要面对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保护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9年4月,众议员霍利和斯穆特联名提出了新的关税法议案,对农产品和若干种工业品的进口税率作了新的提高。在它修订的12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中,提高税率的进口商品有890种,美国进口的平均

51、税率由382%提高至553%,达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水平。该法案于1930年6月17日在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近1000名经济学家的抗议中经胡佛签署成为法律。 查金德伯格19291933年世界经济萧条 材料二 20 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这次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本轮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建起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包括WTO的多边经贸规则体系,IMF和世界银行主导的金融开放与援助发展的全球规则体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跨境制度规则体系。其意义在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

52、过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初步建立全球(地区)通行的国际市场规则和行为规范。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摘编自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 材料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益明显。特朗普执政后,秉持“美国经济利益第一”原则,只看重美国的绝对经济收益,且只维护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收益效果,相反在损害美国自身的同时还侵害了其他国 家的合理利益,给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巨大消极影响。 周亚鹏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贸易政策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斯穆特一霍利法案出台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

53、析其产生的国际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概括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3)历史证明贸易保护主义不是解决危机的最好途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给特朗普政府提出合理的建议。【答案】(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影响:世界各国提高关税,世界市场走向封闭;经济危机持续加剧;国际矛盾尖锐。 (2)说明: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建立,如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的共同基础,如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为支撑,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科技的发展加快了

54、全球化趋势,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3)建议:通过国内政策调整发展经济;面对贸易争端通过WTO解决;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该法案于1930年6月17日在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近1000名经济学家的抗议中经胡佛签署成为法律”中的时间可得出19291933经济危机。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世界各国提高关税,世界市场走向封闭;经济危机持续加剧;国际矛盾尖锐等角度概括。(2)说明:根据“包括WTO的多边经贸规则体系,IMF和世界银行主导的金融开放与援助发展的全球规则体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跨境制度规则体系。”可从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建立,如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的共同基础,如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为支撑,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科技的发展加快了全球化趋势,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角度概括超越了以往的主要表现。(3)建议:结合材料信息可从加强对内改革、对外加强合作发扬伙伴精神、通过WTO解决、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