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岷县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生物一.选择题1. 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有(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血浆蛋白B. 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 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 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细胞分泌释放到组织液,从而进入血浆中去,氧气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被运输,进而进入血浆中,尿素是细胞内的代谢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从而可以进入血浆中,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故A正确;B、麦芽糖是植物体特有的二糖,只有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到血浆中,故B错误;C、蛋白酶在消
2、化道中,血浆中没有,故C错误;D、呼吸酶存在于活细胞内,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故D错误;故选:A2. 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答案】C【解析】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C错误;内环境中,血浆中的的蛋白质含量最高,D正确。【考点定位】内环境与稳态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三种激素,下表
3、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注射的激素生理反应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最可能是( )A.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B.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C.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D.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答案】A【解析】根据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表格可知:注射激素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胰岛素;注射激素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生长激素;注射激素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则注射的是甲状腺激素,BCD错误,A正确【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
4、调节【名师点睛】1、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内分泌腺激素名称化学本质主要生理功能垂体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糖蛋白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促肾上腺激素39肽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促性腺激素糖蛋白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生长激素蛋白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催乳素蛋白质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9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催产素9肽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氨基酸衍生物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29肽升高血糖B细胞
5、胰岛素蛋白质降低血糖 (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肾上腺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类固醇升高血糖、抗过敏、抗炎症、抗毒性盐皮质激素类固醇促进肾小管吸收钠和钾肾上腺髓质肾上腺激素儿茶酚胺增加心输出量,使血糖升高,舒张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平滑肌性腺睾丸雄激素类固醇促进精子和生殖器官生长发育,激发并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激素类固醇促进卵巢、子宫、乳腺等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孕激素类固醇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乳腺泡发育2、分析表格:注射激素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胰岛素;注射激素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生长激素;注射激素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则注射
6、的是甲状腺激素4.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 血浆渗透压降低B. 抗利尿激素增加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B【解析】哺乳动物脱水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即血浆渗透压也会升高,A项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项正确,C、D两项错误。【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名师点睛】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7、,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5.如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共同构成突触B. 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C. 作用于,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 由于只能由释放作用于,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答案】C【解析】为突触前膜、为突触后膜、为突触间隙,共同构成突触,A正确;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形成需要高尔基体参与,B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正确。【点睛】解答C选项,关键要
8、知道神经递质的种类,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6.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答案】B【解析】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会膨大而形成突触小体,该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也含有神经递质,这说明突触后神经元也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A错误;只有兴奋时神经元才会释放神经递质,换言之,突触后神经元在静息时不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离子跨膜运输,所以能引起突触后膜
9、电位变化,D正确。7.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定强度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B. 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D. 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据此对实验进行分析。【详解】据题意只能知道兴奋部位有电位变化,但不能证明兴奋从未
10、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A错误。刺激箭头部位,bc都能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a处无电位变化,而de处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但实验无法证明,C错误。实验没有测刺激部位在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因此不能说明该问题,D错误。【点睛】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则刺激一点,然后在同一神经元刺激部位两侧检测电位变化;研究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特点,则刺激一个神经元,然后在上下游的神经元测电位变化。8.下面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11、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B. 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C. 结构通过传出神经,直接影响B的分泌D. 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有神经调节,还有激素调节,A正确。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C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则A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B正确。结构的作用对象是甲,直接影响激素B的分泌,C正确。胰岛素是蛋白质,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分泌激素,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
12、物学问题的能力。9.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A. 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答案】D【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是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引起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A错误;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
13、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10. 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 由T淋巴细胞产生 B. 可与多种抗原结合C. 可裂解乙肝病毒 D. 可被蛋白酶水解【答案】D【解析】当外界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A错误;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抗体能够使抗原失去增殖能力并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特异性免疫中,机体不会直接裂解抗原,只是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而使靶细胞裂解,C错误;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D
14、正确。【考点定位】体液免疫的过程中抗体的作用1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 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 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
15、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4、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解: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故A选项错误;B、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故B选项正确;C、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故C选项正确;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故D选
16、项正确故选:A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12. 对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产生兴奋B. 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D. 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答案】B【解析】感受器受到高于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才会产生兴奋,A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高于外侧,B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C正确;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
17、中枢,D正确。【考点定位】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考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神经调节与行为13. 下列关于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B. 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D. 性激素可促进性器官的生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为内分泌枢纽,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再分泌促腺激素作用于相关内分泌腺,促使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相关激素,故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加强代谢强度,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B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
18、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维持期正常功能,故C正确。性激素可促进性器官生成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维持性器官正常功能,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4.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A. 赤霉素、脱落酸B.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C. 脱落酸、细胞分裂素D. 赤霉素、乙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植物激素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生长,脱落酸和乙烯抑制植物生长。赤霉
19、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赤霉素逐渐增加;脱落酸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脱落酸逐渐减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或幼嫩部位,而种子贮藏过程不会有变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种子贮藏过程中,乙烯变化不大,可见,图中a表示是赤霉素,b表示脱落酸的含量,故选A。考点: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15.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答案】D【解析】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
20、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A正确;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C正确;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16.图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 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D. 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可知,0t1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
21、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t1t2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少,到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依然增长,到t2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故A错误;B正确;D错误;由于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因此环境负荷量(K值)约为2N;C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的是“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17.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
22、大【答案】B【解析】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故A选项错误;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故B选项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故C选项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故D选项错误【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名师点睛】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18.一个废
23、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 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 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 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答案】D【解析】群落的自然演替一般是向着物种越来越丰富的方向演替,故演替先后顺序:丁甲丙乙,A错误;由图可知,生物多样性大小为:乙丙甲丁,B错误;此群落演替是在废弃鱼塘上开始的,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正确。【点睛】解答CD选项,关键能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
24、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答案】C【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由于草属于生产者,所以食草动物都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
25、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错误。20.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B. 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C. 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 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答案】C【解析】图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兔鹰;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鹰;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蛇鹰;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A错误;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营养
26、级,B错误;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关系,C正确;若兔大量减少,植物的数量随之增加,故而鹰也会增加,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名师点睛】解此题从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食物链(网)能量的流动和食物链中各生物的关系等方面切入。2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从能量关系来看B. 包含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C.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D. /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能量流动有关知识。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通过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据此分析即可。【详解】从能量
27、关系来看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另一部分传递给下一营养级,A错误.是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落物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未被自身同化,应属于生产者的能量,B错误.从图中无法比较各个成分获得的能量多少,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点睛】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本营养级同化能;能量传递效率是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一个营养级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除以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
28、系统的总能量B.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C.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D.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的【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详解】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它生物所需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B正确.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一部分被植物呼吸作用
29、分解后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其余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所以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的,D正确.【点睛】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通过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所以一个营养级固定的碳的去向也照此分析。23.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 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 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 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
30、依然清澈如故D. 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答案】D【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该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并没有恢复原状,A项错误;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属抵抗力稳定性,B项错误;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第二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也属抵抗力稳定性,C项错误;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闯入某大
31、型肉食动物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D项正确。【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4.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D.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
32、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5. 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统计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采集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33、,C错误;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散射的地方,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二、非选择题26.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继而促进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3)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积累过多造成
34、的肌肉酸痛。【答案】 (1). 毛细血管舒张 (2). 下丘脑 (3). 抗利尿激素(或:ADH) (4).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5). 细胞外液 (6). 乳酸【解析】【分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直接交换物质,细胞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细胞代谢。生命活动改变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据此再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解答。【详解】(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大了散热量,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大,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
35、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细胞外液中渗透压升高是引起的渴感的刺激,肌肉酸痛是因为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积累过多造成的。【点睛】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体温变化;无氧呼吸加强,乳酸产生增多,血浆pH下降,但由于缓冲对的存在,使血浆pH保持相对的稳定;葡萄糖消耗增多,血糖浓度降低;出汗失水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27.下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机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这种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_造成的。(2)突触主要存在于_(填序号)内,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_。(3)炎热刺
36、激时,皮肤内发生的效应过程是_。炎热时失水过多,引发机体主动饮水这一调节过程中,表示_,表示_。(4)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人体内的信息分子还有_(举一例)。【答案】 (1). 内正外负 (2). Na内流 (3). (4). 越长 (5). 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 (6).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7). 大脑皮层 (8). 激素、淋巴因子【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从图示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详解】(1)神经纤维兴奋时,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内正外负,形成的原因是Na+内流。(2)突触存在于神经中枢处,即。神经递质通过
37、突触传递速度较慢,突触数目越多,反射需要时间越长。(3)在炎热条件下,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是感受器,机体缺水,首先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发机体主动饮水。(4)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可识别信息分子,信息分子还有激素、淋巴因子等。【点睛】信息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既非营养物,又非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而且也不是酶,它们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如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等统称为信息分子,它们的唯一功能是同细胞受体结合,传递细胞信息。2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
38、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答案】 (1). 次生 (2). 土壤条件 (3). 草丛 (4). 常绿阔叶
39、林 (5). 复杂 (6). 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解析】(1)因为具备土壤条件和繁殖体,所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2)物种丰富度高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温度性较差,而物种数少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恢复力稳定性强。分析数据可知草丛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因为针叶林植物的种类比草丛种类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所以比草丛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9.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
40、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增强、减弱、不变)。【答案】 (1). 竞争和捕食 (2). 寄生 (3). (4). 增加 (5). 减弱【解析】【分析】考查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种
41、间关系以及营养结构的构建等知识,旨在考查理解知识要点,把握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统的能力。【详解】(1)人登岛捕食狐,同时人和狐都以野兔和羊为食,因此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病毒营寄生生活,兔瘟热病毒与野兔之间是寄生关系。(2)根据题干中的捕食关系,从生产者开始构建,即。(3)人登岛后的第5年,由于狐濒临灭绝,野兔的天敌减少,数量大大增加,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内斗争加剧。(4)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捕食者增加,可以使被捕食者数量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且生存能力增强,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会减弱。【点睛】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竞争和捕食两种可能,容易遗漏竞争关系;种内斗争的剧烈程度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