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 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实现了国家统一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A项与材料无关;B从材料“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秦时期相对于西周来说,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即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C是在秦朝以后,D属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之
2、一故选B2、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战国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这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C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D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说明春秋时期仍然是贵族政治,“战国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说明战国时期出现了官僚政治,因此题干反映了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C项
3、正确A项错在“普遍”,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并没有普遍实行,应排除郡县制下,郡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郡下设县,故B项说法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郡县制,故D项错误故选C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从题中关键信息是”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钱穆强调的是郡县制在巩固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ABD与题意无关故选C4
4、、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 D. 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以“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知识点。A项“长期存在”说法错误;题干述及的是“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其因是“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B项正确;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5、来看,中央集权应是不断加强,并不是“削弱”,而且题干未涉及中央集权,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或涉及。点睛:官员是国家任命的,而且不定时的流动,一些繁琐的事务由熟悉地方事务,又有专门技术的“吏”来处理,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官是外行,吏是内行。外行虽然在名义上领导内行,内行却可以在实际上糊弄外行。吏把持地方行政事务的处理,结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网,表现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弊端。5、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
6、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秦始皇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最主要标志,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材料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
7、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7、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B. 统一了全国的法律制度C.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D. 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设问要求不符。点睛:
8、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进,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展开。具体涉及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皇权(君权)的不断强化。前者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后者主要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以专制皇权为核心。专制皇权在明清时期得到空前强化,如内阁、军机处等的设立。8、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
9、“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故D项正确,C项错误;AB项表面现象。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其直接因素是当时()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B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C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答案】C【解析】 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开始,故C项正确;独尊儒术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举措,不是“化家为国”的直接因素,故D项错误。10、中国
10、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A郡县制度 B皇帝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 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未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与维护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制度,仅是封建时代后期的制度,不全面,故C项错误;依据信息“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
11、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11、历史学家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西周的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B郡守由君主任免,县令由郡守任免C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D郡守由科举选拔,县令由郡守任免【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排除D。12、读通鉴论曰:“
12、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选项。二、非选择题: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
13、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 “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体现了秦朝的哪一政治制度?(2)材料二中的“上”指什么?“丞相诸大臣”体现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从材料中我们可获取哪些信息?材料三反映了秦朝哪种政治制度?简要说明该制度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1)“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皇帝制度。 (2)皇帝。三公九卿制。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按照皇帝的命令办事,没有决策权。 (3)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权力的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