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实词及虚词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词四、词类活用三、一词多义二、古今异义一、通假字实词一、通假字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一、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鸿门宴)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实词二、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实词二、古今异义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实词二、古今异义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实词二、古今异义 置币遗单于。(苏武传)儿涕而去。
3、(促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汉书)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实词三、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几个意思,这些意思又是互相联系的,叫做一词多义。1、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做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如兵的基本义是“兵士”,“走”的基本义是“步行”。实词三、一词多义2、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
4、义为“路途、道路”,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来、基本”。实词三、一词多义3、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因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是“兄弟”。4、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词 的本义是不相干的。如“然”,本义是燃烧。后来假借为: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实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实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实词1、名词的活
5、用(2)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吴广)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实词1、名词的活用(2)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表示对人的礼节或待遇。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实词1、名词的活用(2)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进行的方式或使用的材料。这类名词一般由具有某种功用的事物名称或材料名称的名词充当;译为“用”“乘坐”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6、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实词1、名词的活用(3)名词的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4)名词的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实词四、词类活用2、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实词2、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2)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7、)实词四、词类活用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实词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实词3、形容词的活用(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8、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虚词1、而(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虚词1、而(1)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虚词1、而(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人
9、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虚词1、而(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通“如”:好像,如同。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虚词练习:指出“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吾见师之岀,而不见其入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承接转折转折修饰并列递进虚词2、乃(1)用作副词。
10、表示事情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 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虚词2、乃(1)用作副词。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虚词2、乃(2)用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示儿)虚词练习:指出“乃”的用法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家祭无忘告乃翁。于是,就于是,就是,就是竟然你的虚词3、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亲旧知其如此。(五柳先生传)虚词3、其(1)用作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
12、说赵太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虚词3、其(1)用作代词。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虚词3、其(2)用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13、移山)虚词练习:指出“其”的用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既出,得其船。他的反问语气,难道祈使语气,可他的虚词4、且(1)用作连词。并列关系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递进关系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虚词4、且(2)用作副词。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己矣!(石壕吏)虚词5、以(1)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拿,用,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以勇
14、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虚词5、以(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 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虚词练习:指出“以”的用法 王好战,请以战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愿以十五城易璧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15、孝悌之义用因为用把用按照用虚词6、之(1)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2)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也可以做指示代词,可译为“这”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虚词6、之(3)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宾语前置的标志。宋何罪之有?(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虚词6、之(3)用作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1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虚词练习:指出“之”的用法 子孙视之不甚惜 何陋之有?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泊绝壁之下 吾欲之南海,何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代词,它宾语前置的标志动词,到助词,的动词,到定语后置的标志虚词7、于介词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虚词7、于介词向,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7、)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比。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虚词练习:指出“于”的用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比表被动在在从虚词8、为(1)动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为,认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虚词8、为(2)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虚词8、为(2)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