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570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归去来兮辞并序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陶渊明归去来辞写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这时他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却决定弃官隐居。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他在“序”里说:“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则曰:“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但一般认为,陶渊明决绝官场,退隐归耕,不会如此简单。陶渊明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少有大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因此他抱着“大济苍生”的理想,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曾经几次出仕。但是

2、当时的政治社会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的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只能归隐。清陶澍陶靖节集谓陶渊明之归隐,“初假督邮为名,至属文,又迁其说于妹丧以自晦耳。其实悯晋祚之将終,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

3、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之节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理想在现实中的碰壁,是无法“远翥高飞”的无奈。本文共有“序”和“辞”两部分,故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为名,“辞”是文体的名称,属辞赋一类;“序”写於“辞”的前面,交代写作原由,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关于“归去来兮”,一般的解释是,“归去”是辞官归隐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无意义。但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就彭泽言谓之归去,就南村言谓之归来。篇中从思归以至到家步步敘明,故合言之曰归去来。”毛庆蕃也持此说:“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逯钦立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来、兮并叹词,以示兴奋喜悦。”而钱钟书先生则认为,“来”与“田

4、园将芜胡不归”中的“将”同义,为“将而尤未之辞”。这些看法可供参考。本书采用一般的说法。学习这篇课文,建议采用如下方法:(1)熟悉背景。不仅包括作者生平,还要了解东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佛家和道家对陶渊明的影响。只有了解上述背景,才可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2)捕捉线索。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叙事线索,一是抒情线索,前者大体按空间转换叙述,后者按作者的心理历程叙述。阅读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两条线索,特别是抒情的线索,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3)把握体裁。这是一篇辞赋,既继承了楚辞的风格,又有六朝骈赋的特征,把握这一特点,有助于体会其内在的音韵美和诗意美。课文解读余家贫,耕植不足

5、以自给。(我家境贫穷,靠种地不能够养家糊口。耕植:耕田植桑,泛指农事。自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给,j,供给,供应。)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孩子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的东西,我实在没有办法。幼稚:小孩。稚,zh,幼小。盈室:满屋。瓶:瓦瓮,这里指盛米的陶器。粟:本指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生生:使生者生,即维持生计。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所资:所凭借的办法,即下句的“术”。资,凭借。术:途径,方法。这里指谋生的手段。)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去谋个官职,我内心也动了这个念头,只是求取

6、官职又没有门路。亲故,亲戚朋友。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汉书百官公师表:“县令、长皆秦官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担,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这里泛指做官。长,zhn。脱然,犹“霍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有了想法。靡途:没有途径,即没有门路。靡,m,无,没有。)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碰巧各地发生战乱,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举荐上去,于是我被任命在小城做官吏。会:遇,适逢。诸侯:指州郡长官。家叔:指陶夔,作者叔父,曾任太常卿,掌国家祭祀礼乐之职。见:表被动的句式。邑,城。按:对这个句子各家注释

7、不一,教材注:四方之事,指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刘敬宣欲辞去建威将军和江州刺史,遣陶渊明去朝廷向刘裕递求解职表。本书编者认为此说欠妥。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即公元393年起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八月任彭泽县县令,不久辞官归隐。其间共计十三年,先后数次出仕任地方官吏。这个句子当是对这段生活的概括,不是专指某一具体事件。)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当时战乱未息,时局不定,心里害怕到远处做官,彭泽县离我家仅有一百里地,作为俸禄的官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酿酒饮用。风波未静:战事未已,时局不定。这里指刘裕讨伐桓玄。惮:dn,害怕。远役:指到远处做官。彭泽:

8、县名。在今江西湖口东。去:距,距离。家:陶渊明家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公田:指供俸禄的官地。利:收益。足以为酒: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秫,sh,黏高粱。秔,jng,同“粳”。)故便求之。(所以我才请求做了彭泽县令。之:指彭泽县令。)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到任后不久,因思念家乡便产生了归隐的念头。及:到,指到任。少日:不久。眷然:眷恋思念的样子。欤:语助词,无意义。)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得来的。质性自然:本性真率。矫励,违背本心,勉强做事,这里引申为“做作”

9、。)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挨饿受冻虽然来得急迫,但违背本心做事身心都很痛苦。切:切迫、急迫。违己:指违背自己的本性与志向。交病:指身、心同时遭受痛苦。病,忧苦。)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以前也曾出仕为官,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填饱肚皮而自我驱使。人事:指出仕为官。口腹自役:为生计所迫而役使自己去做所不愿做的事情。役,役使,驱使。)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于是惆怅感慨,内心激动不平,为有负于平生之志而深感惭愧。怅然:失意的样子。平生之志:指过不为官场所羁绊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本指望干满一年之后,便应该收拾行装乘夜悄然离去。一稔:庄稼收获一次,即一年。稔,rn,谷物成熟。

10、敛裳:指收拾行装。敛,lin,聚集。宵逝:犹宵遁,指乘夜悄然离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不久,我那位嫁给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应当疾速奔赴那里,所以我也就自己免官离职。寻:不久。程氏妹: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嫁于程氏。见祭程氏妹文。武昌: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州市。情在:按照情理应当。骏奔:急赴,骑快马飞奔。)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从仲秋到入冬,在任八十多天。仲秋:古人将每个季度三个月依次称孟、仲、季。仲秋,指农历八月。)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因辞官归隐这件事顺遂了我的心意,所以写了这篇文章,题目叫做归去来兮。命篇:给文章命题。)乙巳岁十一月也。(时乙巳年十一月。

11、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辞前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第二层从“及少日”到“在官八十余日”,写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第三层从“因事顺心”至结尾,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时间和原因。序和辞的关系密不可分,但谋篇之法,迥然不同。序是对前半生出仕道路的省思,以实录之笔叙之。辞则是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以虚拟之笔出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来兮:助词。芜:田地荒废。胡不归:为何不归去。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胡,何。)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既然自

12、己认识到出仕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心神为外物役使,为什么现在一旦辞官归隐却又怅然若失而独自悲伤?心为形役:心志为外物所役使。役,役使、左右。奚:为何。惆怅:感伤失意的样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认识到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谏:止,犹救正、挽救。追:补救。此二句语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作者引用这句话也暗含有“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殆,危险。)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误入了迷路好在走得还不太远,觉悟到今天辞官才是正确,昨日出仕大错特错。迷途其未远:化用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

13、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迷途,指出仕做官。今是而昨非:以今之退隐为是,以昨之出仕为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舟在水上轻快漂荡,寒风飘飘吹拂衣裳。遥遥:漂摇放流的样子。轻飏:轻疾,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飏,yng,飞扬,飘扬。)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向行人打听前程还有多远,遗憾天未亮晨光暗昧朦胧。征夫:远行之人。熹微:天色微明。熹,x,放光明。)第1段,写辞官归田时从出仕与归隐的困惑中解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但真要辞官归田之时却“惆怅而独悲”。于是作者转入反思,在反省中觉悟“今是而昨非”,在悔悟与庆幸中获得解脱,最后想象将轻快地

14、奔上归途。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眼望见我简陋的家门,心中欢快向前飞奔。乃:于是、然后。瞻:望见。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子。衡,同“横”。宇,屋檐。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载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载载,又又。)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年轻童仆上前欢迎,年幼儿子候望在家门。僮仆:尚未成年的仆人。僮,“童”的本字,古称未成年的男子。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出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稚子:幼小的儿子。渊明此时共有五子,长子十三岁,幼子五岁。

1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家园萧条近于荒废,青松秋菊凌风傲雪,尚喜犹存。三径:用东汉蒋诩于王莽时免官归家的故事。汉代赵歧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就:接近。)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领着幼儿进入室内,备有美酒斟满酒樽。樽:盛酒器。)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取来酒壶举杯自斟自饮,悠闲地观赏庭中的树木心旷神怡,喜笑开颜。引:取来。壶觞:酒壶与酒杯。觞,shng。眄:min,斜视。这里是悠闲观赏的意思。柯:树枝,代指树。怡颜:使脸上露出愉快颜色。怡,愉快喜悦,这里用如动词,使动用法。)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16、(靠在南窗寄托傲世之情,深知居室狭小易得安闲。倚:靠。南窗:居室南面之窗,窗外可见葱秀俊伟的庐山。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审:明白,深知。容膝:仅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居室狭小。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夫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按:“箕帚之使”指妻子。“结驷列骑”指车马成队,形容地位高贵。“食方丈于前”是说摆在面

17、前的食物有一丈见方之多,形容生活奢华。作者引用这个曲故,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同时也暗寓了对妻子的赞美,萧统陶渊明传:“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每天漫步家园兴味无穷,院中虽有柴门常闭关。涉:涉足、散步。常关:经常是关闭着的,意谓不常与人往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漫步休息,时尔抬头远眺闲观。策:杖,这里用如动词,拄着。扶老:手杖的别名。流憩: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地休息。流,周游。矫首:抬头。矫,举,抬起。遐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闲云悠悠飘出山间,鸟儿疲倦也知飞还。无心:无意,形容云随意飘荡的样子

18、。岫:xi,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夕阳渐暗日将落山,我抚摸孤松流连忘返。景:指日光。翳翳:yy,光线暗弱。入:指太阳落山。孤松:独立挺拔之松,是卓然高节的象征。盘桓:徘徊、逗留。)第2段,写作者在解脱了出仕与归隐的困惑之后,想象归家的欢乐。此段分三层,第一层承上段而来,作者归心似箭,在到达家园之时完全变成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热烈欢迎。“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举家欢宴,开怀畅饮的情状。第二层由居室到庭院,写居室之安,涉园之趣,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第三层写遐观之

19、景,触景生情,引出对国事的焦虑。作者至此,在一阵狂喜的高潮之后,复又盘桓回思,念及国事,情调转为低沉。那么陶渊明又是怎么从此种焦虑中解脱出来呢?请看下文。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回去吧,让我与世俗之人断绝交游。息交:断绝与世俗的交往。绝游:与“息交”同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俗与我互不相容,还驾车出游求仕做什么?相违:相互背逆,互不相容。复:再,还。驾言:“驾言出游”的省略,驾车外出交游,代指出仕。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言,语助词,无意义。焉求:何求,求什么。)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亲朋故友的知心话语令我喜悦,琴棋书画带来的快乐可消除忧愁。情话,知心话

2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农民告诉我春天来到,我将到西边田头从事春耕。事:指耕种之农事。畴:chu,田地。)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有时驾着有帷帐的马车,有时划起一叶小舟。或:时或,有时。巾车:有布蓬的车。棹:zho,桨,划船用具,这里作动词用。)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沿着深远幽深的山沟,经历高高低低的山丘。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寻:沿着。壑:h,山沟。崎岖:高低不平的样子。丘:丘陵,小山。既亦,表示并列关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泉流涓涓细水慢流。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天地万物皆得其时,感慨

21、自身生命行将结束。善:欣喜,羡慕。得时:适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行休:行将结束。指生命将要完结。)第3段,写作者从“景翳翳以将入”而生出的忧虑中解脱后,想象农事生活之乐。诗人断然与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再次唱出“归去来兮”的心曲,诗人的心灵也获得了自由与解放,他想象中的田园生活是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但是作者在享受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之时,面对欣欣草木、涓涓山泉,感慨油然而生,感情由愉悦欢快复转为自伤自悼,情调由高亢昂扬复转为低抑深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饱受儒家熏陶的诗人怎么能消沉萎顿,怎么能让生命白白流逝?他需要再次寻求解脱,

22、他需要找到新的精神支柱,于是文章自然地转入第4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算了吧,人生在世能有几时!已:止。矣乎:助词“矣”“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寓形:寄身,托身。宇内:天地间。)曷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不随顺心意听任生命自然地生死去留?曷:何,为什么。委心:随顺心意。委,随从、顺从。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是忧心忡忡,心神不安,你到底想要追求什么?胡为:为何。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这里是“追求什么”的意思。此句照应“感吾生之行休”句。)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神仙世界不可希冀。帝乡: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这里指仙界,成仙。庄子天

23、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期:期望、期求。)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爱惜那美好时光我或者独自出外欣赏,或者扶杖除草助苗生长。怀:留恋、爱惜。良辰:美好的时节,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往:独自外出。植杖而耘耔:指隐耕的行为。植杖,拄着木棍。论语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植,立、扶。杖,小木棍,南方农民中耕耘田时拿在手中以支撑身体的用具,俗称“踩田棍”。耘,除草。耔,z,培苗。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面高岗纵情长啸,面对清澈溪流吟诵新诗。登东皋以舒啸: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的故事。晋书阮籍传:“(阮)籍尝于苏门山遇

24、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皋,o,水边高地。舒,放。啸,高声叫。赋诗:作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姑且顺应自然变化了却此生,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怀疑!聊:姑且。乘化:顺从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化,造化,指自然。归尽:到死。尽,指死亡。乐夫天命:以顺从天命为乐,即乐天安命。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奚:何。)第4段写卓尔不群的心志,“乐天安命”的情怀,使作者从“吾生之行休”的伤感中解脱出来。“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诗人委婉自问,以振起下文的自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

25、期”,这是从反面作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里从正面作答。作者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荣华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醉情山水田园,寻找人生妙趣,守住自己圣洁的精神家园。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发见了人生的另一坦途,找到了生命的又一种价值,于是伤感复转为欢乐,思想境界上升到新的高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以反问的语气坚定地表明心志,与开头“归去来兮”遥相呼应。综观全文,归去来兮辞叙写了作者在决定辞官归隐之时自我解脱的心理历程,清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评:“是篇评解穿凿,一概删去,只就本文读之,甚有异味。曰

26、:以心为形役,是多少箴规;曰委心任去留,是何等超脱;末云乐天命,几入孔、颜门户矣。”这是说陶渊明用佛家、道家理念从儒家入世中解脱,最后又回到儒家,从中找到全新的人生道路。特色鉴赏1淡远潇洒的风格。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归有光也有同感:“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可见,潇洒夷旷是本辞的风格特征。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

27、“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对刘裕图篡,晋祚衰微,内心焦虑,也寄寓以“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2别具一格的抒情。这是一篇抒情小品,其情切切,其意深深。赏读本文,必须玩味作者别具一格的抒情手法。忧乐交织,回环啸吟,是本文抒情的显著特征。“归去

28、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开头一声长啸,激昂亢奋,但马上转为“惆怅而独悲”。待从悲愁中解脱,旋即又转入归程、归家的狂喜。园中“遐观”,见“景翳翳以将入”,于是又忧上心头,“抚孤松而盘桓”。但想到“悦情话”“乐琴书”,于是忧消愁散,陶醉于寻胜探幽的欢乐。面对欣欣万木,涓涓泉流,“感吾生之行休”,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在“乐天安命”中求得解放,在高亢昂扬的情调中结束。作者就这样在乐与悲的回环起伏中进行心灵的激烈碰撞,以达成大彻大悟的理想境界。在具体写法上,有时巧用动词抒怀,“恨”表现回归的迫切,“奔”写出看见家门的狂喜,“携”反映天伦之乐的温馨,“引”那是一种放松,“眄”那是一种愉悦,“倚” “憩”

29、表现一种惬意,“矫”“观”体现一种闲适。这些动词连用,是诗人激动快乐心情的真实写照。有时写景状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直抒胸臆咏叹,是本文抒情的又一手法。情到深处就呼啸而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这些埋藏在诗人内心的情感突然爆发,仿制是地底深处的岩浆喷射而出!问题探究对于本文内容,写乐还是写悲?传统说法写乐,清李扶九即云:“此文只写田园可乐。”首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等四

30、句,抒发归途之乐。次段描写归居独处之乐。“载欣载奔”四句写到家之乐,“携幼入室”四句写天伦之乐,“引壶觞以自酌”四句写家中独居之乐,“园日涉以成趣”四句写园中独涉之乐,“云无心以出岫”写独处安闲之乐。第三段“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等诗句尽情描写归耕之乐。第四段“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一边从事农耕,一边赋诗作文,享受着文人隐士的高雅之乐。最后写“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用一“乐”字收束全篇。因此,可以说,通篇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抒写了作者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是一首诗化的田园牧歌。但近来有人以为此文忧乐相生,“诗人抒写欢

31、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字里行间潜藏着人生的凄凉。辞以慨叹“心为形役”起笔,这里包含了几多辛酸。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固是“心为形役”,然后弃官归田,也是出于无奈,又何尝不是“心为形役”?“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终成泡影,诗人“惆怅而独悲”啊?第二段透过貌似逍遥闲谈的表象,能窥见诗人隐隐作痛的内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反衬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无奈,“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用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第三段“欢乐其表,忧痛其里”。“乐琴书以消忧”,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愁解忧

32、,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这是世无知音的隐忧。“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暗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而是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正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第四段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强调委心命运,其实

33、是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安命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所以,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归去含凄凉,欢歌有余痛)上述看法,娓娓道来,条条是道,但是你完全同意吗?你在细细品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探究思路:上述两种看法,各执一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道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只是停留在表层意义的分析。为什么乐?为什么悲?为什么时乐时悲,哀乐交织?对这

34、些根本问题,未曾深入探讨。因此,就没有真正把握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本书认为,对这首辞不能只从写乐写悲的角度来分析,他的时乐时悲,实际上反映了他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之时曲折起伏的心态变化。梗塞不通,则忧;茅塞顿开,则喜。“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诗人开篇即表明自己归隐的决心非常坚定。但是,决绝官场,归耕田园,是前无古人的人生抉择。在儒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仕”属于“劳心者”,“耕”属于“劳力者”。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陶渊明要摘掉乌纱帽,回家当农民,由“劳心者”变为“劳力者”,由“治人者”变为“治于人者”,不只是职业和生

35、活方式的变化,而是对传统观念的直接挑战,必然阻力重重,斗争激烈。不挣脱那些精神枷锁,心灵不得以解放,“归去”怎么可能“载欣载奔”?所以,辞是作者激烈思想斗争的实录。那么,陶渊明在归耕之前经过哪些思想冲突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里写的是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冲突,是必须挣脱的第一条锁练。陶渊明为什么出仕?他说是“心为形役”,这里的“形”就是序里所说的,“口腹之役”。既然出仕不是本心,那么,辞官归隐正好如愿以偿,应该欣慰才是,而实际情况却是失意悲伤?这是为什么?作者禁不住一再向自己的心灵拷问:你为什么还不归?你为什么还如此惆怅悲伤?我们也禁不住要向陶渊明问一问。其实,陶渊明所以出现这种矛

36、盾心态,是因为出仕并不只是为了“口腹”,主要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离开官场,意味着理想的破灭,意味着对从小奉为圭皋的儒家功名富贵的人生观念的扬弃,怎么不会“惆怅而独悲”,犹豫而彷徨?陶渊明怎样从矛盾中解脱,由犹豫而变得坚定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别小看这几个句子,它的前一句引自论语,后一句出自离骚,这是陶渊明从前哲圣贤那里反复“悟”而“觉”出来的道理,是陶渊明自我解脱的思想武器,是陶渊明对十三年仕途生活的概括、反思和觉悟。他终于认识到,入仕是误入“迷途”,完全错误。经过了漫长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由数不清的痛苦、失望、屈辱、凶

37、险凝结起来的绝望,使他与当年那位规劝孔子不要从政的狂人心有同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离开官场好比虎口脱险、绝处求生。所以,陶渊明对于儒家功利观的摆脱首先是基于严酷现实的碰壁。但仅仅这一点还不能够使他返归田园。中国的文人,个个都是奉行“学而优则仕”的信条,在仕途上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总是痴心不改的。陶渊明所以迷途知返,他独特的田园经历是一个重要原因。陶渊明曾经三次出仕,三次归耕,对田耕生活有切身的体会,文中对归途、归家以及家居生活的生动描写,既是他在行将归隐时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也是他以往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他有过出仕和归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所以他才有离开官场好比羁鸟重

38、返山林,池鱼得归故渊的狂喜。但是,陶渊明在如释重负,一阵狂喜,想象中回归家门之后,看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下”,又触景生情,忧上心头,“抚孤松而盘桓”,这是为什么呢?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这些评说启发我们,研读这几个句子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才能透过景物描写窥视作者内心的焦虑。“云无心以出岫”,反衬作者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一次又一次有心出仕,“鸟倦飞而知还”,结果在宦海中一再搞得筋疲力尽,不得不铩羽而归。但是,陶

39、渊明作为东晋元勋之后,曾祖陶侃是东晋初期的名将,他能对晋王室的前途置若罔闻,无动于衷吗?“景翳翳以将入”,眼睁睁看着东晋王朝像落日一样衰微下去,却是无力回天,于是“抚孤松而盘桓”,那种独木难支的痛苦在内心煎熬!这是陶渊明归隐碰到的第二个难题。怎样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这是作者心灵在几度犹豫,几度彷徨,一次又一次激烈碰撞之后再次作出的果敢决断,他决意不仅返归田园,摒弃个人的功名利禄,而且永远地诀别官场!是什么使作者又一次获得了解脱?是因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世俗与我格格不入,掌权者抛弃了我,官场没有了我的立锥之地,还出游求仕做什么!官场生活的惨痛经历

40、是这样地使作者不堪回首,而另一个方面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在田园中曾经享受过的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是这样地让作者心驰神往,陶醉其中,于是他便再次唱出了“归去来兮”的心曲。“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面对浩渺宇宙,欣欣万物,涓涓泉流,感到人生渺小,生命短促,又禁不住伤感不已。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能各展其才,各施其能,那末我呢?这是陶渊明必须突破的第三道思想障碍。对这个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脱,一是道家的虚无消沉,一是儒家的激流勇进。“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很明显,陶渊明也曾像庄周一样,想过听

41、天由命,破缸破摔。但是他做不到,“胡为乎惶惶欲何之?”他内心“惶惶”,不能平静,他无法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这是为什么?因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永不停息地运动,万物勃发竞争,各逞其志,一个有道君子,怎能颓唐沉沦,无所事事?那么,陶渊明追求什么呢?“富贵非吾愿”,儒家功名不成了;“帝乡不可期”,道家成仙更是虚诞。陶渊明的可贵,陶渊明的伟大,陶渊明的非凡之处,就在于他虽然扬弃了儒家功名富贵的观念,但是坚守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发见了一条可以施展自己聪明才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崭新的人生坦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要做一个地

42、地道道的田园诗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田园诗人啊!这是陶渊明开辟的一条光照千古的人生之路啊!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之愿,于此足矣! “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系辞上)这是人生的最佳选择,这是心灵理想的归宿,这是人生价值的所在,还有什么惆怅悲伤?还有什么疑虑犹豫?至此,作者的思想彻底解放了,作者的心灵完全自由了,作者的立场非常坚定了,他在大彻大悟之后,禁不住长啸高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所以,归去来兮辞是一篇思想解放的宣言,一曲心灵自由的放歌。当新旧两种观念激烈碰撞的时候,当然会有忧虑,会有彷徨,会有悲伤,会有阵痛,但一旦挣脱了精神的枷锁,自

43、然如释重负,心情舒畅。这种复杂的心绪表露出来就是时悲时喜,忧乐交织。训练提高1根据指定的要求默写相关语句:(1),。,。表达了作者对入仕的懊悔。(2),。,。,。,。描写了归到家门的狂喜。(3)作者在园中“遐观”见到的景致是,。,。(4),。,。这是作者反复寻觅,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的崭新之途。2说明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3)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答:3下面“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句是:(1)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2)既自以

44、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答:4说明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活用现象:(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答:5试对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作些分析。(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5)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奚复疑。答:6本文写作时间有争论。一是写于辞官之初(如课本注释),一是写于辞官之前。请你推敲一

45、下课文,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答:7本文是一篇辞赋,请思考并完成下面练习,以进一步掌握这种文体特点。(1)课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征?答:(2)找出课文的韵脚,说说韵脚的转换与课文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答:(3)请朗读课文,说说你是如何安排句子节拍的?答:8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回答文后(1)(5)题。先生不知何许(何处)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46、不吝情(舍不得。吝,惜)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了洞。結,打結、缝补),箪瓢屡空(食具、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这里指饮食常常缺乏、不足。箪,dn,盛饭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得的樣子)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作者对传中人的评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曰:黔娄(黔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之妻有言:“不戚戚(忧虑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不休息的样子,指努力求取)于富贵。”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这,指五柳先生)若人(此人,这个人。指黔娄)之俦(chu,同类)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

47、是传说中古朴淳厚的上古社会中的帝王)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衔觞赋诗。答:(2)文章从、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的形象,赞美了他_的精神。答:(3)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答:(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这样读书不应当肯定,但五柳先生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答:(5)请将五柳先生传翻译成现代文。解析与答案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2)乃瞻衡宇有酒盈樽。(3)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4)怀良辰以孤往临清流而赋诗。答案:(1)助词,

48、均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2)助词,定语标志,相当“的”。(3)动词,往,去。(4)前一个助词,定语标志,相当“的”。后一个代词,它,指“彭泽令”这个职务。答案:(4)与(5)。(1)前一个介词,“把”。后一个介词,“因”。(2)动词,认为,让。(3)连词,同“而”。(4)(5)介词,“把”,“以前路”、“以春及”,状语后置。答案:(1)前一个“生”,动词,活,使动用法。后一个“生”,名词,生命。(2)怡,形容词活用动词,使动用法。(3)策,拐杖,名词活用动词。(4)棹,桨叶,名词活用动词。解析:课文中有许多句子含有深刻哲理。题中列出的句子都是名句,领会其中深刻含意,对理解课文很有好处。详细解

49、释请参看“课文解读”。答案:(1)过去的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但是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与“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意思相同。(2)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还不远,觉悟到现在正确而过去错误。提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要及时反省,不要铸成大错。(3)意思是,无意为之的事情可能有意外收获,刻意为之的事情却不一定成功,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意义相近。(4)形容大自然生机勃勃,永不停息地运动。有“天行健”之意,因此,“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听天由命,顺乎自然的意思。解析:本题形式上是探讨文章写作时间,好像是一道学术研究题,实际上是检测我们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本题的探讨,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答案

50、:后者更有道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而从全篇内容来看,我们已经分析,这是写作者在决定归隐之前的心灵碰撞,这就更加证明陶潜此文写于未归而将归之际,辞中所写归程及归后种种欢乐情状,是他在观念激烈碰撞,心灵获得解放之后的自由畅想。解析: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

51、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

52、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理解和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答案:(1)总的特点是,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全篇共15节。文章有多种句式,一是长短不一的抒情散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它们在文中居于特定的位置,或者位于文章开头,或者位于文章结尾,或者位于每部分开头,清晰地显示了文章内部的层次

53、结构。二是四字句,用于描写初到家门的狂喜之态。三是六字句,这是文章主要句式,大多对偶,或正对,或反对,或流水对。其次有少量五字句,例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两个特殊句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两个句子实际是“四、六四、六”,为了句式整齐和押韵的需要,作者用了“归并(合叙)”的方法,改变为“四、四六、六”。所以,文章句式整齐,但又有多种句式,整齐中有变化。(2)通篇凡五易韵,辨认某些字是否同韵,要考虑到古今音的不同,只要读音大致相近,都可以归并为一组。第1段,归、悲、追、非、衣、微。第2段,两易韵,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第3段,游、求、

54、忧、畴、舟、丘、流、休。第4段,时、之、期、耔、诗、疑。很明显,韵脚的变化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第一部分(第1、2段)用三韵,依次描写归回途中,归至家门、归家居住的情景,第二部分写归耕,第三部分写乐天知命,则各用一韵。(3)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句中虚字可轻轻带过,比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归去来兮”、“已矣乎”)

55、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朗读时,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答案:造,去、到。希望,期望。堵,墙壁。酒杯。()解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第一、二个空格要求先分析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主旨。第三个空格则要求捕捉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答案:姓氏、性格、生活及态度;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安贫乐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解析:这道题,启示我们读书要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综合分析。不要使学过的课文彼此孤立。答案;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志”有两方面,一是“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个“志”是明显的,归去

56、来兮辞“乐天知命”与此同;一是“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个“志”比较隐蔽,反映了陶渊明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乌托邦理想便属此类。()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思考题,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但分析时,要结合课文,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要言之成理,防止主观臆断。答案: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贬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也有人赞同陶渊明的方法,元朝人李治说:“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

57、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58、由此看来,陶不是“提倡粗枝大叶”。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虽然有所专指,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但有的书,特别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名家经典,那便非“求甚解”不可,不然,读一辈子书也还是不会读书。()答案: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恋恋不舍。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