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组合专练(九)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本卷限时35分钟)题组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游石房洞山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一
2、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乌之脊也。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坳东,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但丰草芃芃。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
3、形,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嶻嵲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厂南,盘旋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趋石洞之道。(徐霞客游记节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热水复溢坞中溢:充满而流出B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 亟:急忙C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 执:拉住D乃东趋石洞之道 东:东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 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房洞山既有崇山峻岭峡谷山坞,又有小桥流水芃芃丰草,使作者既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又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B石房洞山山峰林立,道路难行,作者虽然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仍然有几次误入歧途,险些迷失了道路。C本处节选详细记叙了游览的路线及沿途风景,充分体现了古代游记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D石房洞山的道路虽然曲折难行,但是并没有挡住作者前行的脚步,此文可以使我们再次领略到徐霞客的执着精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3分)译文:_(2)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
5、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4分)译文:_(3)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3分)译文:_题组二古诗歌阅读(8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听筝注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1)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4分)答:_(2)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
6、哪些“悲怨声”。(4分)答:_题组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6题)(1)_,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2)子曰:“岁寒,_。”(孔子语录)(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李密陈情表)(4)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5)管夷吾举于士,_,百里奚举于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潦水尽而寒潭清,_。(王勃滕王阁序)(7)仰观宇宙之大,_。(王羲之兰亭集序)(8)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答 案题型组合专练(九)1选DD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往东。2选CC项,均为判断动词,是。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项,
7、结构助词,的/指示代词,这。D项,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副词,却。3选BB项,“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错误,本处节选虽然提到徐霞客在路上曾经问路于路人,但却看不出他有随身的向导带路。4(1)(我)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2)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3)(我)攀登至山坳中,这才发现东江的地形。参考译文: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吃饭后动身。由山冈东南下到峡中一里多,又有浓郁的烟气,是热水从坞中溢出,与冷水汇合而往西流出峡谷。这里的山坞都是东面大山环绕的壑谷。由峡谷南面再上坡一里多,有坑从东山往西横截,好似堑沟一样隔在这里,坑下也有
8、淙淙流水。沿着坑谷向东上走一里,从坑谷下坠处往南跃到坑谷上。坑谷东面未走过的地方,也有壑谷盘绕成平地,有村庄靠在东峰下,路应该在东峰的西南边。半里,有岔路:一条往南通往山坡,一条往东通向村庄。(我)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三里后稍往下,见一个山坞横在前面,山坞西下方就是乌索旁边的村子,从山坞南面越过去就是雅乌山西面的山坳,我才明白这是去固栋的路。急忙折转向东,莽莽撞撞地行走在山坡之间。一里,到了南来的大路上,才知道这是固栋通向南香甸的路,顺着它走。慢慢地往东北上走一里,路稍平缓,向东半里,再上坡,平缓向上一里,在峰顶稍转向南半里,就是南雅乌的山脊。往东沿山坞冈脊平行半里,就向东
9、北往下走。抵达山坳东头,则有路自西边山坳中延伸过来,就是去热水塘的正路,原本应该从坑谷东面村庄的岔路上走,现在错绕向南了。于是又向东下走一里多,其下方盘绕成为平地,正当北山东面,山界相当开阔,中间没有水田,但青草繁茂。东北有一山峰向东突起,高大险峻,像标杆一样插在前方,这就是石房洞山。于是沿西山又往北下走半里,看到有二三户人家依靠南面山坡建屋居住,下边有好些溪水向东流泻下去,而路通到它的西北方,无处可以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不久遇到一个人,拉住他打听。那人说:“这是雅乌山村。”就赶紧离开。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又往北走一里,再越过一个向东突出的山坡,一里,(我
10、)攀登至山坳中,这才发现东江的地形,自它的南边冲破雅乌山东面的峡谷流去,但仍看不见江流。向北转向东往下走,一里,有山峡自西北延伸过来,就是那座高山后面西北方的山与西面一列山峰相夹而形成的,其中有小溪流顺峡谷往东流出去,有小木桥横渡小溪之上。走到桥的东头,就沿北山的山脚走,才看到南面壑谷中,东江弯弯曲曲,向西南冲破峡谷流去。这个地方北山东突而高大险峻,南山从石洞山以南,盘旋西转,高高耸立而成为江东山峰的北岭,与北山相对夹立,截断江流使之西下,中间拓展为山坞,在山峰之间曲折延伸,道路从它的北边往东一里,有岔路往东南下到坞中,截流而渡,是往东去石洞山的路。5(1)诗中运用了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来表
11、现筝声,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想象、联想:颔联意为听到筝声似乎看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颈联意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通感: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如“柳态”“灯影”。作者运用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他们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感知形象,感知音乐的魅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2)伤春惜别之情: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乡之情。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6(1)长太息以掩涕兮(2)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梧桐更兼细雨(5)孙叔敖举于海(6)烟光凝而暮山紫(7)俯察品类之盛(8)料峭春风吹酒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