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230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为了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期望发现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个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当地时间2018年4月16日19时32分发射一颗探测卫星,名为“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英文缩写为“苔丝”(TESS)。“苔丝”高1.5 m,太阳能帆板收起时直径约为1.3m,重363 kg,比大多数太空探测卫星小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苔丝”寻找的这颗太阳系外行星A. 所在恒星系一定有八大行星B. 自转方向一定与地球相同C. 与恒星的距离比较适中D. 公转周期为1个恒星日2. “苔丝”在太空飞行中,对其太阳能帆板造成损坏的可能是

2、A. 太阳辐射B. 无线电波C. 地球磁场D. 耀斑活动【答案】1. C 2. D【解析】【1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美国发射“苔丝”是为了期望发现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个地球”,因此“苔丝”寻找的这颗太阳系外行星应该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所在恒星系是否有八大行星,不是生命存在的条件,A错误。自转方向是否是自西向东,不是生命存在的条件,B错误。与恒星的距离比较适中,获得来自恒星的能量会比较适中,导致该行星的温度条件和光照条件适中,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因此C正确。公转周期为1个恒星日,那么公转速度为极快,会导致行星表面环境不稳定,不利于生命存在,D错误。故选C。【2题详解】“苔丝”在太空飞行中,太

3、阳能帆板主要是利用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太阳辐射不会对其造成损坏,排除A。无线电波强度较小,不会对太阳能帆板造成损坏,排除B。地球磁场对太阳能帆板影响极小,不会造成损坏,排除C。太阳大气层出现的耀斑活动,会发射强烈的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对太阳能帆板造成损坏,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金锁链条件,主要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不长,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导致具有适宜的温度;由于温度适中,加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水汽,导致拥有充足的液态水;由于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力较强,使得地球具有比较厚大气层。下图为黄赤交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图中代表黄赤

4、交角的序号是A. B. C. D. 4. 若图中黄赤交角增大1,则A. 热带的纬度范围增加lB. 南温带的纬度范围增加2C. 北寒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D. 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答案】3. A 4. D【解析】【3题详解】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图中表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表示地球赤道平面,因此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序号是,A符合题意。图中表示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表示黄道平面,表示地球赤道平面,因此排除B、C、D。故选A。【4题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纬度数相同,与极圈的纬度互余。若图中黄赤交角增大1,则回归线的纬度数增长1,极圈的纬度

5、数减小1。由此推算,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的纬度范围增加2,A错误。南温带的纬度范围缩小2,B错误。北寒带的纬度范围增加1,C错误。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D正确。故选D。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与贫乏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5. 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的形成原因是A. 年均温高B. 地势高C. 降水丰富D. 距海远6. 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的形成原因是A. 多云雾B. 多晴天C. 多平原D. 多高原【答案】5. B 6. A【解析】【5题详解】图中显示,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特别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水汽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6、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B符合题意。我国年均温最高的地点在南方地区,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并不是丰富区,年太阳辐射丰富区年均温不高,因此排除A。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降水相对稀少,如果降水丰富,云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会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因此降水丰富不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的形成原因,排除C。图中显示,距海远最远是新疆,而图中显示,新疆并不是太阳辐射丰富区,因此距海远不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的形成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B。【6题详解】图中显示,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位于我国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该地受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

7、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导致当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A符合题意。如果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会导致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而此地为太阳辐射贫乏区,排除B。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平原面积小,排除C。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有高原、有盆地,多高原不是当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的形成原因,排除D。故选A。【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

8、面的太阳辐射越强。(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5)白昼时间的长短。(6)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2019年以来,位于俄罗斯的火山喷发进入了一个高度频繁的状态。根据纪录数据,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俄罗斯总计发生了32起火山喷发,火山灰随着大风蔓延数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A. 地壳B. 软流层C. 下地幔D. 地核8. 在地球圈层结构中A. 洋壳比陆壳厚B. 岩石圈包括地幔C. 地幔介于地壳和

9、莫霍界面之间D. 地核密度大9. 下列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物质形态呈液态的是A. 岩石圈B. 下地幔C. 外核D. 内核【答案】7. B 8. D 9. C【解析】【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软流层温度接近于开始熔融的温度,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会产生选择性熔融,从而产生岩浆,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8题详解】地壳厚度不均,海洋地壳较薄,陆地地壳较厚,A错误。岩石圈只包括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并不包括整个地幔,B错误。地幔介于古登堡面和莫霍界面之间,C错误。地核位于地心附近,压力大,因此密度大,D正确。故选D。【9题详

10、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而横波只以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因此一般认为外核的物质形态呈液态,C符合题意。岩石圈和下地幔,地震横波能够传播,说明物质形态呈固态,排除A、B。相对于外核,内核中地震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一般认为内核物质形态呈固态,排除D。故选C。【点睛】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两种:纵波和横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保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吸收的程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下列下垫面中,对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是A. 冰川积雪B. 沙漠戈壁C. 湖泊

11、河流D. 森林草地11. 图中序号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A. B. C. D. 【答案】10. A 11. B【解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其反射率高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积雪的反射率一般在50%95%,沙漠戈壁反射率一般30%左右,湖泊河流等湿地反射率低于10%,森林草地反射率一般在30%以下,因此冰川积雪反射率最高,则吸收率最低,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1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大气反射作用。图中给地面带来热量,但不属于保温作用范畴,排除A。图中(大气逆辐射)方向

12、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补偿地面损失的能量,属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B符合题意。图中是地面损失能量的主要方式,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排除C。图中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对地面不起到保温作用,排除D。故选B。【点睛】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1)吸收保存:大气中的CO2和水汽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能量截留在大气中。(2)补偿作用: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的能量损失,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一般云量越多,保温作用越强。下图为北极熊撑伞遮阳漫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图中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大气污染严重B. 水资源的短缺C. 全球气候变暖D. 洪涝

13、灾害频繁13. 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B. 跨区域调配水源C. 食物来源极其缺乏D. 植被覆盖率提高14. 该环境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 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B. 地表水分蒸发减少C. 极地地区冰川面积扩大D.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答案】12. C 13. A 14. D【解析】【12题详解】北极熊撑伞遮阳漫画示意图中,北极熊所坐的浮冰小,为了保护浮冰不再缩小,北极熊撑伞遮阳,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C符合题意。图中漫画与大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的短缺、洪涝灾害频繁无关,排除A、B、D。故选C。13题详解】造成全球变暖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14、体含量上升,温室效应加剧。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使得空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上升,A符合题意。跨区域调配水源、食物来源极其缺乏不会影响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排除B、C。植被覆盖率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不会导致全球变暖,排除D。故选A。14题详解】该环境问题为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会使得高纬度地区的热量条件变好,可能会使当地农作物增产,但对热量条件好的低纬度地区作物增产影响不明显,还有可能因蒸发增强,气候异常导致减产,A错误。全球变暖,地面气温上升,会导致地表水分蒸发增强,而不是减少,B错误。全球变暖,气温上升,极地地区冰川会大量融化,导致冰川

15、面积缩小而退化,而不是面积扩大,C错误。全球变暖,破坏了原有大气环流的稳定性,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正确。故选D。“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四幅图分别是不同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A. 图aB. 图bC. 图cD. 图d16. 下列有关“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 增加地表径流B. 调节水汽输送C. 增加地下径流D. 减少植物蒸腾17.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A. 减轻大气污染

16、B. 缓解城市内涝C. 增加城市饮用水D. 减少污水排放【答案】15. D 16. C 17. B【解析】【15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海绵城市温和的蓄水、净水功能。观察图a、图b、图c、图d,发现图d城市绿化带中具有蓄水和净水装置,其它城市绿化带中没有这些装置,因此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图d,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16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海绵城市”的吸水和渗水功能会增加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因此A错误、C正确。水汽输送一般由大气环流来完成,“海绵

17、城市”不会改变大气环流,因此不具有调节水汽输送功能,B错误。“海绵城市”会增加城市绿地,城市植被覆盖率会提高,因此植物蒸腾会增加,D错误。故选C。【17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从而大大降低地表径流量,从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B符合题意。“海绵城市”具有净水功能,对大气污染影响不大,排除A。通过“海绵城市”蓄积并净化的水源大多用于生态用水,很少用于饮用水,因此“海绵城市”不会增加城市饮用水,排除C。“海绵城市”可以一定程度上净化地表水,但不能减少污水排放,排除D。故选B。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

18、与甲洋流附近海域等温线相符的是A. B. C. D. 19. 乙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该渔场及其成因是A. 纽芬兰渔场一寒暖流交汇形成B. 北海道渔场一寒暖流交汇形成C. 北海渔场一补偿流上升形成D. 秘鲁渔场一补偿流上升形成【答案】18. D 19. B【解析】【18题详解】图中显示,甲洋流位于北半球,大致由北向南流动,属寒流。图A,水温向北递减,表示当地为北半球,等温线向低温处凸出,中间水温较高,应表示暖流,应由南向北流,与甲洋流的特征不符,排除A。图B,水温向南递减,表示当地为南半球,等温线向高温处凸出,中间水温较低,应表示寒流,应由南向北流,与甲洋流的特征不符,排除B。图C,水温向南递

19、减,表示当地为南半球,等温线向低温处凸出,中间水温较高,应表示暖流,应由北向南流,与甲洋流的特征不符,排除C。图D,水温向北递减,表示当地为北半球,等温线向高温处凸出,中间水温较低,应表示寒流,应由北向南流,与甲洋流的特征相符,D符合题意。故选D。【19题详解】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形态判断,乙海域为北海道附近水域,当地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该渔场主要是为千岛寒流(甲洋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海水底层营养元素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吸引大鱼群汇聚,形成渔场。由此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纽芬兰渔场位于北美洲东北面,排除A。北海渔场位于大西洋东北部,排除C。秘鲁渔场位

20、于太平洋东南部,由补偿流上升形成的,排除D。故选B。读某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20. 该地貌类型是A. 海岸地貌B. 喀斯特地貌C. 河流地貌D. 风沙地貌21. 该地貌的地表形态有沙丘 峰林 洼地 冲积平原A. B. C. D. 22. 下列地形区中,该地貌主要分布在A. 云贵高原B. 四川盆地C. 长江中下游平原D. 青藏高原【答案】20. B 21. C 22. A【解析】【20题详解】图中显示,该地貌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上多漏斗、竖井、岩溶槽谷、干谷等,岩石类型主要是石灰岩,由此判断,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选项B符合题意。海岸地貌一般多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滩,与图中地貌特征

21、不符,排除A。河流地貌一般形成沟谷、瀑布、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等,与图中地貌特征不符,排除C。风沙地貌一般形成风蚀柱、裸岩荒漠、沙丘、黄土等,与图中地貌特征不符,排除D。故选B。【21题详解】喀斯特地貌地表除了漏斗、竖井、岩溶槽谷、干谷等地貌之外,喀斯特地貌地表还有典型地貌峰林和岩溶洼地,因此和符合题意;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不属于喀斯特地貌,不符合题意;冲积平原是流水沉积地貌,不属于喀斯特地貌,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22题详解】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地势较高的云贵高原,选项A符合题意。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石灰岩分布面积较小,因此喀斯特地貌

22、相对较少,排除B、D。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地势低,以沉积作用为主,流水溶蚀作用不明显,因此喀斯特地貌相对较少,排除C。故选A。二、非选择题23.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某年12月5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下图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示意图。(l)表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南半球的是_,四地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2)12月5日,地球大致位于图中_(填数字)处,地球公转速度逐渐_(填“变快”或“变慢”)。图中A代表的节气是_日,C代表的节气是_日。(3)当我国北方地区室内日照面积最小时,地球公转位置位于图中_(填字母)处,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我国昼

23、夜长短状况是_,北极圈内出现_现象。【答案】 (1). 丁 (2). 甲=乙=丙=丁 (3). 甲乙丁丙 (4). (5). 变快 (6). 秋分 (7). 春分 (8). D (9). 北回归线(或2326 N) (10). 昼长夜短,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 (11). 极昼【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某年12月5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和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昼长的变化规律、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布规律、两分两至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l)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即昼长长于1

24、2小时,表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昼长为13小时56分,因此位于南半球是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相等,四地中没有极点(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因此四地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相等;根据四地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判断纬度高低,四地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甲、乙、丁、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因此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甲乙丁丙。(2)读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示意图可知,B位置地球离太阳近,太阳直射南半球,应为冬至日,D位置地球离太阳远,太阳直射北半球,应为夏至日,根据公转方向判断,A位置位于夏至日之后,应为秋分日,C位置位于冬至日之后,应为春分日。12月5日,在冬

25、至日(12月22日)之前,地球大致位于图中处,地球此时向近日点进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因此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3)当我国北方地区室内日照面积最小时,应是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应为夏至日时。根据上一题的判断,夏至日地球公转位置位于图中D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 N(或北回归线);夏至日时,我国(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且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4.读甲、乙两个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l)甲图中热力环流呈 (填“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该热力环流作用最显著的时间出现在一天中 时。(2)乙图热力环

26、流主要出现在 (填“白天”或“夜晚”),盛行风为 (填“山风”或“谷风”)。(3)甲图近地面的风为 (填“陆风”或“海风”),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顺 14(或午后2)(2)夜晚 山风(3)海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气温较低,空气 受冷下沉,形成高压,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甲、乙两个热力环流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方向、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l)甲图中,空中有太阳符号,应表示白天,白天时陆地升温快,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

27、地面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高空相反,因此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该热力环流作用最显著的时间应出现海陆气温差异最大的时候,即陆地近地面气温最高时,一般出现在一天中14时(或午后2)。(2)乙图显示,山谷气流上升,说明山谷气温高,山谷在夜晚因散热不畅而气温较高,因此乙图热力环流主要出现在夜晚,图中显示,此时近地面风由山峰吹向山谷,盛行风为山风。 (3)甲图中,空中有太阳符号,应表示白天,白天时陆地升温快,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因此甲图近地面

28、的风为海风。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雨水收集系统是指雨水收集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五大环节,即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雨水一弃流截污一雨水收集池储存雨水一过滤消毒一净化回用。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灌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等用途。下图示意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过程。(l)分析雨水收集系统给当地水循环带来的影响。(2)简述雨水收集和利用对城市水环境的积极意义。【答案】(1)减少街道地表径流;增强植物蒸腾作用;增强地表下渗能力;地下径流变大等。(2)可以调蓄城市积水,减轻内涝压力;有利于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可以有效降低城市雨污合流;减轻城市污水处

29、理压力;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雨水收集系统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的影响、雨水收集对城市水环境的意义等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l)雨水收集系统给当地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应从地表径流、蒸腾、下渗、地下径流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雨水收集系统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雨水弃流截污雨水收集池储存雨水过滤消毒净化回用。大量雨水并没有形成径流,因此可以减少街道地表径流;材料信息表明,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带生态用水,从而增强植物蒸腾作用;材料信息表明,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

30、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灌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因此增强地表下渗能力;由于下渗增强,所以地下径流变大等。(2)雨水收集和利用对城市水环境的积极意义应从内涝、污染、水资源等角度进行叙述。材料信息表明,雨水收集系统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雨水弃流截污雨水收集池储存雨水过滤消毒净化回用。大量雨水并没有形成城市径流,因此雨水收集和利用可以调蓄城市积水,减轻内涝压力,城市地表积水减少,有利于减轻城市排水压力;由于大量城市雨水没有形成城市地表径流,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城市雨污合流;雨水收集系统对雨水有过滤、净化作用,因此可以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压力;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可以有多种用途,从而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

31、等。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甲为我国西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20m。图乙是我国某河中游平原地区牛轭湖形成过程图。(l)图甲中,Y地区发育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并说明成因。(2)说出图乙中两地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3)图乙a、b、c、d中,正确表示牛轭湖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并分析图乙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答案】(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变慢,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山口处不断堆积而形成扇状堆积体,因此称之为冲积扇。(2)流水沉积流水侵蚀(3)dbca形成过程:平原地区河流摆动,形成河曲(河湾或河流弯曲)发育,随着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愈来愈弯

32、;最后河曲自然(或人工)截弯取直,河水从取直处径直流去,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西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我国某河中游平原地区牛轭湖形成过程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冲积扇及成因、凹岸和凸岸流水作用差异、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l)图甲显示,Y地区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呈扇状展开,由此判断,Y地区发育形成的河流地貌是冲积扇。河流山地河谷中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奔流向前,河流自山地流出山口进入相对平缓的低地,由因地形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变慢,所挟带物质在出山口处不断堆积,由于没有两侧地形的约束,向外展开形成扇状堆

33、积体,即冲积扇。(2)图乙显示,图中处为凸岸,因河水冲向凹岸,凸岸河水流水较慢,泥沙沉积较多,以流水沉积为主;地为凹岸,因流水惯性,受到河水冲刷,流水侵蚀为主。(3)平原地区河流以侧蚀为主,由于侧蚀不均匀,导致河道发生弯曲,如图d;河道一旦出现弯曲,因河水惯性影响,就会在凸岸沉积、凹岸侵蚀,使得弯曲程度变大,如图b;随着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愈来愈弯,形成蛇曲,如图c;蛇曲中有些河道越来越接近,遇到较大的洪水,就会出现自然(或人工)截弯取直,由于取直处流速较快,河水大多从取直处流动,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如图a。由此判断,图乙a、b、c、d中,正确表示牛轭湖形成的先后顺序是d、b、c、a。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如前面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