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A卷基础夯实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A.废除宰相B.设立殿阁大学士C.设立南书房D.设立军机处2.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B郑和不能航行到达欧洲C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D郑和下西洋
2、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外贸易4.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说道,海滨一带大都是盐碱地.农民生活贫困,“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搏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集体抢劫),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5.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6.下表为不同史籍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据此能
3、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叙述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清世宗实录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肋。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清高宗实录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7.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规定军机大臣须每天日夜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完
4、善了中枢机构B.加强了中央集权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了丞相权力8.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其主要意义是( )A.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巩固了祖国的边防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理9.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A.中俄尼布楚条约B.中俄雅克萨之战C.中俄瑷珲条约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0.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佛教事务,元世祖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对藏区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政策;清朝通过扶持黄教,设立驻藏办事大臣来管理藏区事务。材
5、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政府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A.政教合一B.因俗而治C.严密控制D.羁縻册封11.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A.阻碍了当地社会进步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破坏了民族团结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12.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据此可证实(
6、 )A.明朝商业近代经济因子的缺失B.明朝商业发展没有法律保障C.传统儒家思想制约商业的发展D.商业发展深受商人素质影响13.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4.黄宗羲在政洽伦理观上提出否定后世“天下为客,君为主”的观点,要求恢复“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三代政治传统,正是基于保证“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状态的延续。这反映出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
7、.主张恢复宰相制度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15.梅兰芳说:“现在的观众对于国剧(即京剧)只重视其艺术,对于剧本之意义,则不甚注意,这对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损伤。”他意在强调()A.京剧艺术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B.京剧艺术应该重视社会教化的功能C.京剧剧本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D.京剧艺术代表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最高水平1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
8、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17.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其目的是()A.“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B.“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C.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D.经世致用,顺应西学的广泛传播18.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向中国人普及欧洲的科学理念、科学文化。晚明时期的“西学东渐”()A.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B.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C.利于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D.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9.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
9、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 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
10、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域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 域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 计曰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摘编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2)根据材料二
1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
12、题考查明太祖废丞相,难度中等。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废除宰相制度而造成的,废除宰相并不能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感慨反映了朱元璋废除宰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故B项正确;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不是朱元璋所采取的措施,排除C、D两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难度中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A项错误;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3.
13、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是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了巨大负担。4.答案:D解析:题干的核心部分“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于是所在连结为乱”的意思是:由于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原本在正常贸易下能正常生活的沿海居民无以为生,于是也变成了盗贼乱匪。据此可知,选择D项,排除其余三项。5.答案:A解析:朝贡贸易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展示了天朝威仪,故A项正确;朝贡国需要得到明朝的特许,才能来华贸易,故B
14、项错误;各朝贡国贡期并不一致,故C项错误;政府在朝贡贸易中坚持“厚往薄来”,因此政府不以获利为目的,外国获利甚多,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A缺乏材料依据,排除;君主集权体制的不断加强,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故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排除C;从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偷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万机之劳勋”中可以看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勤于政事,乾纲独断,事必躬亲,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D正确。7.答案:C解析:C. 依据材料“规定军机大臣须每天日夜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
15、达的奏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正确。B. 军机处涉及的君主专制,排除B。A. 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A。D. 清朝没有宰相职位,排除D。8.答案:D解析:清政府是从郑氏后裔手中接手台湾,由此排除A项。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与题意无关,由此排除B项。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由此排除C项。9.答案:A解析:中俄雅克萨之战后清政府迫使俄国同意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故A项正确。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明清时期,政府都委派西藏
16、宗教首领来管理当地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特点,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羁摩册封主要是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故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改土归流”的政策,改变以往以夷制夷的措施,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当地,有利于加强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不是阻碍,故A错误;B.根据材料“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司又称土官、土酋,是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以夷制夷的政策,而清朝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有利
17、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故B正确;C.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朝时期通过“改土归流”的政策,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与是否破坏民族团结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D.清朝“改土归流”的政策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并不代表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故D错误。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A. 依据材料“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B.
18、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 不能完全体现题干主旨,排除。D. 只是表面现象,排除。13.答案:C解析:材料中李贽的做法“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李贽的做法与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收女弟子”无法说明李贽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怪异行为无法体现其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天下为客,君为主”“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表明黄宗羲虽反对君主专制,但并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故D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黄宗羲的思想并未受西方思想影响,故B错误。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京剧,难度中等。“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在材料中
19、没有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对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损伤”可知,京剧应注重社会教化,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说法不当,排除C、D两项。1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乾隆帝重视四库全书编校工作的主要目的。材料中“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说明清政府对不利于其统治的思想一概排斥,
20、是为了强化纲常伦理,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18.答案:C解析:“传播”与“接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A项“普遍接受”一词表述不当,故排除;B项表达相比于A项,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亦排除;C项表达相对中性,且可由题干直接推理而出,故选择C项;D项是在近代,故排除D项。19.答案:(1)新变化:作物品种改良并推广;主要产粮区域发生转移;外来高产农作物广泛引种。影响:农业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加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特别是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2)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地区性分工明确;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0.答案: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解析:第一小问,逐条分析材料可知,从时间看, 种植大豆历史悠久:从区域看,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的推广过程; 从大豆的价值看,既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又有改善土壤等作用,价值广泛;从推广者来说,有民间,又有政府参与,各方合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