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134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大考点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一、 选择题1(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

2、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2(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

3、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

4、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

5、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

6、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 【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江

7、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

8、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答案】D7(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 B 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通政司、复社、都察院、

9、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8(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

10、,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C9、(2014江苏卷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

11、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解析】 本题以唐朝对市的管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以及“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非州县不准设置市,后期依据户口数量和市场变化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A项;材料中“不满三千户不得置市官”未体现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能置市,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答案】A10、(2014江苏卷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

12、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 本题以明朝“海禁”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以及“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的放松,是有条件地开放,是故本题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朝贡贸易仍然存在。【答案】B11、(2014重庆卷3)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

13、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 本题以古代经济重心转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A、C两项与题干“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的信息不符,故排除;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B项与题干江南经济发展的信息相符。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B项。【答案】B12、(2014新课标全国卷27)

14、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 本题以清朝海禁政策实施前的对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清朝的对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清初海禁政策实施以前,对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外国货物、外国银钱已在清朝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外国银钱在华并非是“资本市场”的项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政府统治

15、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答案】A13、(2014新课标全国卷26)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 本题以北宋的交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交子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设立,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币,引发纠纷。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故答案为A项;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交子

16、的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14、(2014山东卷15)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解析】 本题以唐宋时期户籍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传统农业生产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应该是发展;D项与材料无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很多农户专门进行某项生产,反映出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15、(2014浙江卷14)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

17、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山阴志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四明志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绍兴志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A. BC D【解析】 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据第二行“禁军”“坊市”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时期;据第三行中“府州”“蒙古学”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据第四行栏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依据时间排序,B项符合题意。【答案】B16、(2014北京

18、卷15)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解析】 本题以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本题题干强调的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A、B、D三项都是用“单一的

19、、个别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排除;C项唐代所有宰相中的83%来自北方,完全可以得出唐朝宰相来源存在地域差异的结论。故选C项。【答案】C17、(2014全国大纲卷12)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解析】 本题以汉朝商人服饰与乘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西汉初期商人在舆服方面受到政府严格限制,随着历史发展,这种限制开始被突破,说明了西汉商业有了一定发展,原有规制

20、受到商业的挑战,故答案为D项。A项本身错误,整个封建社会没有改变这一政策;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本身错误。【答案】D18、(2014福建卷14)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解析】 本题以乾隆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关东”应该指的是现在的辽东一带。从材料描述的现象判断,A项正确;从辽东到上海,路途遥远,B项正确;原先辽东的经济相对落后,到乾隆时期,大量农产品南运,表明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项正

21、确;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从未改变过,D项错误。故选D项。【答案】D19、(2013北京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B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C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D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

22、相符。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答案】C20、(2013重庆文综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答案】D21、(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

23、,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答案】B22、(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

24、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答案】D23、(2013海南单科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解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

25、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答案】A24、(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比”

26、是差不多的意思。因而选C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D项过于绝对。【答案】C25、(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答案】D26、(2013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27、:“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解析】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项表述正确;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B、D两项表述正确;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唐代商运发达,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社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 “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答案】C

28、27、(2012福建文综卷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答案】C28、(2012安徽文综卷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

29、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解析】北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B项错误;文娱场所多由私人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功能上存在区别;“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A正确。【答案】A 29、(2012全国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

30、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关键信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农。从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ACD项题干无从反映。【答案】B30、(2012浙江文综卷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

31、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31、(2012天津文综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对外交往的理解能力。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

32、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故选A。【答案】A32、(2012江苏单科1)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宋朝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坊市的隔离;突破时间的限制,早市和夜市得到发展;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出现了草市。A项坊市的隔离仍然存在,BC项反映的是草市和夜市,与突破场景不符合,图片反映的是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荣景象,因此选D项。【答案】D33、(2012海南单科卷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

33、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解析】注意题干中限制词:直接反映。题干反映了明初生员穿玉色衣服、加饰表黑色边条到明后期的崇尚“妇人红紫之服”的现象,D项正确;A项题干无从反映,B项题干无从反映,说法也与史实不符;C项是题干历史现象所能反映的,这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带来的社会风尚的变化 ,但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D34、(2012上海单科卷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34、)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六国货币形态各异,相互之间不能流通。宛不属于楚国范围,因此使用楚国的货币蚁鼻钱不被允许,选C项。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答案】C35、(2012上海单科卷15)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A老者的眼镜 B门前的店幌 C兴盛的商铺 D商人的衣着【解析】BC项在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城市已经出现,D项商人的衣着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用排除法选择A项,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明朝中叶传入中国。【答案】A

35、36、(2012福建文综卷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答案】B37、(2012北京文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

36、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迁移能力。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可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答案】A、38、(2012全国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

37、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答案】C39、(2012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

38、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答案】B40、(2012全国大纲卷1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答案】D41、(2011天津文综2)宋人

39、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答案】A 42、(2011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

40、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也正确。【答案】B 43、(2011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

41、析能力。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而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答案】A 44、(2011海南单科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

42、六七十家。【解析】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选项B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C【答案】C 45、(2011上海单科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解析】古代中国使

43、节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出使外国时,常常携带贵重商品作为表示两国交好的手段, A、B两项仅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D项的中英鸦片贸易是一种屈辱性的贸易,与题干表述不符;C选项的朝贡贸易则是兼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光荣礼节”(如郑和下西洋),故选C项。【答案】C46、(2011重庆文综12)子曰:“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恒公()恢复了周礼 尊崇周王,会盟诸侯实行了“初税亩” 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齐桓公首霸中原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齐桓公之所以尊王攘

44、夷是为了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称霸的事业,并不是从根本上恢复周朝的势力,而且“初税亩”是鲁国改革措施故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答案】C 47、(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解析】回答本题,需对材料有较好理解和掌握,材料中反映了明后期一些地方,佃户以劣质米交租或借故拖延、拒交,而政府勒令田主(土地的主人)交纳赋税,一

45、些田主被迫借高利贷。ABC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对农业冲击;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或矛盾激化等。本题选D项“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 48、(2011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题干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

46、重的。” 这清楚地表明,政府的反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实际上反而使本来打算防止的局势更加恶化。故选D项。A项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B项的百姓重农抑商同样与材料意思不符。C项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只是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有D项才符合材料的意思。【答案】D 49、(2011江苏单科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解析】“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答

47、案】C 50、(2011海南单科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解析】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 二、非选择题1(2015北京文综40)(

48、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1)阅读图12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6分)【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陆上丝绸之路【解析】由图12可知,丝绸之路不是单一的,而是

49、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根据材料中不同朝代丝绸之路的情况可知,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综观汉代之后的丝绸之路,一直未曾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答案】特点: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6分)2(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

50、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考点】(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首先要分析历史图片,结合材料的图10可知,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图片,可以从城市布局、商业发展、社会观念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二中的“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以及“衣冠更易”可以得出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第二小问联系,再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联系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追求功利,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造成冲击,因而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51、。【答案】(1)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10分)3、(2014安徽高考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

52、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政治与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制度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能力。第(1)问着重说明郡县制、儒家思想的形成、科举制和官营制度四个方面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即加强对地方统治与维护国家统一、思想统一、控制选官权和为中央集权提供经济支持等。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论述观点的

53、能力。解答时,一是要注意范围,即中国封建王朝兴衰;二是要注意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即兴和衰作答;三是要注意先亮明观点,然后举例加以说明,一定要论证充分,逻辑分明。【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等次论述第一等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

54、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4、(2014天津卷12)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

55、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

56、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可依据材料一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的认识依据材料回答即可;第三小问,联系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因,特别是商业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来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中的措施依据材料信息

57、归纳即可,目的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可归纳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等知识点;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物价管理等角度来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的状况依据材料三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等知识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的信息即可归纳出答案。第(4)问要综合分析材料一、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再结合材料三中宋代重视商业的信息综合归纳概括即可。【答案】 (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抑制商人势力

58、,增加财政收入。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5、(2014浙江卷38)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59、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60、9分)(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解析】 本题以明朝的相关历史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依赖内阁”“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等信息并结合明朝后期统治的史实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皇权专制、内阁政治腐败、太监掌权以及宦官专权等视角分析原因。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玉米、番薯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的信息并结合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会馆等来概括明朝经济的新

61、气象;第二小问政府实行的老政策依据所学从经济政策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中“戚继光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以及“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葡萄牙占领的澳门”等信息从倭寇骚扰、西学东渐、葡萄牙入侵等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对外政策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角度分析作答。【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2)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3)倭

62、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6、(2013北京文综41)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解析】此题是数据表格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变化看数据。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数量和分布变化的总趋势和在不同时期的增减。注意概括时要从总的变化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结。“原因”要机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归纳

63、。【答案】(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7、(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

64、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解析】第题有三小问。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的以小农经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总体上就是“农本商末”,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第三小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要注意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

65、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8、(2013广东文综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

66、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解析】要先指明地位的变化,然后分别答出其政治与

67、经济原因。明显,它们的原因应是相对的,注意组织就行了。【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9、(2013浙江文综39)(26分)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

68、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主要是中国落后了;关键是西方腾飞了;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解析】第题是开放式主观题,学生无论选择哪一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答案】(3)赞成“主要是中国落后了”。理由: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赞成主要是“西方腾飞”。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赞

69、成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依然故我。10、(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

70、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

71、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解析】本题截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

72、相关史料,综合考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关史实可以提炼出其“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特点,利用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1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

73、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化,并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予以说明变化的原因。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74、。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12、(2012海南单科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75、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解析】第(1)问,本问要求根据教材知识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概括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第(2)问,本问需从政治形势的变化与政策的危害来分析,政策的调整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带来积极影响,依据“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等信息分析归纳。【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 续对抗 ;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 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