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十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模型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假如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12年是20只,2013年发展到40只,2014年发展到80只,那么2019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A640只B1 280只C2 560只D5 120只C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已知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12年是20只,2013年发展到40只,可见2,根据公式:NtN0t,那么2019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20272 560(只),C正确。2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生态恢复是一项重要
2、工程。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我们希望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是()ABCDC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因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某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为“S”型,C选项正确。3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D“J”型曲线没有最大值,A项错误;“J”型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种群的生存条件是无限的,B项错误;由于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故大多数种群呈现“S”型增长,C项错误;“J”型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无
3、限,种群个体数一直增加,D项正确。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B“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D“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D“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将达到最大值(K值)并趋于稳定;“S”型增长中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常表示为“捕食”曲线,而不是“S”型曲线。5东亚飞蝗为迁飞性、杂食性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为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某地区多年气温、降水量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分
4、析正确的是()A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B季节变化不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C疏松土壤不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D可以通过样方法调查东亚飞蝗迁移路线A据图分析可知:季节影响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蝗虫数量随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故季节变化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蝗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疏松土壤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C错误;可以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东亚飞蝗迁移路线,D错误。6.如图为种群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
5、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点左右,原因是_。(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解析:(1)cd段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t3后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2)由于在b点(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3)对于灭鼠可考虑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
6、(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从降低环境的容纳量角度降低老鼠的种群数量。答案:(1)cd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限制(2)b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7.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
7、线_。(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解析:(1)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 (2)(3)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
8、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4)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答案:(1)(2) (3) 55亿 (4)f(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题组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8如图为研究某一种群迁入两个新环境(理想环境和适宜生存但条件有限环境)后围绕种群数量变化而建立的相关数学模型,其中对Y的含义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若为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代表种群数量B若为有限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代表种群数量C若为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可代表或1D若为有限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
9、Y可代表增长速率A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而非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因为种群数量的起点不能为0,A错误。9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D由图可知,曲线乙数量是先增加,然后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而保持稳定,符合“S”型曲线的特点,即种群数量不是指数式增长,A错误;处于波动状态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变化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10、入率和迁出率都在发生变化,B错误;a点时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都较大,防止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较少时,C错误。题组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0(2019海南高考)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C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
11、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1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D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
12、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按样方法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求平均值,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12(2019全国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型,且种群数量为_时,种群增
13、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解析:(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a(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该种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K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变小,该种菌的K值也减小。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14、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答案:(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13(2019全国卷)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
15、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曲线可知,a组中细菌甲在23 h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直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且图中a、c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说明早期可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14.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
16、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15某学习小组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可以采用_法,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将盛培养液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_,便于估算。(2)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17、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_;图中_浓度的培养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3)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_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_。解析:(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2)析图可知,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图中10%葡萄糖溶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3)读图可知,酵母菌数量在K/2时,其增长速率最大,酿酒和做面包需要以酵母菌做菌种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的条件为酵母菌数量为K/2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培养液中
18、的成分、pH、温度等。答案:(1)抽样检测酵母菌分布均匀(2)先增大后减小10%(3)K/2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酵母菌繁殖受影响(或答“营养物质的消耗”或“pH改变”)对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理解有误16下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ab,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B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一定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出生率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