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974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八第七讲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讲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基础点: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力争做到“信”“达”“雅”。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虚词、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重难点:1.找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2翻译出来的句子达到“达”“雅”的程度。考法综述“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最大。它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

2、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命题法文言句式典例1翻译划线句子(1)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2)(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答案(1)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责斥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2)(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解析翻译句

3、子首先要明确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的存在。(1)句中“金人虽不吾索”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索吾”,如果翻译成“金人虽然不让我要”就说不通了。(2)句中“誓于神”是状语后置句,如果翻译为“发誓对神”就会语意不顺。典例2翻译划线句子(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2)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答案(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2)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身上,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前去讨伐。解析翻译句子要明确哪些词是重点考查的,这些字词是否存在活用现象。如第(1)句中“洁”,形

4、容词使动用法,使清洁,清扫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译成“洁净”,那么语句就不通顺了。第(2)句中,“社稷”即江山、国家;“一”作形容词,全部,完全;“不臣”是“不遵守臣属职分”之意;“应”应翻译为“回应、讨伐”。只有都找出了考查的词语,这道翻译题才能拿到满分。典例3(正文见第二讲“典例2”)翻译划线句子(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2)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答案(1)(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2)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解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

5、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1)“者也”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率”,大都;“然”,这样。(2)“使”,如果;“之”,代这些事;“不能我救”,是宾语前置句,译为“求不了我”;“则”,那么。解题法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一致。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

6、而灭亡。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例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格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1)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十几年。(2)借代,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或难

7、以接受,因此,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2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绝不是一个纯技巧性的问题,要做好文言文翻译试题,需要具备坚实的文言基础知识,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注重积累,一丝不苟地把实词、虚词、句式和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学好。在具体翻译时,可按以下方法进行:(1)留“留”即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朝代、年

8、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2)换“换”即将文言词换成现代汉语词,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伯”是人名,指“项伯”;“臣”是刘邦对自己的谦称;“倍”是通假字,通“背”,“倍德”即“忘恩”;“也”是句末语气助词。整句话可翻译为“希望项伯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3)补“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9、有悔”(游褒禅山记),要将“焉”后省略的“而不至”补进去后翻译才连贯,否则句意不畅既然是“力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该句应翻译为: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身(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4)删“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在翻译偏义复词时,要将陪衬义去掉。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只有“入”的意思,该句应翻译为“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5)调

10、“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到谓语的前面。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词之前。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6)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指上述五种方法都试过后,还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

11、可靠”。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译成“出兵征战”“上厕所”。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赠医者汤伯高序元揭傒斯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

12、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

13、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选自揭傒斯全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译文:_(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译文:_答案(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

14、,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2)(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定语后置句。(1)“殚”“竭”是同义词,“用尽、耗尽”的意思。“率”,“最终”的意思。“且”,译为“将要”。“交责”字字落实应为“相互指责”。“是”代词,译为“这”。(2)对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即“一良方”“一善言”,“一个好的药方”“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师”活用为动词,译为“拜师”。虚词“乃”译为副词“才”。参考译文楚地的风俗是只信巫师不信

15、医生,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今更加严重。凡是生病的人,不管生病的时间是长还是短,病情是轻还是重,只要吃了药不见效,就立即把药摒弃不用。而到了巫师这里,即便来来回回十几次不见效,也不后悔,并且把责任归于自己,痛苦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没有一句将责任加于巫师的话。因此,功劳总是归于巫师,而不良结果总是归于医生。无论见效还是不见效,巫师总是会受到最好的奖赏,而医生所获总是远不如巫师。因此,医生若想很快得到利益、得到病人的信任,也就不得不借助装神弄鬼的方法装扮自己,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很少有不被迷惑的。

16、更有甚者,在沅江、湘江一带常有用人来祭祀不应该祭祀的鬼魂来谋取利益的事,即使受到重刑严惩也不怨恨,因而巫师盛行带来的恶果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无法解除。医术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高明医术的医生也不能发挥其功用,来成就医生的名声,且学医的人也是一天比一天懈怠,因此,有人到间隔几个郡县的地方去寻找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都找不到。哎呀!这是先王的政治不清明的结果吗?为什么巫术之祸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呀!人们得以寿终正寝,不是很幸运的吗!我们乡里有一个叫徐若虚的人,他家是郡里的世家大族。徐先生十五岁就中了进士,他谢绝做官而回到乡里做医生。(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

17、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历了数十年后,徐先生在医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还著有易简归一几十卷。他在书中明辨疑惑的问题,补足欠缺的内容,详略得当,观察清晰,通晓细微的事物,事事融于心、敏于行,人们都认为徐先生是古人复生。他通过号脉象来为病人诊断,并不看重病人的身体症状。无论富贵贫贱,他都不在意报酬的多少,相信他的医术来就医的人,没有一个不见效的,如果病得确实不能医治了,他一定会先让病人知道,唯有相信巫术的人,他会打发他们离开而不给他们看病。从此以后,我们乡里的巫术,才渐渐不是唯一为病人治病的方法了。我行走数千里没有见到能赶得上徐先生的人,偶尔遇到一个,又只专攻一门,擅长一个方

18、面而已,没有各门医术都很好的人。我来到旴江,认识了汤伯高,他通晓各门医术,性情沉静思想深邃,谦逊自矜,与徐先生非常相似。我正为巫术之祸而忧心,担忧医道不被人们了解,眼睁睁看着百姓丢掉生命却无法救治,因而因汤伯高的医术就像徐先生的一样而敬重他,并且尝试着让他医治都很有效果,因此就在这篇文章里一起写巫术盛行带来的祸患和医术盛行带来的好处,以及徐先生的事迹来赠送给他。唉!如果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汤伯高,民众相信医术都像我们乡里的人,那么,巫术还能长久地胜过医术吗?汤伯高名尧,自取名号常静处士。徐若虚名棪。听说庐山有一个姓郭的人,号南寄,也是很有名的医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李侃,字希正

19、,东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景帝监国,陈简将才、募民壮、用战车三事。也先逼京师,议者欲焚城外马草。侃言敌轻剽,无持久心,乞勿焚,免复敛为民累。皆报许。时父母在容城,侃晓夜悲泣,乞假,冒险迎之。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忤旨,被诘,尚书胡濙为解,乃已。再迁都给事中。军兴,减天下学校师儒俸廪。侃奏复之。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租,侃论濂,下之吏。石亨从子彪侵民业,侃请置重典,并严禁勋戚、中官不得豪夺细民,有司隐者同罪。帝宥亨、彪,余如其请。时给事中敢言者,林聪称首,侃亦矫抗有直声。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

20、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擢詹事府丞。天顺元年改太常丞,进太仆卿。明年复设山西巡抚,迁侃右佥都御史任之。奏言:“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时不能用。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六年考察属吏,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百六十人。因言:“诸臣年与臣若、不堪任事者,臣悉退之,臣亦当罢。”诏不许。侃性刚方,力振风纪,贪墨者屏迹。其年冬以母丧归,军民拥泣,至不得行。服除,遂不出,家居十余年卒。侃事亲孝,好学安贫,殁几不能殓

21、。弘治初,国子生江纪等言,前祭酒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学行事功,彰著耳目,并乞赐谥。寝不行。侃二子:德恢,严州知府;德仁,河东盐运使。(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译文:_(2)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按杰事有验,除名。侃无赃罪,获宥。译文:_答案(1)朝廷讨论更换太子,大臣们唯唯诺诺。李侃哭着说东宫太子没有失德,林聪和御史硃英也说不可,当时人们谈论此事时都非常赞赏他们。(2)(李侃)上奏揭发巡按李杰的罪行,李杰也揭发他。审查李杰的罪行得到验证,他被除名。李侃没有赃罪,得到宽宥。解析本

22、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1)重点词语:“易储”,更换太子;“唯唯”,恭顺谨慎;“壮”,以之为壮,赞赏。(2)重点词语:“发”“讦”,同义,揭发;“按”,审查,研求;“宥”,宽恕。参考译文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正统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景帝代理朝政时,他上书建议挑选将才、招募民壮、使用战车三件事。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论者想焚掉城外的马草。李侃说敌人轻装剽劫,没有持久之心,请不要焚掉,以免再次征敛,苦及百姓。都得到批准。当时他父母在容城,李侃日夜悲泣,请假去冒险迎接回来。景泰初年,计划登记扈从英宗出征的死难大臣的后代。李侃因而说避难偷生的人,应该严加

23、谴责以励臣节。上皇将回来时,他与同官刘福等人说礼仪应该从厚。这建议忤逆了皇上,遭到斥问,尚书胡濙为他们解释,才罢了。李侃再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用兵,减少天下学校师儒的俸禄。李侃上奏恢复原额。户部尚书金濂违犯诏令征取租税,李侃弹劾他,使他受到司法官员审问。石亨的侄子石彪侵占百姓产业,李侃请用重法处治他,并严禁勋戚、宦官不得强夺小民,有关官员隐瞒不报的与之同罪。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其他的都批准了他的请求。当时给事中敢于说话的,林聪可说是第一个,李侃倔强而有正直的名声。朝廷讨论更换太子,大臣们唯唯诺诺。李侃哭着说东宫太子没有失德,林聪和御史硃英也说不可,当时人们谈论此事都赞赏他们。升为詹事府丞。天

24、顺元年改任太常寺丞,晋升为太仆寺卿。第二年重设山西巡抚,升李侃为右佥都御史担任该职。他上奏说:“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不是生长其间的人,没有能够安居而对敌的。现在南方人戍守北部边疆,他们害怕风寒,一听说敌人来便发抖。而北方人戍守南疆,也不耐暑热,多潜逃回来。应令南北清勾军各就本土补入军队,这样人情两便,而军备也得到修整。”他的建议当时没被采用。他上奏揭发巡按李杰的罪行,李杰也揭发他。审查李杰的罪行得到验证,他被除名。李侃没有赃罪,得到宽宥。六年,他考察属吏,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他顺便说道:“那些年龄与臣相当,不胜任本职工作的人,臣都把他们罢免了,臣也请求罢免。”诏令不

25、许。李侃性格刚直,力整风纪,贪赃者因此敛迹。这年冬,他因母亲去世回家,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守孝期满后,他不再出来为官,家居十余年后去世。李侃事奉亲人至孝,喜欢学习,安于贫穷,他死后家里几乎不能装殓。弘治初年,国子监生江纪等人说,从前的祭酒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无论是学者的品行还是事功,都昭然著于耳目,并请求赐给他们谥号。这建议被压下,没有执行。李侃有两个儿子,李德恢担任严州知府,李德仁担任河东盐运使。易错题:文言文阅读解题常见误区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

26、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

27、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注騃:i,愚蠢,痴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

28、/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错解BC错因分析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通读原文最后订正。该答案反映了考生一是文言语感差,功底不足,二是答题时没有读懂原文,没有注意到断句的标志性字词。选C把“已来”“正厅”都看成了两个词,理解错误造成停顿错误;选B,“以正厅大侈不居”是一句完整

29、的话,中间不能停顿,显然考生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案D心得体会例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仕”则指进入仕途。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错解BD错因分析做好文化常识题要准确的记忆,多阅读文史方面的书籍。该答案表明考生对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比较欠缺,选B显然

30、是对“表”这一文体缺乏必要的了解;选D显然是对史书的体例、史书的合称了解不深。正解C项中“致仕”不是进入仕途,应该是指辞职或退休的意思。答案C心得体会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B田弘正为事谨慎,以退为进。面对田季安的阴谋,他以患风痹病为由告假,并将全身用火灼伤,来麻痹田季安。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31、。错解BC错因分析解答分析概括试题一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选择项回到原文细致对照,找出异同。该答案没有正确理解文意,造成错误。选B可能对“假”没有理解到是“借口”的意思;选C对选项中列举的州县没有看全,造成错误。正解根据原文意思可知叛乱原因不对,叛乱的也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答案D心得体会参考译文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

32、,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子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

33、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

34、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例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35、成现代汉语。(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错解错因分析1.两个翻译都犯了关键字翻译不准的错误,(1)句中“授”“见”,(2)句中“坐”“下”“以”都没有译对。2忽略了特殊句式,“复以清节见知”是被动句,没有译出来;“何以劝矣”是宾语前置句也没有译出来。3该补出来的地方没有补出来,(1)句中应该补出来是谁授予郑尉。答案(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心得体会参考译文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州吏。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