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5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 一、118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1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化学家按核电荷数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依次编号,这种编号叫作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除H、He外,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39号元素及1117号元素
2、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1)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现17的周期性变化(氧、氟除外)。(2)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呈现41的周期性变化。(3)元素最高化合价数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低化合价的数值等于8减去最外层电子数。139号元素及1117号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离子半径是否也逐渐减小?提示:不是。如S2Cl。2(知识关联)第39号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是否也从1递增到7?提示:否。39号元素中氟元素没有正价。3(教材开发)第118号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哪种元素?提示:第118号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钠。二、
3、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1钠、镁、铝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均能与水反应,钠比镁活泼,金属性:NaMg。(2)镁、铝与酸反应镁、铝均能与酸反应,镁比铝活泼,金属性:MgAl。2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Cl、S、P、Si;(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SiH4PH3H2SHCl;(3)元素的非金属性:SiPSCl。3第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变化规律:(1)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NaOHMg(OH)2Al(OH)3(2)硅、磷、硫、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H2SiO3H
4、3PO4H2SO4HClO44两性氢氧化物:(1)概念: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且均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2)氢氧化铝的两性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AlCl33NH3H2O=3NH4ClAl(OH)3。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现象: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溶解,反应方程式:AlCl33NaOH=3NaClAl(OH)3、NaOHAl(OH)3=NaAlO22H2O。向Al(OH)3沉淀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H)33H=Al33H2O。5元素周期律:(1)随着核电荷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
5、素除外),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内容:元素的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3)实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结果。1向AlCl3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什么现象?提示:先生成Al(OH)3,后Al(OH)3逐渐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故现象为先产生白色絮状沉淀后逐渐溶解。2. (情境思考)日常生活中常用到铝制品,如铝锅,但铝锅长时间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容易腐蚀。(1)铝的金属性较强,易与O2等反应,但铝锅可长期使用,试说明原因。提示:铝与氧
6、气反应,在铝锅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铝与氧气继续反应,故铝锅可长期使用。(2)铝锅长时间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容易腐蚀,为什么?提示:氧化铝具有两性,能与酸性或碱性食物缓慢反应,使氧化铝失去保护作用。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1实质:比较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其实质是看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能力,越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则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越强。2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1)从原子结构判断 (2)从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判断1硫酸为强酸,次氯酸为弱酸,据此能确定非金属性硫大于氯吗?(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提示:不能。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7、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HClO中氯元素不是最高价。2盐酸(HCl)的酸性强于氢硫酸(H2S),据此能得出氯元素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吗?(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提示:不能。气态氢化物的酸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不能作为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如氢碘酸(HI)的酸性强于盐酸(HCl),但氯元素比碘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典例】下列事实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强的是_。HCl的溶解度比H2S大HCl的酸性比H2S强HCl的稳定性比H2S大HCl的还原性比H2S弱HClO4的酸性比H2SO4强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在1117号
8、元素中Cl处于S的右侧还原性:ClS2【解析】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元素氢化物的溶解性无关,错误;氢化物的酸性强弱和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大小无关,错误,其他均符合题意。答案:【规律方法】(1)金属活动性顺序:按K、Ca、Na、Mg、Al、Zn、Fe、Sn、Pb、Cu、Hg、Ag、Pt、Au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按 F、O、Cl、Br、I、S 的顺序,非金属性逐渐减弱。(3)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不能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或电子层数的多少,而应根据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4)不能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溶解性等方面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在如图的实验装
9、置中,锥形瓶中是硅酸钠溶液,分液漏斗中盛装的是稀硫酸,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原因是生成了硅酸沉淀。(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_;(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_;(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_;(4)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_。提示:(1)强(2)强(3)强(4)弱元素周期律1微粒半径大小的决定因素: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2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方法导引】元素周期律1第1117号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于第三周期主族元素Na、Mg、Al、Si、P、S、Cl(1)原子半
10、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MgAlSiPSCl。(2)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P3S2ClNaMg2Al3。(3)单质置换出水或酸中氢的能力NaMgAl。(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2Al(OH)3。(5)单质与H2化合的能力SiPSCl。(6)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SiH4PH3H2SHCl。(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H2SiO3H3PO4H2SO4HClO4。2熟记微粒大小的比较方法:3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H,其次是F。41117号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离子半径最小的是Al3。1(情境应用)刘安淮
11、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可溶性铜盐。写出Fe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说明Fe和Cu活泼性的强弱。(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提示:FeCuSO4=FeSO4Cu;Fe 比 Cu活泼。【典例】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ANaMg2Al3ClNaAl3CNaMgAlONC【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以下两点:(1)比较微粒半径大小时,首先要确定微粒间的电子层数是否相同,然后再利用规律比较大小。(2)电子层数相同的看核电荷数。【解析】选B。A项四种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应为O2NaMg2Al3;B项S2和Cl,Na和Al3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电子层数相
12、同,微粒半径大小取决于核电荷数,S2和Cl比Na和Al3多一个电子层,微粒半径显然是前者大;C项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应为NaMgAlSi;D项从C、N、O、F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比较下列微粒半径的大小。(1)r(Na)_r(Na)、r(Cl)_r(Cl)(2)r(Ca2)_r(Cl)、r(Al3)_r(Cl)提示:(1)r(Na)r(Cl)。(2)r(Ca2)r(Cl)、r(Al3)r(Cl)。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中,某些元素在人体的细胞、组织和体液中大量富集,如大脑中含有丰富的Na、Mg、K,骨筋和骨组织中含有丰富的Li、Mg、K等。(1)Li、Na、Mg、K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
13、什么?提示:原子半径:LiMgNaK。(2)Li、Na、Mg、K元素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是什么?提示:KNaLiMg。【补偿训练】微观粒子尽管微乎其微,小到肉眼无法观察到,但与宇宙天体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是都存在半径问题。(1)微粒半径与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电子数有什么关系?提示:电子层数越多、核电荷数越小、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2)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哪族元素?提示:第A族元素。(3)同一周期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比较,哪个的半径更大?提示:阴离子与同周期的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阳离子与上周期的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故阴离子比同一周期的阳离子多一个电子层,故半径大于阳离子。
14、(4)比较下列各组微粒半径,正确的是_。ClClBrFMg2Al3Ca2CaBa S2Se2Cl,电子层数BrCl,所以正确;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核电荷数大的半径小,不正确;阳离子半径小于同元素的原子半径,正确;中应为Se2BrS2,不正确。三言两语话重点1第1117号元素性质递变规律:随着核电荷数逐渐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3微粒半径比较: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时,看核电荷数。1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NOSiP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1010 m)0.750.741.17r根据以上数据,磷原子的半径r可能是
15、()A.1.431010 mB1.101010 mC.1.201010 m D0.701010 m【解析】选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1010 m,P与Si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PSi,则原子半径r1.171010 m,故0.751010 mr1.171010 m,B正确。2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最高正价:NFB.金属性强弱:KCaC.氢化物稳定性:H2SHClD.碱性强弱:NaOHMg(OH)2【解析】选C。氮元素最高正价为5价,而F无正价,A错误;金属性CaK,B错误;稳定性H2SMg(OH)2,D错误。3(教材二次开发教材习题改编)下列
16、各组元素是按最高正价由高到低、负价绝对值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A.Na、Mg、AlBF、O、NC.N、O、F DS、P、Si【解析】选D。A项中最高正价由低到高,且无负价;B、C两项中F无正价;D项中各元素的最高正价分别为6、5、4,负价绝对值分别为2、3、4,D正确。4(2021济南高一检测)研究表明26Al可以衰变为26Mg。能比较这两种元素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方法是()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的硬度及熔点B.在氯化铝和氯化镁溶液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氨水C.将打磨过的镁条和铝条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热水反应【解析】选C。两种元素失电子能力强弱,
17、即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可根据金属与水、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单质间的置换反应等判断。硬度和熔点属于物理性质,不能用于比较金属性,故A错误;在氯化铝和氯化镁的溶液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氨水,二者都生成沉淀,不能证明金属性强弱,故B错误;将打磨过的镁条和铝条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加入镁条的溶液变红,加入铝条的溶液不变色,说明镁和热水反应而铝和热水不反应,则金属性镁大于铝,故C正确;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金属单质,其表面都含有金属氧化物,都不易和热水反应,无法比较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5四种常见的118号非金属元素甲、乙、丙、丁中,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和乙、
18、丙和丁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乙、丙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乙原子序数比甲多1,乙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三倍。(1)丙元素的名称是_。(2)能证明丁单质的氧化性大于丙单质的氧化性的化学方程式是_。(3)乙的两种常见单质分别是_、_。(4)四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水溶液显酸性的是(写化学式)_。(5)氢元素和乙组成的化合物中,原子数比是11的是_(写化学式)。此化合物可将碱性工业废水中的CN氧化为可溶性碳酸盐和氨,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解析】根据乙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三倍”推断乙为氧元素,则甲为氮,丙为硫,丁为氯。(1)丙元素是硫。(2)Cl2H2S=S2HCl(其他答
19、案合理也得分)。(3)氧元素可以形成O2、O3两种单质。(4)甲乙丙丁的气态氢化物水溶液显酸性的是H2S、HCl。(5)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H2O2原子数比是11;H2O2具有氧化性,根据题意写出离子方程式。答案:(1)硫(2)Cl2H2S=S2HCl(3)O2O3(4)H2S、HCl(5)H2O2H2O2CNOH=CONH3【补偿训练】第118号元素X、Y、Z、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的一种高硬度单质是宝石,Y2电子层结构与氖相同,Z的质子数为偶数,室温下M单质为淡黄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1)M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Z元素是_,其在自然
20、界中常见的二元化合物是_。(3)X与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是_。 (4)四种元素中的_可用于航空航天合金材料的制备,其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解析】短周期元素X、Y、Z、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的一种高硬度单质是宝石,则X是碳元素;Y2电子层结构与氖相同,则Y是镁元素;Z的质子数为偶数,室温下M单质为淡黄色固体,则Z是硅元素,M是硫元素。(1)M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2)Z元素是硅元素,其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二元化合物是SiO2。(3)酸性:H2SO4H2CO3。(4)四种元素中,镁是密度小的金属,可用于航空航天合金材料的制备,其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答案:(1)Cu2H2SO4(浓)CuSO4SO22H2O(2)SiSiO2 (3)H2SO4H2CO3(4)Mg Mg2HCl=MgCl2H2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