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946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频考点六尊重文本,立足自我探究文本意义和艺术特色1(2009江苏)上善若水(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答: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解析本题既要理清作者思路,又要把握全文主旨。2(2007江苏)麦天(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答: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

2、实,亲情的淳厚、和谐。解析麦天的忙碌在文中主要指麦收的辛劳,喜悦指丰收之后的感受。紧张过后则是闲散。“麦梢黄,女看娘”以及麦收后的“追节”,一种亲情弥漫其间。(2012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耳边杜鹃啼罗琅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3、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

4、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

5、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

6、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3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答: 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

7、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

8、的文学符号。(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对语句的理解探究文意的能力。先明确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然后结合文本探究杜鹃鸟被美化的原因。1江苏考试说明对“探究”考点有什么样的要求?命题说明对“探究题”作了怎样的说明?答案(1)考试说明中关于“探究”的要求有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

9、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探究题具有开放性,思考要有深度和广度;答题要紧扣文本,不要作不着边际的回答。2如何理解考点中的“角度和层面”“作品的意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关键词语?答案(1)角度和层面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所谓“不同的角度”,可以是作品的角度、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而其中一个角度又可分出若干个小角度,如作品角度可分出材料角度、结构角度、手法角度、主旨角度等;还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所谓“层面”,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不

10、同的层面”是指作品可以达到的层次,如浅层、深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文化、历史、民俗、艺术等。它与“角度”可能有交叉、包含关系,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度)、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同学们答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又要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想。(2)作品的意义作品的意义是指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

11、是构成“意义”的主要方面。就主题思想来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是确定的,甚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义。不过,考试中的“意义”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3)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什么是民族心理?具体说来,如中华民族的勤俭持家的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心理,美国人共有的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的心理等。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具体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

12、家人团聚的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3高考探究题的命题有什么特点?江苏卷探究题有怎样的特色?答案高考探究题根据探究与文本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思辨类和拓展类。(1)思辨类探究题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在考试说明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或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或

13、文本)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做这类试题,要立足文本,对文本读深读透,作答时思考角度广一点,或深一点。(2)拓展类探究题所谓“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向文本外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它也可以看做是阅读延伸题,是目前高考广泛采用的一种探究题型。其特点是:能对文本作出深层赏析。能应用所读知识,解决新问题。能让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局限于文内,而是拓展发散,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其实,这种题型是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解释、启示,具有更鲜明的综合

14、性和开放性。这种题型按拓展的方向又分为社会拓展类和文学拓展类。江苏卷探究题从考点上讲主要考的是考点,从题型上讲属于思辨类探究。它强调尊重作者,立足文本,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不是向外拓展延伸的探究;它强调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即既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开探究,又能顺着某一角度和层面深度探究;它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题并不能漫无边际,答案仍在文本中,考生需要有较为出色的信息搜寻、梳理能力和挖掘、推断能力,才能从容应对。一、掌握探究的原则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探究的原则对下面的“现场答案”进行探究并给出正确答案。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菜,不能把一个短

15、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1作者在本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

16、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1)现场答案一:莫泊桑的项链很好地运用了“留白”的手法,他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了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想了一想,做到了句有余意,篇有余味,使读者在读完后回味无穷,产生了无限的联想。存在的问题 答案该答案的问题除格式不规范外,还存在:未能对文中“留白”手法真正理解,未点出项链结尾的“留白”艺术;未说出“留白”的妙用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只顾分析项链,未联系选文“留白”的含义,利用选文内容去分析项链的“留白”。这叫脱离了文本进行探究。(2)现场答案二:留白,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手法。画家用它,咫幅之内而有千里之势,书法家用它,字外有情。当然,作家更常用,项链的结

17、尾就是成功的一例。存在的问题 答案该答案虽扣住了“留白”之词,但未扣住项链作分析。而对项链的分析,正是展现探究过程、理由的主要环节。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答案留白的好处在于启发,让读者与文本产生互动,使文本更显得余味悠长。项链的结尾就是如此。文本戛然而止,路瓦栽夫人到底如何,读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去补充,这不但使文本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也使读者获得了阅读的快感和思考的乐趣。知识储备探究的原则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其实无论题干如

18、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二、掌握探究的方法(一)请运用“因形悟神法”或“见微知著法”做下面的探究题。金色的飘落毛时安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

19、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铺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的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落叶的黄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宝宝来到这世界不

20、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丫伸向蓝天,不断地比画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着咖

21、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弘壮观的诗意。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在这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的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做着让你忍不住要笑出来的

22、鬼脸。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子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的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苹果般红扑扑的小脸蛋上,写满了兴奋。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挨过了眼前的残冬,再过两三个月,满眼的新绿重新会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地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我和妻子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选自2011年3月7日新民晚报,有删改)2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涵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答:

23、 答案(1)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逝的忧伤。(2)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中,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3)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4)从宝宝的欢快活泼和银杏叶的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5)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解析该题主要使用因形悟神法。内容散见在文中,回答时要将内容与感悟对应起来。第段写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对生命博大的惊叹,第段写对生命消逝的忧伤,第段写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末两段写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二)请运用“内

24、引外联法”做下面的探究题3(2011北京)祁连雪(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五“规范:审题答题”部分)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答: 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第二问:(示例)作者说“观山如读史”,是因为作者在欣赏祁连山美景的时候,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重新领略到了那些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西湖的美景中,我曾经也同样感受到了西湖的历史文化积淀。常言说

2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山水中留下了古人的足迹、古人的思想,我们观赏风景的同时也穿越了古今,触摸到了先贤的思想,了解了历史的厚重,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而我们,也同样会在山山水水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希望我们的足迹也刻印上我们的思想,留下历史的痕迹。解析解答第一问主要联系原文四、五、六段,四、五段介绍神话历史丰富了祁连山,第六段写观山如读史,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解答第二问要注意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重在谈自己的感想。知识储备探究的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探究题前两个答题要点就可以用此

26、法得出。根据第4、5段文字“它绝不它不会都江堰不会而都江堰仍旧”可以悟出“都江堰是上善之作”。根据第9段文字“李冰李冰的众多后任他们与都江堰同辉”可以悟出“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善之人”。2见微知著法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如上善若水探究题第三个答题要点“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就是由此法探究出。根据第7段作者“一想到黄河”这些现实问题,不难觉察到作者写都江堰、谈李冰们的真正意图:都江堰及其修护者,它(他)们在向今人昭示着“上善”的文化理念,即第三个答题要点。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

27、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4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如何拓宽探究的角度和层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个人的仪式夏立君返回山东的路上,我特意绕道上海,去拜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和陈子龙墓。多年了,明清易代之际的陈子龙和夏氏父子,尤其是少年夏完淳最令我难以释怀。知道这三个人的人,

28、已经少之又少。去拜谒他们墓地的计划,干脆不跟任何人提及,起码能免掉解释的麻烦。来到余山镇广富林村,陈子龙墓就在湿地中间一块略高的台地上。一圈围墙围成一个墓园,园内生满翠竹绿树,坟丘很低,几与地平,几块石碑立在周围。这是隔着高高的栅栏门看到的景象。我进不去墓园,门上挂着锁。不能到墓前凭吊一下,不能读一读那些碑文,心有不甘。村干部安慰我说:隔着门看看就行了,进去看也就是那个样。独立栅栏门外。我望了望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陈子龙啊,你虽是大英雄,却不能为当代人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注定要寂寞了。我打量着这道门,然后手脚并用,翻过了栅栏。这一回把该看清的都看清了。绕坟一周,揣摩碑文,拍照,默哀,原路退出。

29、离开余山镇,来到了小昆山镇荡湾村。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村北开阔的田野中,守墓人打开门后就走了。墓丘上遍覆翠竹,墓前有九株合抱粗的香樟树,枝繁叶茂,颇有蓊郁之象。父子俩葬于此已有三百六十年了。1645年(清顺治二年)9月17日,夏允彝抗清失败后在家乡投水殉国。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在南京遇难。行刑方式是斩首,夏完淳拒绝下跪,刽子手只好从颔下以刀抹其喉。父殉国时虚岁50,子就义时虚岁17,他们以近似宗教的虔诚先后献出自己的生命,生命成了他们向故国山河所能奉献的唯一祭品。有人拿后来的民族融合的事实来否定他们这类人的伟大,这是极麻木极浅薄极无聊的实用主义。我盘桓良久,不忍离去。这里和陈子龙墓园一样,

30、一片寂静,在我到来和离去的全过程中再没见到一个人。在碑前站好,垂手,阖眼,默哀,举行这只有一个人的仪式。翠竹无声,香樟无语,它们似乎在和我这个远道之人一起默哀。默哀进行了多长时间,我不知。一阵风来,似从空中压到脚底,香樟树叶竹叶及墓园内所有植物的叶子飒然作声,仿佛三百年前的凄风苦雨骤然而至。我忽然悲从中来,禁不住张开喉咙,放声大哭,热泪长流。整个清代,对夏氏父子墓一直是保护的。乾隆时,还对这些抗清义士予以表彰。满清统治者没有让自己陷于麻木状态。后来,极麻木的事竟让新时代的汉人做了。1955年4月,荡湾村民盗掘夏墓,打开夏允彝棺椁,掘出墓志铭一方、印章二枚、松江布数匹,还有折扇、扇坠等物,大多被

31、村民分抢。极为宝贵的手稿一卷、线装书十余册,当场损毁!又回到小昆山镇驻地。忽见一个路标,指明前方是“二陆读书台遗址”。二陆是谁?晋代才子陆机、陆云兄弟?经询问,果然是。二陆是小昆山人,当地与他们有关的景点有多处,都是热闹的地方。才子到底比英雄可爱。我是奔英雄而来的,就不到才子那里凑热闹了。忽然又想到夏氏墓园里的那些鸡鸭。守墓人在墓园里养了不少鸡鸭,它们在坟茔背面的丛林里组成一个鸡鸭帝国。我的突然而至的哭声,那些鸡鸭该听得最为真切,不知吓着了它们没有?我痛哭的时候,忘了天地宇宙,也忘了这个鸡鸭帝国。对英雄来讲,它们倒的确是麻木的。(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本文以“一个人的仪式”为题,请探究其中蕴涵

32、的深意。现场答案1存在的问题 提示第点是浅层次的,不合乎题干“深意”的要求;第点涉及两个角度,即对英雄和对人们的两个角度,“尊敬”“痛心”,答出了两个关键词,还有一个更深的角度未答出。况且,每一角度表述不完备,答题也不规范:只说探究结论,不说探究依据。现场答案2存在的问题 提示该答案三个角度由浅入深,表述规范、到位。尤其第三个角度能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角度探究,非常好。只是第点的表述稍微不到位。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答案作者用“站好,垂手,阖眼,默哀”这样简单而肃穆的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对英雄行为的肯定、对英雄精神的赞扬。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为无人拜谒英雄而痛心,为人们漠

33、视英雄而悲伤。寂静的墓园中只有作者进行着一个人的仪式,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追逐经济效益、追逐热闹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一个人的仪式”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如何准确公正地认识、评价特定时代的历史人物。解析抓住标题中的“一个人”“仪式”这两个词语,再结合文本材料,很容易从作者对英雄、对社会上的人们两个角度探究。再往深处想,就是作者以此为题的真正用意,即写作目的角度。在实际做探究题中,考生存在较普遍的问题是探究的角度、层面单一,扩展不够,未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探究。因此,有必要去拓宽探究的角度和层面1掌握立足于文本内容的意义内涵类探究题的角度和层面。这类题多是探究关乎全文主旨的词语、句子、标题的含意

34、,以及全文的思想、情感意蕴。对这类题,探究的展开要大层面多角度。所谓“大层面”,是指文本“材料意义(主旨)”层面,是探究材料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材料意义(主旨)”层面同散文的“形散神聚”类似,要“因形悟神”。所谓“多角度”,是指在“材料意义(主旨)”大层面内进行多角度探究。有哪些角度呢?可以是材料的主与次(散文的主体材料与穿插性材料)、材料的显与隐、材料的不同方面等。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的探究题,要求探究标题蕴涵的深意,该题首先是在“材料意义”层面内展开,看散文运用了哪些材料,分别蕴涵怎样的深意。然后从文中不同的材料(都江堰这个工程,修建、维护的官员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挖掘、推断出

35、不同的深意来。当然,“大层面多角度”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领悟基础之上。即时小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屋檐凌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这可能是我在我的乡村形成的一种习惯。我那时虽然很讨厌那些像麻雀一样的乡村瓦屋,但我满村庄游走的时候,却喜欢沿着一座座房子的屋檐走过,从这座房子的屋檐绕到那座房子的屋檐下去。下雨的时候,即使我将整个村庄游走了一遍,我的身上也不会被雨水打湿,这是我在当时承认的乡下瓦屋惟一的好处。当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走在城市的墙根下的时候,我所看到的只有两种景象,一种是沿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店铺,另一种就是一截又一截华丽而又冷硬的城墙,我几乎看不到一片瓦也

36、看不到一个屋檐。说文解字对“檐”的解释是“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可是,我们放目城市的楼宇,几乎已经找不到这种从房顶向外伸出一截边沿的房子了。很显然,这样的房子只属于乡村和遥远的朝代的城镇了。其实,对于城市来说,只有这样的房子才更像城市,才更有城市的现代气象,这就像一座村庄如果全是一栋栋连屋檐都没有的楼房,看起来就很不像乡村一样。说得更客观一点,我们渴望屋檐,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在行走中,一直就在路上,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找到和一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归宿。这样,我们就随时都会遇上一阵暴雨,随时都有可能要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屋檐的强烈渴望和对没有屋檐的城市的惊慌与惶恐。其实,真正的城里

37、人是不需要屋檐的,他们如果有屋檐情结他们就不是地道的城里人了。所以,很多原本是乡下来的人在城市呆久了,习惯了,也会在经意或不经意之中流露出对屋檐的厌恶和不屑,好像不具备这种心理元素,他们随时就会被真正的城里人看出他们乡下人的本色来一样。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镇古村看那些有屋檐的老街和老村。当他们走进这样的古镇古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片房顶,房顶上是一大片发黑的瓦,像鸟的一片片羽毛,像鱼的一片片鳞甲,然后,他们才能看到一座座带屋檐的老房子。从屋顶向两边延伸的屋檐,使这些老房子看上去就像一只只老得再也飞不动的鸟。这些古镇古村的房子,远到

38、唐宋,最近也起码是明清的文化精华了。可我们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选择这样的旅游去向,更多的人可能是出于一种对身份的界定。他们觉得只有去了那样的古镇古村,看了那些有屋檐的瓦房,才更符合一个城里人的生活标准。因此,有时候,我就会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让这些城里人的房子都换成这样的瓦房,他们愿不愿意住呢?当然,这只是我一些不切实际的瞬间意念,我知道我这样想是彻底违背城市文明的正常发展规律的,我知道我这种想法会让人觉得荒唐可笑。曾听一位朋友发过这么一种感叹。他说,我总觉得,城市房子的屋檐那种最早用来栖身用来遮风挡雨的概念已逐渐淡去,房子的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点地消解着。我不

39、知道朋友的这种感觉是否准确,但他的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坐在乡村老屋看着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后来,我就开始了近乎荒诞的胡思乱想,就觉得城市的楼宇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个矫情的女子。她们穿着款式最流行的华丽衣裳,她们的身上挂满了华光四溢的饰品,她们的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她们的嘴唇描着鲜艳的口红,她们的眼睛上点染着像星星一样泛着荧光的眼影。她们就这样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站在一座座城市里,显得特别的雍容华贵,令人想入非非。可是,她们惟一缺欠的,却是乡下女子的那种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然而,我们更多的人却并不愿意去守候那样一位乡村女子,我们都想远离她,都想来到城市,都想跟贵妇人一样的城市眉来

40、眼去打情骂俏,可这样的女子又总是在极力拒绝我们。因此我们只能在她们不屑一顾的目光下自作多情诚惶诚恐地行走和奔跑。至于那个乡下女子,当我们远离她之后,当我们在城市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之后,我们才会蓦然想起她来,然后才觉得她是那么的温甜可爱,然后就总想回去看看她,却又一直以种种由我们强加给自己的理由拖延下来迟迟没有回去。然后我们就只好把她装进心里,将她当做我们内心的一道屋檐,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请探究“屋檐”在文中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答: 答案(1)深刻意蕴:屋檐是一个文化符号,屋檐是文化传统中真诚、温情、关爱、仁爱、美好的人性成分中的象征,屋檐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和靠山。(2)情感态度:

41、对现代文明冲击下善良等优良传统逐渐消失进行批判,表达了保留传统文化中那温良、仁爱等积极元素的愿望,表达了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让人们舒心的生存(生活)环境的愿望,表达了把人们从那种冷漠、辛苦、缺少尊严的生存状态中解救出来的思想感情。解析第一问探究的是“屋檐”的象征意蕴。可从文化、人性、心灵三个层面探究。第二问探究的是作者在文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文中对屋檐、城市的不同情感及其融合,以及作者表达的愿望,都是必须关注的。2掌握立足于文本形式的艺术特色类探究题的角度和层面这类题主要探究的是标题艺术、艺术构思、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审美意蕴。对这类题,探究的展开也要大层面多角

42、度。所谓“大层面”,主要是指在“艺术特点艺术效果”层面内展开,也就是要探究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所谓“多角度”,就是指多种艺术特点与多重艺术效果,或者一种艺术特点和多重艺术效果。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小说探究题就是在这个“大层面”内从一种艺术特点产生的多重艺术效果角度展开的。即时小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牧马人之歌敖德斯尔辽阔的草原换上了绿色的春衫,湖水泛着涟漪,水禽在歌唱。马群盖满了嫩草铺地的牧场,柔风送来野韭的芬芳。年轻的牧马人卫托布骑着栗色马,曳着三节桦木套马杆,慢悠悠地向过夜的牧场走去。他那浅蓝色的绸腰带随风飘扬,轻轻地拂打着栗色马的肥臀。卫托布一边观察

43、即将下驹的孕马,一边换骑春天守夜时骑惯了的枣红老马。太阳西下,无比强烈的光芒依然照耀着苍穹,把白云染成金黄,更增添一层画意。晚霞渐渐敛容,云彩越来越红,刹那间,草原的天空像是失了火,颜色自红而枣红,而绛紫,而檀棕,而深蓝;最后,变得一片漆黑。寂静之中,马驹的嘶声、骟马的响鼻声以及各种各样的咀嚼声混杂在一起。马群,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好像整个大地都在移动。天空布满了星斗,马群随着闪烁的星光时隐时现。卫托布来到马群跟前,像一个前线的侦察兵似的定睛注视,又像一个检查心音的医生似的侧耳细听。这十年来,他曾度过多少个同严寒的风雪斗争的漫长的冬夜,也曾度过多少个同蚊蝇搏斗的炎热夏晚呵!所以,每年秋天,论马

44、膘总数他的马群第一;每年春天,比增殖也总推他的马群出众。凛冽的寒夜马群走失,漆黑的雨夜马群惊散,只要骑上自己的枣红马,放松缰绳,他总能把失散的马匹给找回来。当曙光给草原驱散黑夜时,卫托布便拄着套杆跨上马,借着朦胧的启明星的微光,查看散放的马群。对五百多匹马中有多少儿马,什么样的儿马,有几匹骒马,哪一匹骒马带领哪些小马,都了如指掌。卫托布欣喜地绕着夜间刚刚生下的幼驹转圈。看过一遍,便能记住哪一匹马驹是哪一匹骒马所生。即使指着已经长大长肥的任何一匹骒马或骟马,他也能道出它是哪年哪季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天边腾起灿烂的金光,射向无边的苍穹。刚才还是黑黝黝的草地,抹上了绿松石的色泽。花儿含苞欲放;白雾冉冉

45、浮游,同升自毡包天窗的袅袅青烟连成一串,宛如根根银链牵住团团云雾。卫托布把马群赶到白天的牧场上,倏然驰向一匹正在吃草的三岁马,三岁马还没有来得及躲避,三股拧成的套索就已经把它套住。三岁马又跳又蹦,卫托布不慌不忙,把身躯往后稍仰,用力缠紧套索,使劲拽过套杆,迫使倔强的三岁马回转头来。牧马人趁势把套索往前抖了抖,勒住嗤鼻盛怒的三岁马的耳根,连拧了几转,然后,跳下与自己整夜为伴的枣红马,腾出手松开它的肚带,解下鞍子,把它放了;然后给三岁马套上笼头和绊子,压上鞍子,重又松开绊子,拄着套杆骑上去。这当口,年轻的牧马人心中简直像微波荡漾的湖水一样。突然,天外飞来乌云,瞬间遮住半爿天空,像在辽阔草原的边际拉

46、起了一重帷幔。春雨随着飒飒的凉风来临了,宛如万串珠子、千丝银线一样,给恬静的草原、碧绿的牧场罩上一层轻纱。雨珠落在湖水里像珍珠落在玉盘里似的向四面迸溅;雨珠落在干土上,地皮陷下了一个个小坑儿,犹同欢笑着的草原姑娘脸上的笑靥。卫托布,既不穿毡裘,也不披雨氅,舒体而骑,冒雨而行。那降自天穹的甘霖洗刷着牧马人的脸,洗刷着鞍下的马,也洗刷着草原上的花。雨好牧草也好,牧草好马的膘情也好,马的膘情好牧马人从心底里觉得美好。雨越下越大,颗颗雨珠滴滴答答地打在卫托布的蓝衫上,这声音对他来说,就像超额完成接驹任务的庆贺的鼓点。雨过天晴,朵朵白云好像牡丹怒放,托出早晨灿烂的太阳。经春雨洗刷一新的广阔草原、洁白的毡

47、包、威武的骏马,还有年轻的牧马人卫托布,都被镀上了一层金光。银碗般圆顶的蒙古包外,吃着草的群群绵羊,恰似蓝空中白云的倒影映在青色的湖水里。草原是多么的广袤,多么绚烂呵!草尖随风翻浪,雨露随浪滚转,是香海在汹涌,是浪花在欢笑。(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有删节)本篇散文取名为“牧马人之歌”,文中却用大量笔墨描写草原景色。你认为这样写是否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请谈谈你的理由。答: 答案示例一:景物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草原景象也是主人公生产生活的背景,美丽背景的烘托,有助于表现主人公优秀的品德。文中并没有单纯地对景物进行描绘,写景往往是为了表现人的动作行为。如写夜景为表现牧马人守夜的认真,写雨景为表

48、现牧马人心中的喜悦等。文中的主人公年轻的牧马人卫托布只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草原牧民颂扬之情的一个虚拟的人物。如果忽略草原的背景,过多地从人物本身进行描写,人物显得过于真实,反而会失去人物的代表性。示例二:景物描写削弱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牧马人之歌以表现牧马人精神面貌为主。对于人物的描写,主要应该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表现性格的目的。过多的景物描绘喧宾夺主,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使人分不清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的主次。文中以大量笔墨突出景物的美丽,而其中人物的活动也相应表现得尽善尽美,这样,人物性格显得虚幻而不够真实,难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审题、答题的一般要求1审题审题要审清探究类型和探

49、究点,即它属于哪类探究题,要求你探究的点是什么(标题、句子、思想意蕴、艺术构思等)。弄清这两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即从哪些角度和层面探究。同时要仔细研读题干的要求。有的题目明示了答题指向,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题干有“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用语,这也就告诉我们从哪个角度(方面)探究。2答题(1)答题要求把握好开放性和限制性。探究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即答案的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它不是无原则的开放,而是有限制的开放,这种限制就是立足于文本,充分尊重作者。要知道,立足于文本的“探究”才是“合理”的探究,紧扣作品的答案才是“有效”的答案。答案要求: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充分展现

50、探究过程);分析要紧扣文本;表达要清晰,有层次。(2)答题的一般思路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说明:“结合文本分析”一定要看清题干的具体要求(是结合文本还是内外结合),“陈述理由”与“结合文本分析”在部分题型中可以合二为一。(3)多角度多层次切入江苏卷探究题的答案特别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切入,一般不能单角度、单层次地答题。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探究题的角度分别是:物(都江堰)、人(李冰及其后任者)、理(文化理念)。二、主要题型规范要点(一)标题意蕴探究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

51、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是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样的心急,这样的驰往和刻不容缓,我深有体会。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灰飞烟灭即一夜之间。来不及探亲,来不及告别,来不及救出一件遗物。对一位孝子来说,不能送终的遗憾,会让他失声痛哭。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我看到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开滦矿务局有带跳台的游泳池,有个带落地窗的漂

52、亮大舞厅”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1976年后,新一代唐山人对故乡几乎完全失忆。几年前,一位美国摄影家把1972年偶经此地时拍摄的照片送来展出,全唐山沸腾了,睹物思情,许多老人泣不成声。因为丧失了家的原址,30年来,百万唐山人虽同有一个祭日,却无私人意义的祭奠地点。对亡灵的召唤,一直是十字路口一堆堆凌乱的纸灰。一代人的祭日,一代人的乡愁。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

53、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是的,一千座镜像被打碎了,碾成粉,又从同一副模具里脱胎出来,此即“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下的中国城市新族。它们不再是一个个、一座座,而是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分泌物。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读过昆明诗人于坚一篇访谈,印象颇深。于坚是个热爱故乡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绘身边的风物。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说

54、的内容,现实视野中根本没有对应物。该文还引了他朋友的议论:“周雷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在解放后失忆,再在今年醒来,他不可能找到家,无论他出生在昆明哪个角落。杜览争辩道,不可能,15年前失忆,现在肯定都找不到。”这不仅是诗人的尴尬,而且是所有人的遭遇。(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1结合全文,探究“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这个题目蕴涵的丰富情感。答: 答案对故乡的热爱(或“怀念”等),对“现代化改造”(现代拆迁)的愤慨(或“不满”等),对故乡消逝的失望、无奈和惋惜。规范导引标题意蕴往往是多重的,有其表层义和深层义,有其引申义和象征义。它多与文章中心相联系,须与散文的选材内容、情感、主旨相联系。因此,探究先从其表

55、层义入手,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尤其关注文章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并联系情感、主旨,不难探究出其多重意蕴。(二)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探究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山坡上的羊群纳张元碧绿的山坡上,是悠游的羊群。羊群在山坡上像一些棉花状的云朵,波涛起伏,悠游自在。这些都是爷爷的羊群。爷爷歪戴着汗腻的毡帽,斜挎着膻味很浓的羊皮褂。手里捏着吆羊棍,嘴里一边咬着一根很少冒烟的烟斗,一边哼哼地吆喝着羊群。不时细眯着眼睛,出神地欣赏着这一片蓝天下的洁白。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羊人。旧社会他还小,给土司家当放羊娃;解放后,他年轻力壮,给生产队牧羊;土地到户,他老了,就给自个儿牧羊。爷爷的一生都是在悠长的

56、牧歌中,伴随着羊群的奔跑而度过的。长期与羊群朝夕共处,就对羊有了感情。在爷爷的眼中,一只羊就是一个人,人与羊只是外形长相不同,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所以,爷爷一辈子不吃羊肉,他也反对别人杀他的羊。生产队时,有一年二月八“转山节”,队长要拉他的头羊去杀了祭奠山神,爷爷死活不干,他跟队长大吵一架,然后手提大板斧通宵达旦地守在羊圈门口,谁要敢来拉羊,他就跟人拼命。 爷爷很会牧羊,夏天他把羊群往高山赶,夏天的高山嫩草多,羊爱吃;冬天是枯草期,他就把羊群赶下河谷,去舔吃那些黏附在石头上的盐硝,舔够了盐硝,爷爷就爬上树去修一些嫩叶下来给羊群加餐。所以,爷爷的羊群一年四季都油光水滑,膘肥体壮。不像别的牧羊人,

57、羊群几天拉稀,几天害瘟,瘦骨嶙峋,毛掉得像瘌痢头上的头发,东一块,西一块的。每年的冬季是爷爷最快乐的时候,欢蹦乱跳的小羊羔一个接一个地来到这个世上,爷爷为自己的羊群不断兴旺壮大,喜得整天乐呵呵的。小羊羔撒野不听话的时候,他骂起它们来,口气亲热得就像在骂他调皮的小孙子。 在苍凉悠长的牧歌中,爷爷的头发一天白似一天,连走路都一步三喘,但他还是不辞劳苦地放牧着他的羊群。家里人放心不下,劝他不要再牧羊了,坡陡路险的,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也负责不起,就在家里好好休息吧。爷爷瞪人一眼,不高兴地一扭头,谁也不理。家里人都觉得爷爷如此固执,真是不可理喻,只有我明白,羊群是爷爷的命根子,他所放牧的不仅仅是一群羊

58、,而是他的美好希望,他在放牧一个彝家老人理想中的幸福生活。我考上大学时,爷爷比我还高兴,他硬要卖一只羊给我到大城市做费用,我说,算了,爷爷,那些羊都是您的命根子,卖了它们,您会睡不着觉的。爷爷脸一虎:你以为爷爷是那种小气的人吗?在我读大学的几年中,爷爷每学期都要卖一只羊给我做学费。有时,我说,爷爷,家里已经给我钱了,您不要再卖羊了。爷爷又把脸一虎:别人给的管别人,这是爷爷的一点心意。 大学毕业,我留在城里工作。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超强度的快节奏生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使我这个从千里彝山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无所适从。我感到心劳力竭,疲惫不堪。于是,写信向家人诉说在城里讨生活的艰辛,言语中流露

59、出颇多的意志消沉和感情沮丧。爷爷托人捎口信给我,说他听了我的信后很是为我着急,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他不识字,无法给我写信,但托人转告我:凡事要看开一点,想淡一点,就以牧羊一样的心情来对待生活,你就不累了。我听后略有所悟我羡慕那些山坡上悠游自在的羊群,我更羡慕像爷爷这样淳朴厚道、心底无私的牧羊人。他们淡泊名利,心境透明宁静,所以,他们放牧生活。不然的话,就会被生活放牧。(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3月30日,有改动)2山坡上悠游自在的羊群与一生都处在牧歌中的爷爷,组成充满诗意的形象。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答: 答案深刻意蕴:爷爷牧羊虽苦,但为了追求理想与幸福,其中自有乐趣;爷爷不

60、仅是牧羊专家,而且是牧人高手(教育“我”、引导“我”);美好的真知与深刻的哲理往往来自于普通劳动者。情感取向:赞美劳动及其过程与结果,颂扬劳动人民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批评当下一些人不良的世俗心态。规范导引深刻意蕴与情感不是一回事,虽说有些地方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探究深刻意蕴就是看文本中选取了哪些不同材料,这些材料背后有无深刻的东西,它一般指向材料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深刻的东西。情感取向是指作者对文中不同的人、事的不同态度。这些态度或明或隐,或直或曲,都能从文本中提取出来。作答时一般要用

61、一些情感词语,如赞美、批评、忧虑等。(三)艺术构思探究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清荷严阵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日

62、日夜夜,他们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他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

63、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相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

64、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园林工作人员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满池残

65、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我希望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选自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3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少,请结合全文,从多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答: 答案从文章思路看:写夏荷是为了引出对清荷繁华凋尽后的怀想与思考,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从创作意图看:作者意在怀想残荷不离不弃、依然坚守的超俗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从文章主旨看:作者意在赞美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过程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

66、残荷。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借物抒情,表达精神美不因岁月而衰老的主旨,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从表现手法看:作者托物言志,表达对像残荷一样人生的肯定与赞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解析探究该题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其中表现手法又可多角度切入,答衬托亦可。规范导引艺术构思是散文艺术特色探究的主要内容,涉及艺术表现的方方面面,与做表达技巧鉴赏题有相通之处,但又有突出之处:涉及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宽广,角度更开放,主要有文章结构思路角度、表现主旨角度、创作意图角度、表达技巧角度等。表达自己对艺术特色的独到认识,或者对艺术特色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