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密考试结束前之江教育评价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卷(2020.11)考生须知:1.考试范围:必修上(一、二、三单元+劝学)2.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3.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体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于是,针对考生开办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说起古代的“补习班”,书院无疑名气最大、招牌最亮。书院始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
2、历史,产生了许多学霸,培养出诸多政治、学术、文学等大咖。范仲淹、魏源、左宗裳等历史名人都曾就读于书院。书院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官办的书院则是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而打破了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据清嘉庆年间官修全唐文收录的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陈氏书堂记载,五代时期,著名的“高考补习班”是南朝宜都王陈叔明后裔创办并不断扩大的位于浔阳县(今江西德安)的“陈氏书堂”。“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子弟之秀者弱冠
3、以上皆就学焉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盖有之。”进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北宋初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两宋时的书院达七百所,且大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他们花重金聘请已回乡或致仕的举人、进士或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欧阳修、梅尧臣、朱熹等都给书院的学生上过课。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宋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策问一科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于是,一些“年度热点问题(如当年的河运海运、粮食问题、边界争端等)”便成为学生考前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明清时代,科举更为火爆,明代各类书院发展到一千多所,针对科考“八股
4、文”,这些书院纷纷高薪聘请“名师”和已考取功名的才子担任补习老师,那些科场老手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精心选编诸多标准的八股文训练学生,并装订成册供学生学习模仿,以便科考取得高分。更有趣的是,古代也有“押题”达人。史上最牛的“高考补习班”老师吕祖谦“押题”简直神乎其神。他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朱熹的儿子、张栻的女儿都曾投其门下求学。特别是针对科考,吕祖谦还专门创立了类似现代中学的“AA班”,并量身定制了一册“模拟复习大纲及考题”,因封面为黄色,所以又称“黄册子”。传说一名学生拥有“黄册子”且能正确解答里面的题目,科考就能顺利过关。于是,前来“补习”的学生“至千百”。当然,吕祖谦这种专
5、门针对考试而施教的做法也备受诟病,同时期的温州乐清诗人刘黻就讥讽道:“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自宋仁宗执政末开始到清朝取缔科考止,封建朝廷也多次打压私人开办的书院,但都未能根绝。(摘编自赵柒斤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题,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书院产生于唐代,到清代才废止,发展历史悠久,培养的人才分布于众多领域。在古代“补习班”中,书院的名气最大。B. 五代时期位于浔阳县的陈氏书堂颇具规模,“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当地已成年的“子弟”都可以来这里修习。C. 北宋时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有据可查的书院数量达七百所,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
6、。D. 封建朝廷为了遏制私人书院对科举考试公平性的干扰,自宋仁宗执政末期始即多次打压私人书院,但都未能使其根绝。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前两段从书院出现的背景说起,继而论证书院的历史和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贡献。B. 第三段比较了官私书院不同,用例证法论述了私人书院的发展打破了官办垄断的局面。C. 文章论述的私人书院为迎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功利施教的做法,很值得现代教育人反思。D. 文章虽然在“谈古”,但语言富有时代感,论证方法多样,论证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末至五代间,一些避居山林的读书人创立私人书院,战乱频仍
7、与官学式微是其产生的间接原因。B. 明代书院通过高薪聘师、精编辅导材料、模拟训练以提高考生中榜率的做法,可谓煞费苦心。C. 朱熹的儿子和张栻的女儿都曾投在吕祖谦的门下求学,可见吕祖谦的学问居“东南三贤”之首。D. 虽然吕祖谦自创的备考模式很受考生追捧,但同时期的诗人刘黻却对这些应试攻略颇有微词。(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
8、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节目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
9、或者背板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安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来近、易于感知、易于接受。(摘编自201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有改动)材料二:近日,位于故官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
10、。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一学生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学生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自己不仅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
11、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北师大历史系一学生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中梁家三代故官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摘编自2018年1月9日人民网,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有改动)材料三: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她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教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
12、目光转投“寻宝之旅”。在经济领城,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亏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
13、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找到市场的“痛点”。(摘编自2017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4.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肯定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它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目前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B. 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C. 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D. 材料一启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
14、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国家宝藏中讲述的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激发了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可以说,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B. 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C. 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D. 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城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
15、经济的发展。6.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裱画徐马犇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
16、画徐全盘承继了。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
17、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
18、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
19、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
20、画的。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交代了淮城兴盛的裱画市场,然后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接着介绍了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这些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B. 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C. 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读者了解裱画技术。D. 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用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利欲熏心制贩赝品作为背景,表现出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8. “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
21、分析。9. 这篇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
22、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23、:“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
24、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B.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C.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D.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1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B. 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C. 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D. 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5、 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B. 亲族莫不奇之 蚓无爪牙之利C. 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 后主览而奇之 蟹六跪而二螯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B. 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C. 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D. 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
26、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注】,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第一句有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的作用,也表明全词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
27、基点,用舟动景换的方法来展现西湖美景的。B.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顺手,所以舟只能缓慢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也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C.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写了由湖心到堤岸、由近到远的画面,“隐隐”句从听觉的角度渲染了西湖欢乐的情调。D. 全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游人笙歌声不断、水面光滑如琉璃、小船在春波上缓慢移动的清丽活泼之景。16. 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三)古诗文默写。(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28、_,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的诗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0年前,中国大地_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_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_,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29、。“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_,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B. 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生取义C. 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公D. 爆发 鼓舞 挺身而岀 舍生取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个重伤员。屋
30、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那块在屋檐下的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19. 文中标注序号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1、 )A. 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B. 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C. 我看见了一张圆脸,十分年轻稚气,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D. 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圆脸,十分年轻稚气,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屋里铺位都满了,这位重伤员就被我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B. 屋里铺位都满了,这位重伤员就被我安排在那块屋檐下的门板上。C.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那块屋檐下的
32、门板上。D.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22.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23日讯记者从文化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在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将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入其中。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举办多种陈列和展览,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
33、好的文化服务。四、作文(共60分)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每个人“各就各位”,世界会变得丰富多彩。有人“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生活”,也有人像猪、像猫、像苦行僧一样生活。只是,每个人都需要选择,需要践行。请以“像人物:_一样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你所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用一个词或词组加以概括,填写在标题的横线上;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写诗歌。保密考试结束前之江教育评价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卷(答案)(2020.11)考生须知:1.考试范围:必修上(一、二、三单元+劝学
34、)2.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3.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体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于是,针对考生开办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说起古代的“补习班”,书院无疑名气最大、招牌最亮。书院始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历史,产生了许多学霸,培养出诸多政治、学术、文学等大咖。范仲淹、魏源、左宗裳等历史名人都曾就读于书院。书院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
35、书的书房,官办的书院则是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而打破了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据清嘉庆年间官修全唐文收录的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陈氏书堂记载,五代时期,著名的“高考补习班”是南朝宜都王陈叔明后裔创办并不断扩大的位于浔阳县(今江西德安)的“陈氏书堂”。“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盖有之。”进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北宋初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两宋时的书院达
36、七百所,且大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他们花重金聘请已回乡或致仕的举人、进士或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欧阳修、梅尧臣、朱熹等都给书院的学生上过课。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宋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策问一科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于是,一些“年度热点问题(如当年的河运海运、粮食问题、边界争端等)”便成为学生考前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明清时代,科举更为火爆,明代各类书院发展到一千多所,针对科考“八股文”,这些书院纷纷高薪聘请“名师”和已考取功名的才子担任补习老师,那些科场老手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精心选编诸多标准的八股文训练学生,并装订
37、成册供学生学习模仿,以便科考取得高分。更有趣的是,古代也有“押题”达人。史上最牛的“高考补习班”老师吕祖谦“押题”简直神乎其神。他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朱熹的儿子、张栻的女儿都曾投其门下求学。特别是针对科考,吕祖谦还专门创立了类似现代中学的“AA班”,并量身定制了一册“模拟复习大纲及考题”,因封面为黄色,所以又称“黄册子”。传说一名学生拥有“黄册子”且能正确解答里面的题目,科考就能顺利过关。于是,前来“补习”的学生“至千百”。当然,吕祖谦这种专门针对考试而施教的做法也备受诟病,同时期的温州乐清诗人刘黻就讥讽道:“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自宋仁宗执政末开始到清朝取缔科考止,封建朝
38、廷也多次打压私人开办的书院,但都未能根绝。(摘编自赵柒斤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题,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书院产生于唐代,到清代才废止,发展历史悠久,培养的人才分布于众多领域。在古代“补习班”中,书院的名气最大。B. 五代时期位于浔阳县的陈氏书堂颇具规模,“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当地已成年的“子弟”都可以来这里修习。C. 北宋时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有据可查的书院数量达七百所,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D. 封建朝廷为了遏制私人书院对科举考试公平性的干扰,自宋仁宗执政末期始即多次打压私人书院,但都未能使其根绝。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
39、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前两段从书院出现的背景说起,继而论证书院的历史和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贡献。B. 第三段比较了官私书院不同,用例证法论述了私人书院的发展打破了官办垄断的局面。C. 文章论述的私人书院为迎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功利施教的做法,很值得现代教育人反思。D. 文章虽然在“谈古”,但语言富有时代感,论证方法多样,论证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末至五代间,一些避居山林的读书人创立私人书院,战乱频仍与官学式微是其产生的间接原因。B. 明代书院通过高薪聘师、精编辅导材料、模拟训练以提高考生中榜率的做法,可谓煞费苦心。C. 朱熹的儿子和张
40、栻的女儿都曾投在吕祖谦的门下求学,可见吕祖谦的学问居“东南三贤”之首。D. 虽然吕祖谦自创的备考模式很受考生追捧,但同时期的诗人刘黻却对这些应试攻略颇有微词。【答案】1. A 2. A 3. 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
41、让曾经浮躁的电视节目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板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
42、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安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来近、易于感知、易于接受。(摘编自201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有改动)材料二:近日,位于故官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北京海淀区民族
43、小学一学生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学生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自己不仅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北师大历史系一学生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
44、节目第一期中梁家三代故官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摘编自2018年1月9日人民网,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有改动)材料三: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她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教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在经济领城,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
45、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亏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找到市场的“痛
46、点”。(摘编自2017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4.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肯定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它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目前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B. 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C. 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D. 材料一启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国
47、家宝藏中讲述的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激发了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可以说,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B. 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C. 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D. 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城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6.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答案】4
48、. B 5. A 6. 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亲近、感知、接受。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做到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裱画徐马犇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
49、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
50、因作者高低调价。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
51、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
52、年放下祖传的手艺。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
53、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交代了淮城兴盛的裱画市场,然后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接着介绍了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这些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B. 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C. 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
54、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读者了解裱画技术。D. 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用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利欲熏心制贩赝品作为背景,表现出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8. “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这篇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7. B 8. 综合素养好。他善裱,能画,工篆刻。一般工匠不敢做的揭裱,经他手的有千幅以上,他没弄坏过一幅。坚守诚信。人们的名画旧藏他不作伪,被逼迫做的赝品他都留有标识,并向公安局举报。谨慎小心。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聪明机智。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
55、暗藏倒卖赝品者的肖像。 9. 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伏笔,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是照应;徐家家规中的“三规”是伏笔,他给人裱画的诚信做法是照应;他装裱之后要钤印是伏笔,在后文他被迫做赝品,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是照应;前文写他能画是伏笔,后文他在给公安局的举报信里用毛笔勾画那几个人的肖像是照应。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
56、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
57、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
58、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B.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C.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D.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
59、禅师为贞说法1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B. 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C. 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D. 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B. 亲族莫不奇之 蚓无爪牙之利C. 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 后主览而奇之 蟹六跪而二螯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B. 谢贞受府长史周
60、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C. 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D. 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答案】10. D 11. A 12. A 13. C 14. (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
61、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注】,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第一句有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的作用,也表明全词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用舟动景换的方法来展现西湖美景的。B.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顺手,所以舟只能缓慢
62、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也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C.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写了由湖心到堤岸、由近到远的画面,“隐隐”句从听觉的角度渲染了西湖欢乐的情调。D. 全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游人笙歌声不断、水面光滑如琉璃、小船在春波上缓慢移动的清丽活泼之景。16. 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答案】15. B 16. 下阕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秀丽。下阕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动静结合
63、,使画面富有美感。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三)古诗文默写。(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的诗句是_,_。【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0年前
64、,中国大地_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_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_,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_,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
65、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B. 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生取义C. 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公D. 爆发 鼓舞 挺身而岀 舍生取义【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那块在屋檐下的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
66、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19. 文中标注序号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B. 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C. 我看见了一张圆脸,十分年轻稚气,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
67、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D. 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圆脸,十分年轻稚气,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屋里铺位都满了,这位重伤员就被我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B. 屋里铺位都满了,这位重伤员就被我安排在那块屋檐下的门板上。C.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那块屋檐下的门板上。D.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答案】19. C 20. B 21. D22.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23日讯记者从文化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68、,从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在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将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入其中。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举办多种陈列和展览,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答案】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23. 某“教育读书”论坛以“最感动我的人物”为话题向网友征集人物点评。请你仿照示例从高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两个令你感动的人物,分别写
69、一句点评的话。要求:句式工整,可不拘泥于示例的句式;不得再用“示例”中的人物。【示例】人物:钟扬点评:种子达人跋涉高原,“接盘”导师关爱学生。人物:点评:人物:点评:【答案】示例人物:袁隆平点评:他用一生梦想消除饥饿,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人物:小通讯员点评:腼腆时羞与人语,勇敢处身填枪弹。四、作文(共60分)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每个人“各就各位”,世界会变得丰富多彩。有人“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生活”,也有人像猪、像猫、像苦行僧一样生活。只是,每个人都需要选择,需要践行。请以“像人物:_一样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你所认同的一种
70、生活方式,用一个词或词组加以概括,填写在标题的横线上;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写诗歌。【答案】【例文】像陶渊明一样生活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觥筹交错,案牍累累,你望而生厌;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而却步;独寻那阡陌交通,田园之乐透过宦海的沉浮,人间的俗恶,我从你陶渊明的身上,读出了一种境界,那就是你超脱尘世的人生追求淡泊。即使是“环堵萧然,不敝风日”,即使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能纠结你的心灵?终究是过往烟云,“晏如也”。是因为淡泊!何谓淡泊?淡泊是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71、”的随和;亦是郑燮“难得糊涂”的豁达。这样看来,淡泊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风,因为有淡泊的心态,所以无意花的容颜和芬芳,不惧树的挺拔、山的伟岸,故能生能消,能大能小,能强能弱;水,因为有淡泊的心态,故能容万物而心无万物,故遇礁更能卷起千堆雪,惊涛拍岸,一往无前;云,因为有一颗淡泊的心,所以能安于苍穹之下,随风做千万变化,不慕明月之华彩,不羡太阳之光芒,偶然倒影在水波的中心,转瞬间又消失了踪影顺随自然,不逼迫,不迷恋,不强求,不做非分的念想,这就是淡泊。一个人若想从容处事,就必须以淡泊为伴。以淡泊的心态处世,我们才能倾听树间的鸟鸣,我们才能关注溪水淙淙;以淡然的心态对待生活,我们才能在
72、心中开辟一方净土,保持清醒,自觉抵制花花世界中那些太多的诱惑。然而,当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里,被功利所包围的我们,人们忙忙碌碌,沉迷于欲望而不能自拔,进而丢失了自己。谁人又能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然?世上的诱惑有千千万万,但只要淡泊一切身外之物,就能取得好的成就,只因为心静。太过看重身外之物,只能徒增烦恼与羁绊。心灵最美之处,叫淡泊。有一种美丽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物欲所扰,不为世俗所知,他来源于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最美光辉的闪现,这种美丽叫淡泊。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淡泊明志,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世浮沉,繁华竞逐。万象纷纭以深深被浮华所附,我不愿累于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试着追寻我的宁静与淡泊,像陶渊明一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