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的家在这里教学反思(篇一)一、围绕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探究中学,问题导学是通过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并经过同伴交流和教师的指点、提升,获得正确的认知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以教材所体现的文本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结合同龄学伴巧设情境,把学生引到各个情境中去体验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并以“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三、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设计的内容,将教材内容
2、通过现实生活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呈现如表演、观察、练习、游戏、讨论等。不足: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观察、关注自己的社区,提升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社区的热爱。三年级学生年龄偏小,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教学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居住地,更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作为学生要爱社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年龄偏小对社会事务探讨不能太宽泛,引导学生学会探寻表面变化的原因。要把控学生的讨论方向,避免课堂出现混乱。要注意它的定位和后续性。
3、改进预设:1.重视对学生社区生活调察的指导,让学生先做好计划,课前需要家长带领学生以时间为序进行居住地环境及功能职责调察。2.目标不能太高,以解决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主,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课所要了解的内容,还要注意保留后续在生活中不断观察。3.教育具有延续性,课堂中教给学生的方法与技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所以,教师可以创设课外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将技能加以实践,形成生活的智慧。5.我的家在这里教学反思(篇二)我的家在这里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社区或村庄对自己成长的重线索展开,从谈社区或村庄的景物再到熟悉的人
4、和事,然后引导学生参加社区的活动,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社区的热爱之情。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对社区这一概念并不了解。但对于天天生活着的社区,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广外附小的孩子,生活在附近不同的社区,其中最多是生活在山水城这个社区里,有共同生活的环境,共同熟悉的人和事,容易产生共鸣。根据这一情况,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落实在课堂上。我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场景图片导入课题“我的家在这里”。“你的家住在哪里?那里都有些什么?”紧跟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积极举手,踊跃回答,并出示自己拍摄的最喜欢的社区图片与大家分享。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自己每天生活的社区的美丽之处。同学们认
5、为社区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大家要热爱自己的社区。随后,我通过播放社区生活小视频以及社区物管叔叔工作介绍的音频,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社区的概念,了解小区物业管理在和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我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大体验。同学们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为社区管理出谋划策,他们纷纷表示要做社区的小主人,共同爱护好美丽的社区。整堂课,我巧妙设计了“社区图片我会认”社区景点我喜欢”“社区人物我熟悉”“社区活动我参与”“社区情深我最懂”等五个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紧密相扣,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并增强了对社区的热爱之情与归属感。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对教学的细节关注不够,导致
6、有些追问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发掘学生更深一层的情感意识,更好地把握教育和引导的时机。5.我的家在这里教学反思(篇三)我执教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这里,结果不大理想,教完后当时没有深入去想,只当作一项任务完成了。现在偶尔想起,感觉有点汗颜:当时怎么会上出这样的课来呢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先让学生看教材内的插图(城乡孩子生活图片)学儿歌;再用比赛方式让学生说自己住在哪儿(用选择题的方式)“我家住在*省*市*县*镇*村”;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家的门牌,向同学们说说自己家的详细位置;最后说说自己家周围还有什么,画画自己生活的地方。整节课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是学生在分
7、小组抢答“我家住在*省*市*县*镇*村”这个题目。其次是学生拿来自家的门牌号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址。这也算是我用的“招儿”吧!但纵观整节课,还是纰漏百出。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啦,整节课没在状态,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学生被我牵着走,也很累。效果可想而知了。现在想想,最大的原因是下面这个:准备不充分,特别是对教材没研究透,未能弄明白编者的意图。现在的品生品社课教材编写的确综合性强,活动性强,不好操作。但是也给师生留下了更多创造的空间。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能被教材牵着走,一言以蔽之,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不能做教材的奴隶。而我这堂课恰好就是这样的“奴隶”角色。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全没了影,教学环节也不能衔接,互相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