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625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级高二3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考试范围:选修一+必修;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5分,共60分)1483年12月,孝文帝在颁行的诏书中指出:“淳风行于上古,礼化用乎近叶。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斯皆教随时设,治因事改者也。其论断旨在( )A强调文化认同意识B说明迁移都城的必要性C灌输儒家伦理思想D论证改革习俗的合理性21885年有官员上书说:“设立上下议院,凡练兵筹饷各举,使斯民身居局中,悉其原委,而后兵可增,而不以为抽丁;饷可增,而不以为重敛。”清廷回复:“外洋以商务为重,上下均得其利,与中国政体迥殊,

2、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分析以上材料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要素内容A上书人身份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B上书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清政府态度固守传统君主专制制度D该事件背景维新变法走向政治实践AABBCCDD3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宋代司马光为宋神宗讲经时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并且以曹随萧规等历史典故进行论证。王安石参政离开经筵之后,安排吕惠卿进入经筵,吕惠卿又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这说明( )A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B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C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D宋代朝臣的文

3、化水平难分高下4下图中代表四个国家,对其19世纪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A在进行的改革,摆脱了列强的侵略,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B在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C在进行的改革,提倡“中体西用”,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D在进行的改革,抵御了英法的侵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5北魏文成帝(公元44-465年)时期,云冈石窟的佛造像伴随着汉化改革,穿上了褒衣博带的服装,面容、形体也有雄劲逐渐向清秀转变。这些清秀形象的形成( )A继承了汉代雕塑的柔美风格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背离了鲜卑贵族的审美取向D源自南朝文化的北渐6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农奴的法令,农奴可以通过从领主手中购买

4、而拥有土地;1864年,他又组建了郡县议会,允许地方推行较为温和的自治。这些措施( )A践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奠定了工业化发展的社会基础C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削弱了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7历史讲究“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下列表格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有序号观点论据洋务运动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无法拯救中华民族戊戌变法帝国主义列强出于正义力求维护中国权益三国干涉还辽A B C D8有史书指出王安石变法“其施设之意厚矣而民反有受其弊者”“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该史书作者意在表明( )A变法目的不太明确B变法措施不合时

5、宜C变法过程违背民意D变法施行用人不当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受到当时世界上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A第一次工业革命B俄国农奴制改革C日本明治维新D第二次工业革命10梭伦改革前主张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梭伦改革后希望建立更强大的政府的政治派别分别是( )A山地派和平原派B山地派和海岸派C海岸派和平原派D平原派和海岸派11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削弱奴隶主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从而改变了秦国内部的阶级结构。下列措施与之相符的是( )A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行政上普遍推行县制D统一货币和度量衡12虽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与孙中山领导

6、的辛亥革命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但是他们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都致力于( )A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B建立独立自主现代国家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D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13据六国年表载,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封商鞅为列侯,以封地称商君。又据商君列传载,商鞅封于商、洛十五邑,在封邑中“南面而称寡人”,在其封邑拥有封君和可驱使的武装。材料表明,商鞅变法( )A取得了显著社会效果B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C变革旧制度并不彻底D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14有学者指出,它既有推动社会前进的一面,又有企图阻止革命、防止旧的统治秩序彻底崩溃的一面。在当时革命运动的力量和影响还很微弱的情况下,它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反动

7、势力的对立物而不是革命的对立物,它所起的历史作用无疑是进步的。该学者旨在( )A揭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B说明早期维新思想的局限性C阐述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D论证辛亥革命时机的不成熟15读下表,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16面对欧美列强要求开埠通商的压力,德川幕府多次派出留学生,引进欧美技术,但奉行避战缔约政策。明治政府加快了向欧洲学习的步伐,提出“挽回国威”的目标,并强调不平等条约应予修改。这表明日本向西方学习( )A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B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C实现了脱亚入欧的目标D具有计划性与策略性17孝文帝时,有大臣

8、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 )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B消除鲜卑责族的改革阻力C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D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18496年,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在鲜卑贵族中分定等级高低不一的姓族,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这一措施( )A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B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C促进了北魏经济迅速发展D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19下列选项体现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德意志帝国的诞生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A

9、BCD202018年,日本发行了一套明治维新150周年纪念邮票,包括东京汐留铁路馆蒸汽汽车等候图横滨邮局开业图欧洲管弦乐合奏图等。推动以上景象出现的是( )殖产兴业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 文明开化政策 制定明治宪法ABCD211899年,梁启超提出:“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欲增进国民之识力,不可不谋转变国民之思想。”下列属于戊戌变法的措施并在日后发挥此作用的是( )A编译四洲志B首次派遣留学生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D京师设立大学堂22元田永孚主张教育的根本精神以讲授仁义忠孝的道德为第一。1882年,他编写了充满忠孝仁义的幼学纲要,发给全日本小学学习,向学生系统地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

10、。该纲要旨在( )A阻止西方文化B培养忠顺臣民C强化义务教育D挽救社会道德23关于“公车上书”,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中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人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据此可知( )A梁启超作为参与者的陈述更加真实可信B对“公车上书”存在不同的记录和看法C历史叙述并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史学家综合多种叙述考证即可确认真相24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

11、以收效甚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C忽视了客观经济基础D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25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树立君主权威D强化社会控制2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商鞅变法内容中确立了新型生产关系的措施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27梭伦改革时期,关于选举执政官的规定是:“首先根据公民的呼声大小

12、选出四十名候选人,然后从这四十名候选人中抽签选出九名执政官。”该规定( )A体现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结合B意图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政治矛盾D选举程序随意更改缺乏理性28下表为百日维新之前提出的各类变法方案。时间人物变法要求1897年12月16日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1898年1月17日荣禄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1898年1月27日严复拟上皇帝书1898年1月28日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祚折1898年2月10日伍廷芳奏请变通成法折1898年5月22日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措施已在全国推行B朝廷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维新变法形势不断发展

13、D军事改革成为变法重点29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对各国改革和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改革和革命评价甲.日本明治维新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乙.德意志统一清除贵族统治,确立民主共和丙.中国戊戌变法缓和国内矛盾,实现君主立宪丁.俄国农奴制改革推翻沙皇专制,建立现代国家A甲B乙C丙D丁30如表是不同人物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反应。由此可推知,俄国( )人物言论下诺夫格罗德州的农民我们一分一秒都不想替地主干活。沃洛格达州警察局长农民根本不听吩咐,自行安排工作,不经同意就擅自离开,甚至公开驳斥乡长的训诚。俄罗斯学者莫斯人们有理由推断,农奴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

14、上,宣言在农奴们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A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B农奴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的控制C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真正的自由D农奴制改革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31历史学家何顺果世界史记载:“日本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可分三个不同阶段:(1)蛮学时期(2)兰学时期(3)洋学时期”,其中“洋学时期”是指( )A早期传入日本的中华儒家文化B美国叩关后,英、美、法为主的西方文化C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天主教文化D18世纪荷兰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32日本明治维新初期,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成员中江兆民在“目睹彼邦数百年来收获蓄积之文明成果,粲然夺目”之后,发出了“始惊,次醉,终狂”的感慨。

15、此次出使对日本的影响是( )A与西方国家的外交由此开始B增强了向西方学习的动力C取得与列强平等的国际地位D推动政府颁布五条誓文33下列历史事件与图中地点对应错误的是:( )A商鞅在点实行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B北魏孝文帝在点实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发展。C王安石在点实行以富国强兵为中心的变法革新。D雍正在创建了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34.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但此时“太平”社会理想还处于萌芽时期。汉代,“太平”社会理想上升为官方的政治思想。汉武帝以后,“太平”“致太平”和“兴太平”等概念开始频繁出现。这一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秦太平思想

16、已占主流B.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C.汉武帝抬升了儒学地位D.西汉大一统政治的需要35.据学者研究,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只有12种;但甲午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达958种之多,材料现象反映了( )A.中日两国发展逐渐易位B.民族危机主导思想嬗变C.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D.政体变革成为社会焦点36.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自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连篇累牍地对中国人进行了大量的斥责,它们大肆攻击中国悔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

17、国的外国人。”据此可知,马克思旨在国人违背条约的( )A.谴责英国在中国的残暴行为B.表达其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C.斥责英、美等国媒体的虚伪D.揭露英国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37.1974年2月,毛泽东首次提出划分“三个世界”观点,即美国和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这一理论被很多国家接受,主要是因为“三个世界”理论( )A.维护了第三世界国家利益B.实事求是突破了意识形态C.有利于建立正常国际秩序D.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38.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在政治上不断地追问关于正义、真理、公正的答案,他认为普通民众不具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据此推断,他

18、( )A.王张“美德即知识”B.反对实行直接民主制C.倡导“贤人”统治国家D.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39.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中对经文的解读和孔子的塑造比较怪异,且康有为出自当时中国学术支流的岭南学术,又不是岭南学术的表人物,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葬送了变法的前途。据此可知,康有为( )A.提出了难以实现的变法主张B严重损害了孔子的圣人形象C.对儒学的改造脱离社会实际D.难以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40.学者陈剩勇在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崛起一书中提出,夏朝、夏文化和夏代的起源史,至今还是一个让历史学家们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困惑”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传说虚无缥缈不足为据B.没

19、有同时期的出土文物证实C.文献记载都属于第二手史料D没有类似甲骨文的信史确认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41题15 分,42题13 分,43题12 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积极倡导科举以经义取士,并把孟子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以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状况。他把改革科举看成是“一道德”,即统一思想,造就改革派人才的主要途径。照宁四年二月,王安石在所拟改革科举的中书礼子中,认为:“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因此他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贡举新制”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

20、,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论语孟子为兼经。第一场选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都要“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第三场考论,第四场考时务策。同时废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凡是原先应试明经诸科,而又“不能改试进士”科的,考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象,中格即取”。新的明法科,时称新科明法。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材料二 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赋为主。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于是

21、至元祜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点、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5分)(2)据材料二,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意义。(4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

22、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一味呓语”。但张之洞毕竞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

23、赞同变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5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考古所见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差异东方六国秦国铜陶器物群演变连续性战国中期发生断裂墓葬等级序列多阶层、小间隔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格落差巨大都城形态分内外城,外城有居民区、工商业区城内多数面积为宫殿、宗庙、官署城址等级序列国都以下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货币形态和铭文多样化统一的“半两”钱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

24、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019级高二3月调研考试历史答案1D【详解】根据“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可得出,孝文帝试图以夏商时期的风俗变革来证明自己改革的合理与合法性,故D项正确;材料与文化认同无关,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移风易俗,而不是迁都,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排除C。2C【详解】根据“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可知,清政府反对仿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固守传统君主专制制度,故C正确;根据“官员上书”可知,上书人身份是封建官僚,并非资产阶级,排除A;根据“设立上下议院”可知,上书人主张学习西方的民

25、主政治,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错误;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B【详解】同为负责讲论经史的经筵,司马光用历史典故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变法,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则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说明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B项正确;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与经筵活动负责“讲论经史”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D项错误。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日本,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其中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列强的侵略,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A正确;是中国,

26、而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农奴制改革,B排除;是俄国,俄国进行的改革是农奴制改革,C排除;埃及,其改革主要是阿里改革,其中阿里改革并未确立君主立宪制,D排除。故选A。5D【详解】材料“云冈石窟的佛造像伴随着汉化改革,穿上了褒衣博带的服装,面容、形体也有雄劲逐渐向清秀转变”反映的是北魏的社会生活受到南方汉族政权的影响,反映了南朝文化的北渐,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汉代的继承,排除A;理学出现于宋代,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北魏之前的审美是什么,因此不能体现背离,排除C。6B【详解】材料表明,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解放了农奴,农奴通过赎买获得土地,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允许地

27、方部分自治是为调动地方积极性,为工业化发展减少政治体制的束缚。二者均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因此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材料未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7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可以用来论证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898年戊戌变法的结果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无法拯救中华民族,符合题意,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不能论证洋务运动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勾结,不能证明帝国主义出于正义力求维护中国权益,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8C【详解】根据

28、“民反有受其弊者”、“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等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反而给人民造成负担,说明变法过程违背了民意,故选C;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明确的,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不合时宜和用人不当,排除BD。9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19世纪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在埃及推行的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掌埃及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会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所以A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于1861年,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时间晚,所以B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

29、,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时间晚,所以C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时间晚,所以D错误.1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雅典城邦中,贵族因为占有平原地区的大片沃土,被称为“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下层平民深受债务奴役之苦,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山区,被称为“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工商业者一般住在沿海地区,被称为“海岸派”,他们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的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改革呼声强烈,所以B正确;“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反对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所以ACD错

30、误。11B【详解】根据“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削弱奴隶主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可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中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主要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削弱了奴隶主阶级,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故选B;AC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排除;统一货币是指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各国货币,与商鞅变法不符,排除D。12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前者主张通过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后者主张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故选C;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是洋务运动的主张内容,故排除A;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均

31、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不能等同于建立独立自主现代国家,故排除B;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以维护清朝统治,故排除D。13C【详解】材料表明,商鞅受封列侯,拥有自己的武装,说明商鞅变法“废分封,推行县制”的政治变革具有不彻底性,故答案为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依然存在分封制,无法判断其效果和影响,排除A、D两项;商鞅受封为列侯,可以说明商鞅变法得到了君主支持,但不能说明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排除B项。14C【详解】根据材料“它既有推动社会前进的一面,又有企图阻止革命、防止旧的统治秩序彻底崩溃的一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是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借此反对封建专制

32、制度、挽救民族危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但又具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故选C;洋务运动没有触及封建统治基础,以失败告终,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故排除D。15D【详解】从俄国1860年到1879年的企业数及工人数可知,这一时期的俄国工业化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俄国进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有关,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D正确;当时俄国仍然处于沙皇专制统治,先进制度并未确立,A排除;BC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16B【详解】材料“德川幕府多次派出留学生,引进

33、欧美技术,但奉行避战缔约政策”“明治政府加快了向欧洲学习的步伐,提出挽回国威的目标,并强调不平等条约应予修改”体现的是明治政府对德川幕府的政策存在继承和发展的特点,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7D【详解】材料“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体现的是孝文帝通过宣扬阴阳五行学说来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8A【详解】根据“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在鲜卑贵族中分定等级高低不一的姓族,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可得出,这些措施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故A项正确;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

34、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北魏已经统一北方,但对于全国的统一起不到奠定基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19A【详解】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结束了美国的侵略实现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因此有利于社会发展;德意志帝国的诞生结束了国家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家南北分裂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题意,A项正确;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台湾一直处在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不能体现国家统一,因此有的选项都不正确,B、C、D项错误。20B【详解】材料“东京汐留铁路馆蒸汽汽车等候图横滨邮局开业图”体现的是殖产兴业,符合题意;废

35、藩置县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材料“欧洲管弦乐合奏图”体现的是文明开化政策,符合题意;材料与制定宪法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1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京师大学堂设立于戊戌变法期间,成为北京大学的前身,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运动的中心阵地,故选D;四洲志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便已的,排除A;洋务运动中就出现了派遣留学生的行为,排除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没有实行成功,该措施被废除,直到清末新政期间科举制才被废除,排除C。22B【详解】材料“向学生系统地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体现的是该纲要是为了培养服从国家统治的忠臣顺民,B正确;明治维新时期主张学习

36、西方,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3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关于公车上书这件事,梁启超和茅海建有着不同的记载,因此B正确;梁启超受到变法立场的影响,陈述的历史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A排除;历史叙述可以客观准确的再现历史事实,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4C【详解】根据“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可知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在技术上不能契合当时中国的客观经济基础,所以导致失败,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触犯地主阶级利益和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的内容,排除AD;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B。25B【详解】材料是对商鞅

37、变法的军功爵制的描述,这一措施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打击了旧贵族,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连坐法的影响,排除。故选B。26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中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使小农经济逐渐得到确认。其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是“为田开阡陌封疆”,故选D;A项是加强法制,B项是连坐制,C项是实行郡县制,都和生产关系无关,排除ABC。27B【详解】梭伦改革时期对于选举执政官,考虑到公民的呼声和意见,而不是仅仅根据抽签结果,说明梭伦意识到抽签方式的弊端,意图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答案为B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直接民主,材料中的规定没有涉及间接民主,排除A项;材

38、料没有涉及到贵族与平民的政治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的选举程序合理,是对选举程序的改革,并非随意更改,排除D项。28C【详解】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897年12月到1898年5月,主张变法的认识提出了各方面的变法措施,由此可看出维新变法的形势在不断发展,故选C;维新变法的措施很快失败,没有在全国推行,排除A;由表格内容看不出朝廷的鼓励,排除B;军事改革只是变革的部分内容,无法说明成为重点,排除D。29A【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A正确;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B排除B;戊戌变

39、法最终失败,君主立宪政治并未实现,排除C;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排除D。30D【详解】考査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根据题干“不想替地主干活”“农民根本不听吩附”“宣言在农奴们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说明宣言颁布后,农民仍然受到地主和村社的管理,并未真正摆脱地主的束缚和获得自由,意味着农奴制改革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令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故排除B项;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故

40、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1B【详解】”洋学时期“是指日本向西洋学习期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所以B符合题意;”中华儒家文化“不属于”洋学“,排除A;17世纪时日本并没有向西方学习,排除C;“18世纪荷兰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是兰学,排除D。32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岩仓使节团回国后,增强了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动力,日本政府参照各国经验,制定政治经济改革计划,维新改革开始加速,故B正确;日本开始与西方国家外交早于此时,故A错误;此行没有取得与列强平等的国际地位,故C错误;五条誓文在出访之前颁布,故D项错误。33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都是在平城,即处,

41、而实行移风易俗是在迁都洛阳以后,所以B项对应错误,故选B;商鞅在秦国,即主持了变法,王安石在汴梁即处实行了改革,雍正帝在北京,即处创建了军机处,ACD对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34.B35.A36.D37.B38.B39.D40.D41(1)特点:选拔实用性人才;统一思想;考试内容改诗赋为时务策;完善了考试流程。核心思想:实用原则。(2)原因:新旧两派相互攻击;损害了部分读书人的利益;政府折衷兼顾。(3)提高官员素质,为变法提供实用性人才;推动新法的实行;改变科举制重诗轻策的状况,引导知识分子关注现实;为后世科举制改革提供借鉴。【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以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

42、事皆所不习的状况。他把改革科举看成是一道德,即统一思想,造就改革派人才的主要途径。”可知,选拔实用性人才、统一思想;根据材料“应举人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第一场选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都要“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第三场考论,第四场考时务策。同时废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可知,考试内容改诗赋为时务策、完善了考试流程。核心思想:根据材料“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实用原则,培养实用性人才。(2)原因:根据材料“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

43、的人,也要加以反对。”可知,新旧两派相互攻击;根据材料“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可知,损害了部分读书人的利益;根据材料“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可知,政府折衷兼顾。(3)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变法提供实用性人才、推动新法的实行、改变科举制重诗轻策的状况、为后世科举制改革提供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42(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2)分歧:因为阶级和政治立场不同,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的态度也不同,使得二者在变法目标以及纪年方式上有明显差异。【详解】(1)

44、背景;根据“1895年”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结合所学可从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等方面概括。(2)分歧: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从阶级的 分析,即张之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而康有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使二者在目标上和策略上有所区别。43示例:论题: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阐述:战国中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将集权统治确立为政治方向,影响了器物群的演变。分封体制下,各级贵族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但秦国墓葬只强调君主的地位,而淡化其他等级。秦国以国都为中心,缺乏中小城市,国都又强化政治功能,体现集权统治的趋向。货币统一本质上也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总之,战国时代的秦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均呈现集权化趋势,这一趋势成为秦成功统一六国的原因,也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基。【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通过表格内容可知看出,与传统的东方六国相比,秦国境内的等级制度较为弱化。结合秦国消除分封加强集权,从墓葬等级序列、都城形态、城址等级序列和货币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秦国加强集权的表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