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473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度(一)市三中高一期末历史考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1西周时期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国家政治体系,其中拓展了疆域且维系了其长久统治的制度是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血缘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材料中“现代化”内涵理解准

2、确的是A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享4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百官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九卿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的是A 宗法制 B 郡国并行制 C 推恩令 D 行省制度6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 丞相权力的不断

3、分散 D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7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A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 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C 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8“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利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全体人民”是指A 所有男子 B 有财产的本地成年男子 C 贵族男子 D 全体居民9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A 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公民法的形成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订10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

4、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一致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 B 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C 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11麦迪逊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达成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当时这种平衡机制主要表现在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总统和军队之间 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之间 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A B C D 12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5、”这肯定了联邦法律的A 公正性 B 至上性 C 多样性 D 民族性1317891875年间法国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D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14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国家元首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国家元首“统而不治”首相不对议会而对君主负责A B C D 15“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这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把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理由。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向中国倾销鸦片 掠夺中国原料 打开中国市

6、场 向中国输出资本A B C D 16有人说“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下列文献能够见证“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的是A 南京条约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自卫抗战声明书172013年6月,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近代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A 俄国军队 B 英法联军 C 美国军队 D 八国联军18有学者对某史事是这样描述的:“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这描述的是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它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 B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C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 D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没有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最主要原因A 清政府己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B 列强间矛盾斗争加剧C 中国人民长期的不屈的斗争 D 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政策21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22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

8、政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确立的历史事件是A 湖北军政府成立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C 武昌起义 D 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23“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A 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24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所说的“焕然一新”,不包括A领导阶级B革命任务C指导思想 D革命力量25“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

9、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上述“革命的火焰”始于A五四运动B中共一大 C国民党一大 D北伐战争26.梁启超曾写道:“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导致“北(洋)军阀末日已到”的“时局变迁”是A 五四运动 B 中共诞生 C 国民革命 D 南昌起义27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开始的标志是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广州起义28黄少群、赖宏曾指出,毛泽东开创的一条有别于俄国的革命道路,既是对

10、马列主义理论宝库的伟大贡献,也是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这条道路是指A 资本主义道路 B “城市中心论”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社会主义道路29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建设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陕甘宁红色旅游区”的是A 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B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C 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D 完成转移,胜利会师30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A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D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31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武汉、广州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之前为战略防御

11、阶段。下列战役发生于战略防御阶段的是太原会战 百团大战 徐州会战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A B C D32“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 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D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33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A 百团大战 B 三大战役 C 挺进大别山 D 渡江战役34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渡江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A B C D 35“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

12、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材料中的“这部著作“指的是A 土地法令 B 共产党宣言 C 四月提纲 D 和平法令36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A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C 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37下图是某学生绘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示意图。空白处应为A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 德意志的统一 C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 新中国的成立38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是A 社会主

13、义国家 B 资本主义国家 C 旧民主主义国家 D 新民主主义国家39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 B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结束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 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得以体现40毛泽东在1954年8月的一次讲话中说:“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相互攻击、相互倾轧的弊端,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于效率的有机统一。我

14、们要继续坚持与完善这种制度。”“这种制度”是指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41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据此,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A 民族歧视政策 B 经济特区 C特别行政区 D民族区域自治 42新时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不断完善与创新,其中创新性的重大举措是A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 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C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3关于依法治国,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5、和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我国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A 1954年 B 1958年 C 1978年 D 1982年441997年6月30日23点50分许,英国查尔斯王子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说,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仪式标志着香港在一百五十多年英国统治之后,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这一仪式标志着A “一国两制” 的提出 B 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C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 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45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根

16、本的原因是A 中国政府的积极争取 B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 英国、葡萄牙的衰落 D 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力日益增强46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重要的共识,通称“九二共识”,即A和平统一 B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经济 C一国两制 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47新中国政府的代表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亮相的国际会议是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48.1954年,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

17、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这次会议是A 开罗会议 B 雅尔塔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491971年10月25日晚上(北京时间26日上午),当联合国会议大厅的电子计票牌显示最终表决结果时,人们立刻沸腾了,雷鸣般的掌声、歌声、欢呼声汇聚在一起,犹如大的波涛,汹涌澎湃,回荡在会议大厅,经久不息。这是人们在欢庆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日内瓦会议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0有人用“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来形容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其中“冰释雪融”指A 乔冠华的大笑 B 尼克松访华 C中美建交 D 田中角荣访华51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

18、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挑战 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中苏关系恶化A B C D522018年正月初一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也门撤侨”改编,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这一行动表明我国:A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深

19、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C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53在某同学所写的论文中有“三八线”“柏林墙”“北约”“华约”“古巴导弹危机”等历史名词,由此可推断他研究的是A 美苏两极对峙 B 经济一体化 C 两极格局瓦解 D 政治多极化54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假日酒店对一批美国报纸、杂志编辑发表演讲时称:“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下列符合尼克松观点的是A 冷战状态已经结束 B 美苏均势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C 意识到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 D 西欧、中国、日本仍未被视为独立力量55下列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A 多极化

20、格局已经确立 B 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C 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形成 D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三道大题,共65分)56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也成为了记载历史的载体。(27分)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诗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诗 请回答

21、: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台湾和大陆的关系?请用一句话评价郑成功。(4分) (2)材料二中的“去年”指的是哪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台湾被割让。这次台湾被割让后,重返祖国是哪一年?(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于右任的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4分)分析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6分)(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目前有利于台湾统一的因素。(10分)57.(19分)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

22、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材料三: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3、(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的特点。(4分)(3)列举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答出其三点即可)(3分)(4)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对中华民族,而且对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请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8分)58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周恩来传上卷材料二: 新中国成

24、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的三次建交高峰。如下图: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周恩来(1954年)材料四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周恩来(1955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源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启示。(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改变的外交方针及其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印一致同意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其国际影响是?(4分)(4)材料四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的?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