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试卷类型:B2011版高考复习方案历史配套月考试题一适用地区:课标地区 考查范围: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建议使用时间:2010年8月底注意事项:本市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10江苏单科)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2(2010北京东城区第二次综合考试)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
2、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A通判 B枢密使 C三司使 D转运使3(2010山东师大附中模拟)据统计分析,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多达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解决黄河洪水泛滥的根本之道在于A实现统一,中央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理黄河C减少战争,各国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D各国各自为政,各自治理黄河4(2010山东文科综合)右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5晚清大变局中的人物和思潮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到:它的历史作用
3、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业、交通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接起来。这一“某人”是A洪秀全 B洪仁玕 C孙中山 D李鸿章6(2010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四校第二次联考)唐德刚认为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某次战争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这次战争有可能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7(2010江苏单科)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
4、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8(2010淄博第二次模拟考试)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二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9(2010聊城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发生
5、在下列哪一战役后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10(2010吉林师大附中第三次摸底考试)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下列能够体现“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制 “一国两制” 差额选举制A B C D11(2010陕西文科综合)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
6、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12(2010南京第三次模拟考试)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13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14(2010“皖北协作区”综合素质测试)据新
7、华社2010年1月13日报道,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此次地震中有8人被埋,10多人失踪。面对重大牺牲,中国有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参与海地的维和活动。此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A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15(2010镇江第二次调研测试)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政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C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D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
8、会义务16(2010江苏单科)“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17(2010山东文科综合)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18(2010南京第三次模拟考试)马克矗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使
9、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下列说法,最符合此观点的是联邦政府内部分权制衡 立法权的再度分割 各州和中央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南方与北方的分权制衡A B C D19(2010济南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20(2010福建文科综合)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
10、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A B C D21(2010福建质量检查)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A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22在一场革命胜利后召开的大会上,代表们为纪念为自由而牺牲的人们,高唱葬礼进行曲。歌词
11、节选如下:你们默默无言的带上了镣铐,因为你们不能无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因为你们相信正义的力量永远胜过枪刀那个时代就要到来,你们所献出的生命将取得光荣的代价。那个时代已经临近,专制制度将要崩溃,人民就要奋起,伟大而自由。这场革命是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C俄国二月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23(2010梧州第二次模拟考试)有学者在评论欧洲某一时期历史时,使用了“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20世纪的A30年代后期 B40年代中期 C60年代中期 D70年代初期24(2010清远调研考试)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日本
12、大阪世界博览会 不结盟运动徽章 俄罗斯国旗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C世界经济全球化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5(2010梅州第二次模拟考试)2009年11月10日戈尔巴乔夫在英国泰晤士报上撰文称:“今天,地球面对另一个威胁。气候危机就是把我们和未来分隔开来的墙。就像德国人民宣告团结的决心那样,世界公民今天正要求采取行动,应付气候变化,和纠正围绕它的严重不公正情况。”他所说的“德国人民宣告团结的决心”是指A德国法西斯势力彻底消失 B法德和解 C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 D德国重新统一 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26题9分,27题11分,28题10分,2
13、9题13分,30题7分,共50分。26(2010温州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5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27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总是通过某种机制的运转来实现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
14、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立的近代政体实行这种“均衡”的具体体现。(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
15、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5分)28(2010湖南雅礼中学第四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俄罗斯前总理普利马科夫日前在此间表示,当今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他说,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这是不能接受的。材料二 在谈到地区冲突时,普利马科夫认为,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危险。他说,车臣问题不
16、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材料一、二均摘自新华社索菲亚2000年4月24日电材料三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使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布热津斯基大棋局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1分)结合所学回答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3分)(2)概括材料二中所说的“世界面临新的威胁”。(3分)(3)材料三中
17、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3分)29(2010北京海淀区查漏补缺题)近一个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革命”变为20世纪后半期的“和平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请回答:(1)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历史充分体现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7分)重大的战争或革命背景或原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逐步
18、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虽然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发生,但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另一方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位。(2)依据材料分析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原因。(3分)(3)结合改革开放
19、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说明我国是如何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的。(3分)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
20、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3分)(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温总理的一席话?(2分)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21、(2分)2011届高三原创月考试题一(B卷)历 史 参 考 答 案1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汉朝由于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正确答案为B项。2A【解析】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设“通判”一职。枢密使分相之军权,属于中央行政官员,与题意不符。三司使分相权,是北宋最高财政长官,C项不符合题意。转运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3A【解析】孟子处于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解决黄河洪水泛滥的问题也必然只考虑本国利益,未顾及他国利益,所以会出现“殃及邻国”。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分久
22、必合,解决黄河洪水泛滥的根本之道应该实现国家统一,中央统筹安排,集中力量。4A【解析】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5B【解析】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主张学习西方:兴商业,办银行,建设铁路、开矿、办邮政,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6B【解析】
23、A项仅符合前一个条件千变不变,但后一个条件不符。C项仅符合后一个条件,而D项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只有甲午战争战前中国是封建制度千年,战后十年后发生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7B【解析】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的,故排除A、D两项;C项是在1956年提出的。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初步建立。8B【解析】上述人物的服饰从左到右,依次为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9C【解析】本题考查对图自信息的观察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M点大致对应的年份,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年份是在1949年1月之前。A、B两大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可排除;
24、D项渡江战役打响于1949年4月,可排除;而C项辽沈战役打响最早,1948年911月,为正确选项。10D【解析】组合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不是多党制,“一国两制”是我们中国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所以、应予排除。11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变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改革开放后,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即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12A【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内部问题是国家统一问题。三大改造、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
25、协商制度的确立,说明所有制问题、民族关系、政党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都已经解决了。13C【解析】注意时间定位“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成立,此时中美关系恶化、对抗,说明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14A【解析】继续参与海地的维和活动不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因为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机构,从中也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15D【解析】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从公民的概念去分析,公民是指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可以自备武器服兵役的成年男性,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都不是公民。“男人就是城邦”实际上是强调公民在国家的地位和影
26、响。16A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罗马法是法律诉讼,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故正确答案为A项。17A【解析】注意时间是1688年,英国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结束了王权专制。后来颁布权利法案,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这个时候君主还有一定的行政权,故排除B项。后来逐渐形成了责任内阁制,第一任内阁首相是罗伯特沃波尔,由此排除C项。D项“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时间更晚,英国工人掀起宪章运动,才提到争取普选权。18B【解析】美国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是孟德斯鸠的权力制约与平衡思想,体现了这一思想,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指各权力机构之间,而不是指地域之间
27、,故的说法错误。19C【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下议院)拥有立法权。20D【解析】从背景看解读正确,从过程和性质看解读正确,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材料中萌芽一词也反映了这一点。21D【解析】从“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可以明确看出阶级斗争的作用,并以此为准则。22B【解析】从“专制制度将要崩溃,人民就要奋起,伟大而自由”我们可以看出专制制度即将彻底结束,人民从此当家做主,只有十月革命符合。23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各国不论是战胜国如英、法还是战败国如德、意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削弱。战争结束
28、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实际上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两极格局。世界的中心也有欧洲转到太平洋(美、苏)。24D【解析】图一代表了日本经济的崛起;图二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心声;图三代表苏联被俄罗斯取代,两极格局被瓦解。25D【解析】二战后,因美苏争霸,导致德国分裂,后柏林墙拆除,东德与西德最终实现国家统一。26(1)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2)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促成普遍持久
29、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解析】第(1)问,“察举制”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由长官举荐;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科举制的变化。第(2)问,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如政治可从政府人员、效率角度分析,文化可从风气等方面入手分析。27(1)英国:议会和内阁的制衡,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制衡,三者分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法国:总统和议会的制衡,总统掌管行政大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30、,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属于议会,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2)理解:美国的民主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美国民主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妥协: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宪法间接地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缓和了南方州和北方州的矛盾。【解析】第(1)问,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作答。第(2)问,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作答。28(1)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企图称霸世界)。二战后形成美、
31、苏两大势力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联合东欧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2)威胁: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成立;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本也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解析】本
32、题考查二战之后国际关系的变化。第(1)问,注意结合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态度以及“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分析。第(2)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可。第(3)问,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入手分析。29(1)重大的战争或革命背景或原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军阀混战,镇压人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制定统一战线政策,形成了国共合作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世界人民反对战争,和平力量增长;第三世界
33、国家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大多数国家注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3)新时期我国认识到较长时间不会发生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解析】第(1)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表现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此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民革命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反帝反军阀的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胜利,增强民主自信心、荣誉感,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等等。第(2)问,从政治、经济和人民
34、的愿望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外交努力作答。30(1)因素: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2)理解:表达总理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表现: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促进经济文化交流;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任举两例即可)【解析】第(1)问,从两岸的民族认同感、经济联系加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作答。第(2)问,从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角度理解温总理的话;从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共产党对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和两岸的民间团体的交往等角度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的表现。-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