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在有关该现象的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运动规模空前巨大反封建同时反侵略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资
2、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A BC D某檄文写道:“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全输之倭奴。”该檄文与下列哪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有关()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权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
3、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人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以庚子失败为界,此前“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B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人们彻底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D义和团运动沉
4、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东亚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北伐军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 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而全面的是()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防止临时大总统专权是本法应有之意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A BC D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领导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两者都建立
5、了革命政党,创办了刊物C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D革命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取得成功B“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
6、共同心愿C孙中山对三民主义进行重新解释D共产国际对两党合作的推动作用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毛泽东的论断与这个“教训”有密切关系的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枪杆子里面出政权”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将革命进行到底”互联网上有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你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
7、歌词描述了()A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 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人民群众支援抗日战争的豪情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的律师,你会选择下列资料中哪些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国际法庭()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的回忆录万人坑遗址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ABC D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安徽籍将军孙立人率新国民党三十八师取得仁安羌大捷,解除了七千英军之围。后来英王乔治六世授予孙立人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下列属于中国远征军出征的目的和作用的有()确保国际交通线
8、滇缅公路的畅通与美、英争夺亚洲战场的控制权履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军事义务缓解美、英两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军事压力A BC D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
9、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共4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人认为:“从实质上看,甲午战争是现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战争。难
10、道慈禧太后不挪用军费修颐和园,李鸿章制定较为进攻性的战略,甲午战争就可以扭转?这些非主导因素哪怕可以左右一两个战役,但无法改变中国失败的最终结局。即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国力上的落后。”材料二有人反思甲午战争后提出,科技实力不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甚远,中国战败是必然的。材料三电视剧台湾1895通过聚焦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再现了台湾被割让的历史全过程,讴歌了两岸同胞奋勇抗争的精神。材料四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能否全面揭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全面看待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
11、败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四指出马关条约的有关内容及影响。(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4分)(2)依据
12、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4分)(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试以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13、(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6分)参考答案与解析【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对联用“竹枪”“铜灯”等吸食鸦片的用具来形容鸦片泛滥,揭露了鸦片烟毒的危害,由此中国进行了禁烟运动,而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毁了圆明园。【解析】选C。与“新的时代特点”没有必然联系,平均主义是传统中国农民的基本要求,在历次农民战争中都成为起义者的口号。只有是以前时代所没有的新特点。【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台民”“台湾,全输之倭奴”等信息,可以判定此战争为
14、甲午战争;根据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割占。【解析】选D。A、B、C三项仅体现了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破坏和掠夺;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一方面是经济上对中国的侵略,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由“丧权辱国”“复仇为雪耻”可判断A项正确;再从“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信息,可判断B项正确,也表明作者肯定了义和团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庚子失败为界”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
15、后,可知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五色旗”可知,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正确理解。体现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可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得出;指出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因此D项符合题意。【解析】选D。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为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由1919年春的“爱国运动”,分析得出是五四运动,“亡羊”即是原因。所以选D。【解析】选B。
16、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D项是外部条件,可排除,A项是错误的,当时工人运动是“失败”的,C项不是条件,所以只有B项符合。【解析】选B。由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共放弃了武装,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吸取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而且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据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遵义会议。【解析】选C。材料主旨强调“四万万同胞团结保卫祖国”在于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解析】选D。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
17、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属于第一手资料,属于第二手资料。【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抗战期间中国政府组织远征军远征缅甸的主要目的是保卫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的安全,这是当时美、英等国援助中国抗战的唯一畅通的陆上通道。中国出兵履行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军事义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英两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军事压力。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不是与美、英争夺亚洲战场的控制权,所以排除。【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时间,这时,国民党发动了内战,要消灭人民民主力量,内战的爆发说明中国国内和平的可能已不存在。【解析】选C。此题的有效信息是“西柏坡村”和“打了三个战役”,毛
18、泽东是在解放战争的后期住进西柏坡村的,而“打了三个战役”应该是指战略性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解析】选D。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不幸就是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一、二,注意关键词“落后”“实力”;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全面回答中国战败的原因。第(3)问,结合材料三及材料四图片,主要从领土主权的角度回答。【答案】(1)材料一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太弱,落后造成的;材料二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科技实力不济,海军实力太差造成的。这两者都不能全面地揭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其他原
19、因有战争过程中的战术问题,军民的动员问题等方面。(3)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解析】第(1)、(2)问阅读材料提取观点,第(3)问考查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答案】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3)从横向讲,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主要是找理由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整体的把握。第(2)问要分析材料中的话错在哪里。【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