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怀仁市大地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一. 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氾胜之书提出“
2、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B.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C. 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2. 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背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西汉
3、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铁钱,已占绝对优势。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 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 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 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 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4. 西周时期. 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
4、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A. 强化了商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B. 大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C. 表明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然形成D. 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5. 雍正时有人说过:“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盘盘龙凤腾向梭,九日辛勤织一匹。”苏州道光二年一个碑文上写道:“查民间各户,将经丝交织机匠工织”。各户把经丝等原料及一些工具交给机匠织造,回收成品,机匠“计工受值”。这表明,当时中国A. 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分工细致B. 已出现大量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C. 商业资本的规模比较庞大D. 存在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6.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
5、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7. 虽然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B. 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C.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D. 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8.
6、 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A. 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 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C. 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D. 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9. 元朝政府在各港口设置市舶司,并出资设立“官本船”其做法是由官府建造海船,发给本钱,“选人入番贸易诸货”,贏利朝廷得七成,商人得三成。此举A. 禁
7、止了民间贸易的发展B.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C. 开启了“海禁”政策之先河D. 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10.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市场金银贬值,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城乡雇佣工人的名义工资虽然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物价的涨幅。该现象A. 加速了社会分化B. 限制了自由劳动力流动C. 推动了商业革命D. 减缓了手工业发展速度11. 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浪潮,贵金属短缺,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欧洲A. 封建贵族奢侈享乐B. 涌人大量美洲白银C. 海外市场不断扩大D. 社会经济遭遇危机12.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
8、要多。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据说,这些殖民地的年消费量可达300万英镑以上,当然,我不敢保证这一数据的准确。但是,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国提供。”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A. 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B. 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工业发展机遇C. 西、葡两国同英法荷德等国展开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D. 殖民地与宗主国形成“原料供给市场占有”关系13. 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据此可知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B. 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
9、的发展C. 欧洲移民为美洲带来充足劳动力D.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早期殖民扩张14. 蔗种植需要大量的灌溉水和劳动力投入,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甘蔗种植培育技术得到提高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C.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15. 1773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透露了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攫取超过200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亿英镑)的财富。此举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财政崩溃使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
10、拋售。为了应对危机,英国颁布茶叶法案。当东印度公司的运茶船抵达波士顿港口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材料表明A. 殖民主义罪恶引发了经济危机B. 孟加拉危机直接导致了美国革命C. 东印度公司是最早的跨国公司D. 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16. 19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这反映了A.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C. 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D.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7. 18世纪中叶以来,英国经济学界兴起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认为
11、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这体现出A. 经济理论决定政府政策B.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C. 工业化改变了英国面貌D.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18. 18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和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成为英国社会非常时髦的东西。有人这样描述: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城市贫民,所有衣衫、围裙、桌布,褥垫、窗帘等等,几乎都是印花布。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A. 改变了英国的社会习俗B.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C. 英国经济丧失了独立性D. 导致英国贫富差距扩大19. 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
12、。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A. 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B. 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C. 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D. 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20. “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这种劳动管理体制被称为“泰勒制”,这种体制A. 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B. 盛行于中小规模企业之
13、中C. 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 有利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21. 下表为18741900年英、美、法、德工业年平均増长率()统计表。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741890年1.75.22.13.518911900年1.63.52.64.8A. 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增速开始放缓B. 资本主义世界多中心格局已形成C. 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地位急剧变化D. 英法两国的国际影响力渐趋下降22. 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
14、“一五”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A. 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的实现B. 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 有利于工业化举措的完善D. 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23. 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A. 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B. 有利于国家工业化顺利开展C. 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D. 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24. 1954年福建召开全省侨汇(海外华侨华人汇回国内赡养家眷等款项的简称)业第二
15、次代表大会,会议鼓励侨汇业“以私人名义,延用原牌号,分散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一政策A. 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 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否定C. 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D. 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第卷二. 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逐步瓦解和封建制的日益形成,土地开始私有,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政府通过采取户籍控制等方式对民众进行管理,使农民固守于土地上,并按照规定向政府纳税,而土地私有又为商人们抓住时机对农民进行侵夺创造了条件。然而,当商业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为大一统
16、的具有高度强制性特点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不能容忍,于是统治者又采取措施对商人进行政治上的限制和经济上的强制,这为重农抑商提供了实施的必然性。战国中期的商鞅变法明确提出和落实了重农抑商政策。摘编自邓春艳浅析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二 (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篙吴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太祖实录卷23l材料三 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
17、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被罢免职务的官吏等。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的背景。(8分)(2)据材料二和三,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8分)26.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几年的时间里,列强先后获得了在十余省投资开采矿山的特权。在中国的新式工矿业中,外资占有了绝对的垄断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1898年),新
18、设立了62家商办企业,资本总额达1240多万元,这远远超过了中日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的总和。在当时民族工业的各个部门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为突出。缫丝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民族工业资本最多的一个部门。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此外,诸如面粉、酿酒、造纸、印刷、火柴、肥皂、碾米、制革、织麻,采矿业,也都有一定的发展。以上材料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宗敬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己稳
19、操“面粉大王”的桂冠。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但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1)根据材料,指出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样特点的成因。(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8分)27. (18分)英美两国的权利法案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宪法性文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该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果断地停止
20、使用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郭大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 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发展,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这是我们在九
21、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可以预计,这次全会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这次全会决定所勾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虽然还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继续完善,但有了这个基本框架,可以增强我们对改革工作指导的预见性,使改革更加富有成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全会”是历史上哪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会议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10分)(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江泽民同志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评价。(8分)1B2A3B4A5D6B7B8D9C10A11C12B13
22、B14C15D16C17D18B19C20C21C22C23B24A25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渐趋形成;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鞅变法的推行。政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原因: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26(1)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特点:发展速度快;以轻工业部门为主。成因: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辛亥革命的鼓舞;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政策,极大鼓舞了的发展实业的热忱;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抓住了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减少了对中国商品的输出的有利时机。27(1)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地位: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人民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评价:这次全会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全会所勾画的基本框架可增强我们对改革工作指导的预见性;使改革更加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