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2:专题二《指南录后序》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413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2:专题二《指南录后序》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2:专题二《指南录后序》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2:专题二《指南录后序》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2:专题二《指南录后序》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主备人 施友中审核人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2 课时课题 指南录后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重点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2、研习课文第段,总结全文,难点学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导入新课】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初步感知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国家危亡时刻的抉择。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所学过的内容:给下列加点字

2、注音。缙jn绅 纾sh祸觇chn翌y日遽j羁縻jm诟gu 阃kn诋d邂逅xihu 缴jio檄x层见xin错出 毗p 愧怍zu 文天祥在国难时刻挺身而出,受命出使元营;因为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文天祥被扣留;在押解到大都的时候,乘隙逃出元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如果用几个简洁的短语可归纳为:国难当头,挺身而出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九死一生,心犹指南。【自主学习】一、诵读第五段: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

3、!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扬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诵读练习。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4、。 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其实这里有两句话起着分层的作用,一句总领,一句递进,由感慨到感叹。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归纳:第一句话引出作者对逃亡经历的回顾,扣住一个“死”字一口气列举了十八个“死”。第二句由感慨到感叹,表明了对死亡的态度。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请指出第五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4段的关系:明确:这具体体现在第13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4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

5、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4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4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本段的层次结构。明确:第5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

6、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本段中间连用多少个“死”字,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南宋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以自述抒怀的形式, 历数作者自己出使北营被扣及伺机脱逃九死一生的艰险历程。文章气宇轩昂,慷慨悲歌,尤其是一连串地集中运用“死”字句,气断声吞,扣人弦心,爱国之志,充满字里行间,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跃然纸上。这里,为论述的方便,先将有关文字抄录并编号注明“死”字次序如下: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到死;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

7、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21) 而死(22)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凡“死”字共二十二处。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其

8、能,既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可谓妙语纷呈,出神入化!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死”为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死”至“死”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死”至(22)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从“死”的词性划分,作名词的“死”有、(21),共六个,或作主语,或作宾语;作动词的“死”有、(22),共十六个。从“死”的危险划分,有的来敌方(元营),如、等,用以揭露元军的凶狠和残暴;有的来自内部(南宋),如、

9、等,用以披露南宋的混乱和腐败;有的来自环境的险恶,如、等,用以透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从“死”的方式划分,主动(自杀)的“死”仅有、三个,表明作者自己的赤胆忠心;被动(他杀)的“死”有其余十四个( 即所有来自敌方和南宋的“死”的威胁),显示文天祥的高风亮节。小结: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二、研习第二部分: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自译第六、八段。注意下列重点字词语句:重点字词: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是年夏五,改元景炎。重点语句解析: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学生举疑问难。教师释疑解难。指名通

10、译,教师点评。点评,总结: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小结第二部分6、8段段意:第六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第八段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诗集的命名。学习第七段

11、。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自译第七段。注意下列重点字词语句:重点字词:(幸、何为、僇、遗体、行、殆、责、无以、义、赖、修、雪、九庙、所谓、向、委、愧怍、微、诚、正丘首)重点语句解析: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明确:(参考译文)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明确:(参考译文)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明确:(参考译文)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明确:(参考译文)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

12、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学生举疑问难。教师释疑解难。指名通译,教师点评。点评,总结:第七段正面阐述自己的报国心愿。这段议论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天祥作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这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慷慨激昂,一气呵成。【合作学习】一、讨论主旨: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

13、作为,图救国之策。“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明确: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二、研习写作特点: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扬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总 结】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课外作业教学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