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解析:选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收购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
2、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解析:选C。“蛮干”即不顾实际情况,脱离实际的做法,大面积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的自然条件,属于“蛮干”,故选C项。3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A优先发展重工业B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C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解析:选C
3、。材料强调勃列日涅夫对内改革的成果,即苏联国力逐渐赶上美国,C项是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内容,故选C项。4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当时苏联经济结构构成情况对比,即可选出正确答案。A、C、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5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
4、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改善人民的生活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61987年,戈尔巴乔夫说:“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表明他的改革()A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B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C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D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解析:选B。从材料内容看戈尔巴乔夫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当时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选B项。7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
5、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上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但因困难重重而失败。故选A项。8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A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C都企图改革斯大林体制D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解析:选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对斯大林体制没有科学的认识,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改革最终失败,故A、D两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但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最终
6、导致苏联的解体,故B项错误。三人改革的共同点是都企图改变斯大林体制对苏联的束缚,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5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材料来源于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 年份19801985年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国民生产增长率3.2%2.8%2.4%4%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5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趋势。这一状况与苏联改革有何联系。(2)根据材料二,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解析 (1)通过时间限定“19551980年”和国民收入增长率趋势
7、图可判断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关,主要是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从表格中可看出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逐渐下降,结合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不难分析原因。答案 (1)50年代末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这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有关。但之后大体上都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经济开始陷入困境。(2)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连续下降,直至负增长。原因:改革方针失误,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的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政治上苏共威信丧失,人民不支持改革,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