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综合检测(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从材料“富室田连阡陌皆我之物”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2温家宝在谈及改革创新时引用名言“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人们将这种改革精神总结为“三不足”精神,这句话实际上出自王安石之口。这不能体现王安石在改革中()A不怕流言诋毁的牺牲精神B坚
2、持锐意改革的决心C与守旧派抗争到底的决心D与官僚阶级决裂的决心解析:选D。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不足”精神。“天变”是指不利的自然现象,“祖宗”是指传统,“人言”是指反对之言,由此可知A、B、C三项符合王安石在变法中体现出的决心和精神。王安石本身属于官僚阶级,且改革并没有体现出与官僚阶级的决裂,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改变了社会性质B都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解析:选C。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内容里面也没有奖励军功,故排除A项和D项;商鞅变法维护的是新兴地主的利益,故排除B项。4有人反
3、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解析:选D。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主要解决京城物资的供应问题,C项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商人对市场的控制。5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和保马法市易法和均输法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ABCD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使北宋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故应围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进行判断,所述不符合题意。6王安石变法中的
4、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BCD解析:选B。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采用排除法来解题。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保甲法的目的,而不是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故排除;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7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军队精简解析:选C。保甲法规定保丁有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因此村村设保,必将促进社会秩序的安定。故选C。8司马光说:“中户以下
5、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话反映了()变法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变法中的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口实A都正确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D不正确,正确解析:选A。从题干中可以看出都是正确的,故选A。9“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敛免役之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A农民利益B贫民利益C民族利益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解析:选D。因为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该材料站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上,故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10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改组太学 保马法设军器监
6、将兵法ABCD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组太学与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不属于“强兵”之法,故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都与军事有关,故正确,故选D项。11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选拔变法人才B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C精简机构,提高效率D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端解析:选A。王安石认为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人才。因此,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变法的人才。故选A。12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C宋神宗支持新政 D老百姓拥护变法解析:选C。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才会任
7、用新政人士,故C项正确。13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解析:选C。王安石变法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不是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C项错在“彻底”两字。故选C项。14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该观点()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ABCD解析:选A。北宋的灭亡,根本原因
8、是北宋统治的极端腐败,导致北宋国力衰弱,因此,李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安石变法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的,其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15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BCD解析:选A。图一反映出大官僚、大地主对变法的反对和抵制态度以及变法过程中出现用人失当的问题,图二反映出新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但是,这些问题都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王安石变法。变法针对时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符合时代发展
9、的趋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
10、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宋史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4分)解析 (1)要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2)在思维程度上向前延伸,要进一步回答制度的背景,应结合教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成因、表现等相关内容。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
11、上进行调整。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
12、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6分)(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
13、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4分)解析 (1)宋初科举制改革是为了应对当时面临的难题:“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 (2)第一小问废除死记硬背的诗赋、明经诸科,考时务策、律令、断案等,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第二小问王安石科举制改革为变法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强化了思想控制。答案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忧外
14、患的政治需要;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充实和调整官僚机构的需要;打击新旧贵族势力的需要。(2)特别之处: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效果: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8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患陕西财用不足。(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O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
15、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述变法措施的积极作用。(5分)(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5分)解析 (1)据材料一“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以农事为急”“抑兼并”三个方面概括其主张;从增加政府收入,维护政府统治方面分析其作用。(2)材料二共四句话,概括其层意即为“缺陷”所在
16、;从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归纳认识。答案 (1)主张:以理财为中心;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抑制豪强地主兼并。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2)缺陷:政府垄断商品买卖;地方官强制借贷,盘剥农民;青苗法利息偏高。认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改革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
17、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林语堂苏东坡传(1)王安石的“美梦”是什么?其实现梦想的条件有哪些? (4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6分)解析 (1)根据材料中“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这句话,再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分析其“美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法条件。(2)根据材料中“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从其个人性格特点分析,再结合变法失败的原因作答即可。答案 (1)美梦:富国强兵。条件:宋神宗的支持;个人勇于变法,一心为公(或:“三不足”精神)。(2)分析:王安石刚愎自用;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或: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其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