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367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 蒋经国在抗日御侮 中写道:“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四个师团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的武汉会战协力甚大。”这表明A. 百团大战在战略上有力的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B. 此时的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亲密合作抗日D. 国民党正面战场阻止了日寇进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对徐州

2、会战及尔后武汉会战协力甚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亲密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徐州会战之后,故A项错误。当时应该是1938年之前,故敌后战场还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民党正面战场阻止了日寇进攻,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2.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3、.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3.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A.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B.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942年“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

4、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蒋介石出访印度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选B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在1941年,对日作战转入反攻在1945年,A 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4. 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A. 皇帝制度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室家君王。乃生女子,无

5、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男轻女思想,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宗法制。故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复习备考的热点之一。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5.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6.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一文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是指A. 追求英国的渐进式民主B. 效仿美、法的共和制民主模式C. 实行德日式

7、的形式民主D. 追求俄国苏维埃形式的民主【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以俄为师”,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正说明了当时的思想界对苏俄民主的推崇。D 正确;A、B和C不符合题意。7.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 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 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

8、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前的对立”体现了内阁对于国家中枢机构运转的核心作用,故B正确;A项分权与材料不符;C项阶级对立错误。D中限制君主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内阁制【名师点睛】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8.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

9、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 向各省宣达政令B. 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 掌管边缘民族地区事务D. 管理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事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元朝时期,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故答案选D。其它三项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的宣政院9. “陶片放逐法”是雅典维护民主制度的有力武器,它的实行标志着雅典民主制最终确立。下列人物与此相关的是A. 梭伦B. 克里斯提尼C. 伯利克里D. 苏格拉底【答案】B【解析】试

10、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陶片放逐法确立的时间。陶片放逐法创立于克利斯提尼时期,这个时期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时期。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名师点睛】克利斯提尼改革释疑。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为基础划定的行政选区, 新选区每个都包含雅典城邦的不同地区,相互散落且并不联系,每一个部落包含城市地区一区、沿海一区、以及内陆一区,以将不同地区混合的方式打破贵族世家拥地自重,互相攻讦的状况。这样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所以标志雅典国家最终形成。B、原先索伦改革是按照财产的多少分享政治权力,第四等级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而克利斯

11、提尼改革使得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所以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0.“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这表明A.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力量异常强大B. 清朝统治者已经众叛亲离C. 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干涉革命发展D.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昌起义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迅速蔓延,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这标志着清朝统治者已众叛亲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正确;A、C和D不符合事实,排除。11. 1948 年夏,为了对付美、英、法三国在西德实行统一办法以及在那里实行货币改革进行报复,苏联封锁了柏林,切断了通

12、过东德到达西柏林的所有铁路和公路。美国开辟了大规模的“空中补给线”来应对封锁。美苏的这一对抗直接导致(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建立C.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D. 柏林墙的出现和冷战的加剧【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分裂,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之后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是在1947年,C项是在1955年华约的成立,D项柏林墙的出现是在1961年,排除。12.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方某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此次“

13、印度支那会议”A. 目的之一是解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B. 推动美国殖民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C. 有力地维护了越南地区的独立统一D. 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答案】A【解析】“印度支那会议”是指1954年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主要是解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A正确;B和C不符合日内瓦会议内容;D中直接说法错误。13. 托克维尔说:“小国有自由,大国有力量。十三个州就是一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如何设计中央和各州的纵向分权机制,以使国家兼具有自由和力量?”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做法是推行A. 邦联制B. 联邦制C. 共和制D. 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十三个州就是一个小

14、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如何设计中央和各州的纵向分权机制,以使国家兼具有自由和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美国实行联邦制,故B正确。邦联制不久被联邦制取代,故A排除。共和制,不符合“设计中央和各州的纵向分权机制”,故C排除。三权分立,也不涉及“设计中央和各州的纵向分权机制”,故D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联邦制14. 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 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 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 分封

15、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D. 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分析材料及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的形成和与扩大,对中国文化的壮大与认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材料“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说明,此处“中国”即“中原”,故D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5. 629年唐太宗下了一道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的诏令。你认为这道诏令的出台与执行不可能经过( )A. 皇帝、中书省B. 尚书省、吏部C. 礼部、户部D. 门下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唐代中央政令运行程序,从材料中可得相关信息,考核官吏政令出台与执行不可

16、能通过哪个部门,答案C中出现了户部和礼部,他们的主要职能是与考察官吏无关。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起草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ABC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比较美国三权分立月三省六部制的异同: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

17、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16.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第三年,吸取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采取藩封的办法,“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明太祖此A. 对宋元的灭亡拥有准确的认识B. 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C. 为明中后期地方割据留下隐患D. 带有浓厚血缘政治色彩【答案】D【解析】“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说明明太祖带有浓厚血缘政治色彩,D正确;A、B和C认识不符合题意,排除。17.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几句歌词。这里的“路径

18、”主要是指A. 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B. 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C. “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D. 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答案】C【解析】香港回归最主要的是“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C正确;A、B和D不是主要路径,排除。1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秦汉以后郡县时代,大一统政府产生,皇帝化家为国,于是管家的变成管理全国行政,封建家庭中的私职变成了大一统政府里的公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秦汉实现国家统一B.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 封建经济的发展D. 郡县制的实行【答案】B【解析】“大一统政府”等字眼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9、国家统一和“大一统”政府不能划等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封建经济的发展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9. 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他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历史解释即历史学家通过“重思”或者在思想中重演的过程来解释过去,力图通过对从行动者的处境到其行动的实践推断过程的

20、重构,以获得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人类行动的解释。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他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是历史事实,排除;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则是历史解释选即C。考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20.萨拉罗斯在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中说,“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B. 中国茶的热销导致英

21、国对华贸易逆差,进而引发了中英战争C. 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是保护鸦片贸易和夺取制茶技术D.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茶叶代表的农耕文明的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说明鸦片战争之前中英在茶叶在鸦片贸易方面争斗,故A项正确;引发了中英战争的是英国想鸦片贸易合法化,故B错误;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C错误;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代表商品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战争,故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

22、展的必然需要;条件: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英国:此时英国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危害英国利益。所以说鸦片战争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是历史发展必然结果。21.1936年12月23日下午,张、杨和周恩来与宋子文会面,蒋答应:“新内阁绝不会再有亲日派;同意将中央军调离陕、甘;中共军队应当易帜,改编为正规军某师之番号;中日一旦爆发战争,所有军队一视同仁。”蒋的上述表态,表明A. 蒋介石已基本确定了对日持久作战的策略B. 他已经认识到了抗日的急迫性而放弃反共C.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抗战地位得以确立D. 他已基本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答案】D【解析】“中共军队应当易帜,改编

23、为正规军某师之番号;中日一旦爆发战争,所有军队一视同仁。”说明蒋介石已经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D正确;A、B和C不符合题意,排除。2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A.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B.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C.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时仍然属于中国的新

24、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也是内在吻合的。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路线23.1942年初,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军队在长沙会战中取得长沙大捷,打死打伤日军约六万多人。英国泰晤士报称“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下列有关长沙大捷的表述正确的是A. 推动了中国战场国共合作抗战B.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 说明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转折点【答案】C【解析】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抗日,应排除;抗日

25、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是在1945年8月,故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依据题干“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军队在长沙会战中取得长沙大捷,打死打伤日军约六万多人”、“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可知,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长沙大捷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转折点,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长沙会战(又称第三次长沙战役,日本称第二次长沙作战)是指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十五日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该战役是珍

26、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长沙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队在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4. 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札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A. 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B. 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C. 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D.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考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科举制度确立时期,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这些课程

27、开设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适合汉代而不是唐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适合明清时期而非唐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考试25.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A.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B.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转折点D. 给思想混乱的中共指明方向【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

28、中的“上海法租界”“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答案为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排除A项;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排除C项;1927年的八七会议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26.“熊猫外交”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达到顶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熊猫就作为礼物随着日本的使者跨越重洋。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熊猫外交”是在1957年,接受这份大礼的是苏联。1957年,

29、平平成为第一只作为国家礼物送出的大熊猫来到苏联,象征着当时中国与苏联之间的深厚感情。两年后,安安又作为配偶被送到苏联。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二 1956年至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鸟类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国分别先后两次致信给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換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对外文化联络局最终的答复是,必须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动物园访问和领取交换的动物。如因美国政府阻挠而交换不成,那就算了。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1972年堪称“熊猫外交年”。熊猫玲玲和兴兴赠送美国,这是1949年以后,熊猫第一次被送到西方国家。熊猫外交简史材料三 现在日本、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泰国、德国、奥地利都有熊猫

30、。2017年6月24日,载着大熊猫“梦梦”“娇庆”的专机在万众瞩目下抵达柏林。外界似乎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熊猫大使的足迹足以说明两国关系之冷热。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熊猫,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变化。熊猫外交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新中国首次“熊猫外交”的对象是苏联。(2)从材料二“熊猫外交”的历程可见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熊猫”成为国际关系变化的风向标。【答案】(1)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孤立、包围、封锁;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而苏联当时对中国人民的态度友好;加强中苏关系的需要。(2)变化:中美关

31、系从敌对到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美国方面: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处于守势。中国方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需要。(3)熊猫作为中国独有的物种,代表了和平;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实际上是考查中苏关系以及中国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新中国首次“熊猫外交”的对象是苏联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等方面来回答。(2)从材料二来看,50年代美国要求与中国交换熊猫没有成功、70年代中国赠送熊猫给美国,联系史实可知是中美关系发生了从敌对到开始

32、走向正常化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中美双方改善关系的原因来回答。(3)“熊猫”成为国际关系变化的风向标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熊猫大使的足迹足以说明两国关系之冷热。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熊猫,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变化”等信息来分析说明。27.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

33、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揭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材料三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

34、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材料四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徐

35、迅民族主义(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与1949年革命”分别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答案】(1)原因:中国古代民族主义观念落后;19世纪末,外国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目的:通过宣传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2)辛亥革命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民族国家

36、;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观念;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4)抗日战争:民族团结;爱国主义。1949年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救亡图存,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思考回答。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辛亥革命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民族国家等角度思考回答。 (3)结合辛亥革命事实从在民主化方面、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以及在工业化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思考回答。 (4)依据材料四“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的信息和所学从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以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等角度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