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2.26MB ,
资源ID:86360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36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承德市汇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承德市汇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河北省承德市汇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D.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权受到削弱,这表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2、,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A项表述错误;材料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故C项错误。2. 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还不普遍,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 商业的需求很少B. 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 自然经济的影响D. 商品经济还没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因此在春秋时期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还基本上以物物交换为主,C正确;A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商业交换,D错误

3、。故选C。3. 宋代士大夫主张“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公道名节价值观深深影响了台谏官,他们自觉形成了刚正不阿、敢言、不为身谋、无所畏避的台谏职业道德。宋代台谏官职业道德源自A. 台谏制度逐渐完善B. 文官政治的形成C. 士大夫阶层的形成D. 理学思想的塑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宋代台谏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刚正不阿、敢言、不为身谋、无所畏避”,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受宋代理学发展的影响。因为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宋代台谏官形成勤奋向上、勇于担当等品质产生了积极影响,D正确;结合上述

4、分析可知ABC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4. 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得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A. 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分封制B. 封爵制有助于分封制瓦解C. 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分封诸侯D. 社会等级日益分化且层次复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并结合战国时期的背景可知,封爵制进一步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故B项正确,A项错误。平民可以因军功而封爵,但不可能成为诸侯,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层次的复杂性,故D项排除。点睛:在春秋以前列国普遍存在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在选拔人才,包

5、括军事将领时,实行亲亲尊尊路线,主要在奴隶主贵族中选取。平日村社各级首领,战时也就是各级军官。战场上军功一录于村社首领名下,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战国时列国推行的变法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而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就为新的军功爵制出台准备了社会条件。秦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5. 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 等

6、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等信息可知,孝顺父母与效忠君主、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爱家就是爱国,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故选C。材料由孝敬父母延伸到忠顺君主,再延伸到效忠国家,故其出发点为家,落脚点为国家,君权至上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题目提到了孝顺父母,是为了引出效忠君主和国家,而非强调家庭伦理道德至上,排除B;孝顺父母和效忠君主、国家,无法体现尊卑观念,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根据材料“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的描述,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

7、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6. 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其言论意在A. 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 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C. 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D. 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答案】B【解析】“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指的是佛教传入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指的是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易中国之道”中的“道”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中国民众并未“肯乐焉而从之”,因此他强调削弱佛道

8、的冲击,振兴儒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这层含义;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故排除。点睛:本题关键之处是了解材料中各个内容代表的含义,佛教和道教从材料中容易得出,但是儒家思想在材料的体现不易找到,“易中国之道”中的“道”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含义,明确这一点,问题就容易解决。7.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

9、,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8. 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

10、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A. 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B. 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C. 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D. 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答案】C【解析】“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说明出自民间的诗人可以取得功名,体现出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B和D只是材料体现出部分信息,排除。9. 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农业生产不断进步B. 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 社会局势渐趋稳定D. 小农经济逐步壮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多,由战国时期的不到

11、1000件增至1500多件,铁农具的增多,是农业生产不断进步的体现。故答案为A项。BC项,仅凭铁农具数量增加并不能反映其应用广泛以及社会局势是否稳定,排除;D项,仅从农业生产工具的角度不能直接判断小农经济是否壮大,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0. 拓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 棉纺织技术日

12、渐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拓片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图景,也就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小农经济模式,故B项正确;从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材料呈现的不是国,而是家庭状态,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棉花的传入是宋末元初,在汉代并不存在棉花,故D项错误。11.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

13、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 “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 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 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 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

14、治传统D. 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错误。13.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钱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A. 杜绝贪腐现象B. 扩大御史权力C. 提升监察效果D. 促进

15、制度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回避制度是指清代在选任监察官员时,为避免各种关系干扰、防范于未然所作的限制性规定。这一规定严格规范监察纪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监察官员偏袒同党、亲朋,提升监察效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只是从形式上限制监察官员,其实际效果有限,不能完全杜绝贪腐现象;B选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规范监察官员的行为,严肃监察纪律,不能扩大监察官员的权力;D选项错误,专制社会的监察制度是君王的耳目和工具,是整肃吏治的国家机关,在皇权绝对控制下进行监察,不能促进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

16、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材料中商人的货物被地方官员扣留作为缴纳的商税,致使其货物滞留而滞销,商人将官员告官,明太祖最终认为这是地方官员的过失,杖责官员,把官吏的俸禄追加偿还给商人,反映了朝廷保护商人正常的商业活动,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明代通过减税

17、政策发展商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重视商业的发展,但并不是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而是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做题关键是不能被材料现象迷惑,不能把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看作是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历代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15.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传统手工业的迅速发展C.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

18、丧失D.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鸦片战争后”松江府大量种植棉花导致粮食短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大量种植的棉花主要以出口为主,说明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应当时中国传统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内容,排除B项;当时自然经济是逐渐瓦解,其统治地位尚未丧失,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6.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

19、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

20、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17.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

21、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18.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C.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D.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答案】D【解析】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D正确

22、。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A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B错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19. 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据此可知科举制A. 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社会矛盾B. 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C. 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D. 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对社会的教化功能,故将儒家作为

23、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打破世家大族控制垄断政治局面的垄断,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优化社会结构,加强社会阶层流动的现象,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科举制促进了社会向学风气的转变,排除。20.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自由投考、差额录用”,以考试成绩为取士标准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推动了读书风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A

24、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且世家在教育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B选项错误。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不能保证其是最优秀的,C选项错误。科举制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方面并没有优势,D选项错误。21. 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扩大了地方权力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导致了冗官场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等信息可知,该做法使职权集中,具有较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对中央机构的调整,没有体现加强“君主”权力,排除A项;材料只是对中央

25、机构调整,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冗官局面,排除D项。22. 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 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D. 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材料“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

26、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D。鸦片战争期间,出现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不是鸦片战争后才推动向西方学习,A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还没有意识到传播平等观念,C错误。23. 据统计,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陡增至500多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报刊可以自由鼓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学说。可自由发表政见,批判时局,包括发表反袁言论,无所避讳。材料说明当时社会A. 共和观念深人人心B. 民主政治热情高涨C. 纸质传媒影响巨大D. 社会主义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从1911年10月至191

27、2年4月报刊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一时期人们日益关心社会变革,民主政治的热情高涨,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共和观念,故A项错误;C项是只是表面现象,故排除;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逐渐在中国广泛传播,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阱。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1912年的3月。24.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

28、“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A. 反映了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B. 使英国获得在华的自定关税权C.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可知,英国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答案为A项;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并非由英国自定关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主权,排除C项;材料缺乏当时中英贸易状况的数据对比,不能断定英国对华贸易是否居于出超地位,排除D项。25.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

29、之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A. 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B. 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C. 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 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推知民众要根据功德推举君主,故A选项正确;主权在民是西方启蒙思想,王夫之时代的局限性并未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故B选项错误;C选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唯物思想,故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产生方式却未涉及君权的产生方式,故D选项错误。26. 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

30、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D. 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皇舆全览图由康熙帝下令编绘,圆明园上皇家园林,都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基础,不是结果,故A项结合。本草纲目与西方科技无关,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这些成就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所以选B。27.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

31、”“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

32、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

33、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8. 据记载,唐代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中期后还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这说明A. 国家放弃了抑商政策B. 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C. 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D. 官营手工业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盐铁专营是因为它们关系国家民生,并且有巨大利润空间。而将专营专卖制度扩大到茶、丝,这说明茶、丝等已经成为大宗商品,并且有巨大的利润,需要将其收归专营专卖。此举最直观地说明了工商业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C正确;重农抑商是中国

34、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放弃抑商政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到有关政府财政方面的信息,B排除;对盐、铁、茶、丝等商品的专营专卖是一种管理制度,它不等同于官营手工业,D排除。故选C。29.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 坊市制度崩溃D. 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

35、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 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

36、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30. 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广州港陶瓷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欣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一地。”当时,陶瓷成为广州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材料现象可用来说明宋代A. 海外贸易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B. 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C. 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D. 中国陶瓷受欧洲市场的追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广州港陶瓷出口,“海舶大者数欣百人,小者百余人”说明当时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充实国家财政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

37、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欧洲市场的追捧,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海舶大者数欣百人,小者百余人”认识到海运条件的改善,再结合“广州港陶瓷的出口”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发展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

38、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刘易斯芝福德全球城市发展史史料二 如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答案】(1)原因: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鼓励贸易的发展。(2)特点:城市布局由相对固定到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夜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尤其是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可归纳出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根据材料“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可归纳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可归纳出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根据材料“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可归纳出鼓励贸易的发展。(2)特点:根据史料二可从城市的布局、数量、功能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