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选择题1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A铁器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再顺着流程图箭头的反方向看,“私田开垦增多”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在当时也就是指铁器牛耕的使用,B、C、D三项均源于A项。答案:A2.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的瓦解,吕氏春秋曾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据此判断“围剿公田”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夺土地的斗争解析
2、:解读图片信息,“围剿公田”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公田之外开垦大量荒地,逐步导致“公田不治”,井田制逐步瓦解。答案:B3史学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解析:本题是对管仲“相地而衰征”实质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答案:A4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3、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度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不说苟且附和别人的话,不做苟且讨好别人的事。这对于整顿官场风气有着很大的帮助,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都得不到体现。答案:B5魏国李悝说:“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 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商鞅明确主张重农抑商
4、的经济政策,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答案:A6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解析: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C项说法是错误的;D项不符合实际情况。材料中提及“独秦不然”即用相并非必是其宗族及国人,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答案:A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
5、。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从行政区划、军事管理、兵民关系、赋税制度与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以及材料中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作答。答案:(1)内容: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鼓励外贸。(2)影响: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