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本课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要求,应:1.了解日本学习中国的背景。2.简述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理解其对外学习的特点。3.认识大化改新的影响。学习要点:1.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原因。2.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3.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探究问题:1.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2.大化改新的措施及影响。1 新知识预习探索 新知预习一、遣隋使和遣唐使1目的:吸收先进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2过程(1)607 年,第一次向隋朝派遣使者,开启了向中国学习的历程。(2)遣唐使次数最多,最具有代表性。3性质:既是外交使团,又是贸易使团。4作用: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问题思考
2、 1全面认识遣唐使。提示:(1)从公元 7 世纪初至 9 世纪末的近三个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2)遣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3)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二、大化改新1背景:豪族势力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尖锐;归国留学生的推动。2措施(1)经济公地公民制度,将土地收归国有。班田收授法,定期向农民授田。授田农民负担租庸调。(2)政治中央设立神祗官和太政官,地方设置各级机构,
3、地方处于中央控制之下。制定律令,用法律形式巩固改革成果。神化天皇,把皇室说成是日本民族的祖先。3意义: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实现了一次历史上的重大飞跃。问题思考 2大化改新主要是为了解决哪一矛盾?是怎样解决的?提示:中央政权与豪族势力的矛盾。解决:推行公地公民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确立了完备的国家政治体制;用法律的形式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定下来;编纂历史,神化皇权。易错辨析判断正误1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属于外交使团,与贸易无关。()提示:日本的遣唐使团既是外交使团,也是贸易代表团。2大化改新中的公地公民制度,使土地
4、和人口归贵族所有。()提示:公地公民制度废除了贵族的田庄及其拥有的人口,把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3班田收授法仿照了唐朝的均田制。()提示:日本的班田收授法仿照了唐朝的租庸调制,定期向农民授田,接受土地的农民负担租庸调。4.大化改新中设置了神祇官和太政官两大中央机构,其中神祇官掌管行政权。()提示:神祇官掌管国家祭祀,太政官掌管行政。5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示:大化改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2 新课堂互动探究主 题大化改新的措施及影响探究讨论材料 日本大化改新诏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
5、诏曰: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其三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日本书纪第二十五卷请分析:(1)归纳材料中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之间的关系。(2)材料中体现了日本在向外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态度?(3)探究材料中的措施对
6、日本历史产生的影响。【答案】(1)措施:公地公民制度、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关系:公地公民制度是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的前提和基础,租庸调制以班田收授法为基础。(2)不是照搬,而是学习和保留相结合。(3)使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日本国家形态基本完备,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重点聚焦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是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派通过政变消灭专横的中央豪族,组建新政权,是能够成功的前提。(3)日本民族对先进文明积极学习、善于利用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4)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1)社会性质上:通过班田收授法,将土地授给农民,从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2)阶级关系上: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班田农民有了生产资料,虽然人身仍然不自由,但有了人格,已是封建农民。(3)生产关系上:豪族对部民的奴役解除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