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改造局部地区的环境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修建水库人类建设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稳定局部水循环稳定局部地区的岩、土层减轻旱涝灾害发生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减少灾害发生频率图1.28说明了修建水库起到了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读图P18分析横坐标
2、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径流量的大小,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水库前和建成水库后的。思考: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严重的环境污染酸雨、赤潮等环境更不稳定过量开采地下水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环境恶化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诱发地震和塌方洪水和尘暴加剧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为人们对灾害的预报提供了可能。据灾兆、监测
3、预报,会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阅读指导P18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2003年9月26日凌晨,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
4、府迅速展开救援。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关闭煤气总阀。另外,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易倒易碎品合理放置;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每年举行抗震大演习;3、加固公共设施。案例1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学生阅读,然后分析讨论)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影响
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读图1.29分析深圳布吉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在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同期,改变为城镇用地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大的变化。说明了土地利用城市化,建筑用地增加、植被减少,洪水流量增加。
6、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小灾情。案例: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不同地区“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有财力和物力防灾、灾
7、时救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放大”: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2、最敏感区域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地区)人类进入,则“放大”灾情;人类迁出,则“缩小”灾情。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思考P21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
8、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的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规模大: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生物灭绝、陨石撞击等。图1.31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强烈爆炸,大量富含铱的沙土尘埃颗粒弥漫地球大气,造成恐龙销声匿迹。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图1.32)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经济水平由低到高;灾害种类由少
9、到多;减灾能力由弱到强。学习方法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减灾能力;灾情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知识结构生态建设生态破坏人口社会经济减灾工程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缩小灾情放大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