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修建水库人类建设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稳定局部水循环稳定局部地区的岩、土层减轻旱涝灾害发生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减少灾害发生频率 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学科网 地点时间震级危害措施智利1985年7.81
2、50人死亡采用现代抗震技术伊朗1962年7.6一万多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智利与伊朗地震的比较 智利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想一想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环境更不稳定过量开采地下水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环境恶化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诱发地震和塌方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自然灾害频发 “掠夺式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新桂网-南国今报柳江讯(记者黎静)柳江县基隆村基隆中屯86号屋前供人行走的小道,6月8日晚突然塌陷,大坑将两名儿童陷入其中。经抢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该处地面、房屋外墙都不同程度
3、出现裂痕。昨日,经柳州市地质专家“会诊”,初步认定是由于柳江县基隆水厂新开挖的抽水井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2005年06月10日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害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 灾害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影响因素: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九湾小学举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阅读课本中的案例1,想一想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易倒易碎品合理
4、放置;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每年举行抗震大演习;(3)加固公共设施。想一想提示如何防止洪涝灾情1.建议选用抗涝作物。2.调整作物播种插栽时间,使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避开涝灾发生时期。3.改平播为垄作,便于排水散墒,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性质,适时地中耕松土。4.洪涝过后,要及时排水,同时要想方法扶植倒伏的农作物。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同是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
5、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工程措施影响易损程度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日本神户地震引起木结构建筑在日本的流行 在日本神户和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木结构房屋或是稍有损伤而少有跨塌。即使在强大的地震力下,木结构房屋被整体推移或被抛离基础,仍能不散架。据日本消防厅报告: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日本神户发生7.3级大地震,震中深度16公里,毁坏房屋超过10万栋,受灾人口140万,但死亡人口仅为
6、6 434人,重伤1.07万,轻伤3.31万人。由此证明了木结构房屋在地震力负荷条件下,其结构的抗震稳定性能和结构完整保持性能。日本政府在神户大地震后明令所有的民用住宅必需采用北美的轻型木结构建筑形式。同时在日本国实施了JAS的建筑标准。日本木结构建筑缩小社会经济看 灾害环境看 区域特征:经济雄厚,政治稳定人类活动: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建设防灾系统,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区域特征:灾害高风险区人类活动:迁出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放大社会经济看 灾害环境看 区域特征:经济薄弱、政局动荡、人心失稳人类活动:救灾不力区域特征:灾害高风险区人类活动:进入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 为什
7、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思考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的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规模大: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生物灭绝、陨石撞击等。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强烈爆炸,大量沙土尘埃颗粒弥漫地
8、球大气,造成恐龙销声匿迹。陨石撞击地球 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 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经济水平由低到高;灾害种类由少到多;减灾能力由弱到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灾情减灾能力原始社会人口、财产密度低人员伤亡抗灾能力极弱农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人口相对集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抗灾能力不高工业社会人口、财产高度集中资产密度大大灾伤亡人口增多,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少,财产损失巨大抗灾能力提高灾后恢复加快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课堂小结生态建设 生态破坏 人口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9、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缩小灾情 放大灾情 巩固训练1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D2从全球角度来看,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几十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的加剧,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展活动中不理智行为的报复,下列现象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臭氧层出现空洞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C日本群岛发生火山、地震D留民营村建设的生态农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改
10、善了环境B3下列能够正确表述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是()A由于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对自然的影响不断加大,所以目前自然灾害增多主要是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导致的B各类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发生,实际上是自然对人类发展活动的报复C某些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分布范围不断加大、危害增强,实质上与人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直接相关D某些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海啸等,发生剧烈,危害重大,对人类来说是难以避免和防治的C 4.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下面的问题: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加固长江、黄河大堤 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A.B.C.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