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178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根据选文,完成小题。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

2、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

3、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1. 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手足无措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革命”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更痛斥了那种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废物”,为提出正面主张做好了准备。B. “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精华(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烟枪”、“烟灯”),要吸取、使用它的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

4、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糟粕(即“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C. 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具体到文艺建设方面,也是如此。D.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使读者一读就懂,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2. 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B. “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C. “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5、D. 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答案】1. B 2.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选出“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烟枪、烟灯),要吸取、使用它的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分析错误,“烟灯”“烟枪”与“姨太太”一样,是人民根本不需要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故选B。【2题详解

6、】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分析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相邻的上下句,抓关键词,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主旨(情感)意义。本题要求选出“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D项,“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理解不正确,属于无中生有。结合上下文,“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作者把自己的观点形象化,指出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

7、考,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要自己主动的有选择的去拿,而不是别人送来的。作者也就是在表明要坚持拿来主义,并且有判断有辨别要主动。“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的理解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

8、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都正确的一项是A. 可使报(报告)秦者 秦贪,负(凭借)其强 均(权衡、比较)之二策B. 王必(一定)无人 就(接受)汤镬 卒(终于)廷见相如C. 拔(攻下)石城 左右皆靡(退却) 素(向来)贱人D. 恐惧殊甚(特别) 顾(因此)吾念之 大王必欲急(逼迫)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

9、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加点字词都正确的一项”,A项,“可使报秦者”的意思是“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所以“报”的意思是“答复,回复”;B项,“王必无人”的意思是“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所以“必”副词,意思是“倘若,如果,加入”;D项,“恐惧殊甚”的意思是“怕得太过分了”,所以“甚”的意思是“过分”。“顾吾念之”的意思是“只是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所以“顾”的意思是“只是”。故选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

10、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4.下列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幸:大王亦幸赦臣 而君幸于赵王B. 徒:徒见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C. 引: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D. 曲: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宁许以负秦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

11、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A项,幸:幸好/幸:宠幸;B项,徒:白白地/徒:只、不过;C项,引:延请/引:牵、拉;D项,曲:理亏/曲:理亏。故选D。5.下列各项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 大王见臣列观 相如闻,不肯与会C.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D. 君何以知燕王 设九宾于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

12、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A项,介词短语后置,“以勇气闻于诸侯”即“以勇气于诸侯闻”。被动句,“见于”表被动;B项,省略句,“见臣列观”省略介词“于”,即“见臣于列观”。省略句,省略“与”的宾语“之”,即“不肯与之会”;C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D项,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凭什么。介词短语后置,“设九宾于廷”即“于廷设九宾”。故选B。6.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13、是A. 与武决去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信义安所见乎B. 畔主背亲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生死 请毕今日之驩C. 空自苦亡人之地 与旃毛并咽之 置币遗单于D. 因泣下霑衿 稍迁至栘中厩监 存亡不可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

14、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各组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A项,“与武决去”中“决” 通“诀”,诀别。“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中“去”通“弆”,收藏。“信义安所见乎”中“见”通“现”,表现;B项,“畔主背亲”中“畔”通“判”,背叛。“且单于信汝,使决人生死”没有通假字。“请毕今日之驩”中“驩 ”通“欢”,欢聚;C项,“空自苦亡人之地”中“亡” 通“无”,没有。“与旃毛并咽之”中“旃”同“毡”,毛织的毡毯。“置币遗单于”没有通假字;D项,“因泣下霑衿”中“霑 ”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稍迁至栘中厩监”没有通假字。“存亡不可知”没有通假字。

15、故选A。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皆为陛下所成就 答其善意且陛下春秋高 惶恐饮药而死以货物与常 安危不可知陵与武饮数日 武等实在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

16、代汉语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指岳父;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表示运气差或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善意:古义今义都是“好意”之意;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惶恐:古义今义都为“害怕”之意;货物:古义: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安危:古义今义均为“平安与危险”之意;数日:古义今义均为“几天”之意;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不虚假;的确。句中加点字古今义不相同,句中加点字古今义相同。故选B。8.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不同的一项是A. 天

17、雨雪 武能网纺缴B. 宜皆降之 反欲斗两主C. 单于壮其节 何久自苦如此D. 得夜见汉使 剑斩虞常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各句加点字活用不同的一项”,A项,雨:名词作动词,下。网:名词作动词,结网;B项,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斗:动词使动用法,使争斗;C项,壮

18、: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壮烈。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D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剑:名词作状语,用剑。故选C。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因入京师,观太学 伺者因此觉知B.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衡乃诡对而出C.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D.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游于三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

19、;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因:副词,于/因:介词,凭借;B项,乃:副词,才/乃:副词,于是,就;C项,两个“之”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它);D项,于:介词,对,对于/于:介词,在。故选C。【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

20、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10.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译:张衡不趋附当时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B.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译:后来被调任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批评讽谏皇帝身边的大臣官员。C.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译: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

21、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D.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译: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门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翻译不正确的一项”,B项,迁:升任;讽议左右:讽议(于)左右: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左右讽议”,意思是: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本句应该翻译为:后

22、来被升任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故选B。1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大夫比卿低一等。【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

23、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下车】官吏初到任。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

24、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要求选出“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忌食鱼肉荤腥”说法不全面,“斋戒”,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镬,古代的一种鼎”说法错误,镬,古代的一种大锅;“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说法错误,“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说法错误,应为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

25、对举人的雅称;“也是天子象征”说法不准确,“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只有皇帝能够赐予臣下,而臣子如果持节出行,就意味着他是奉天子钦命,代表皇帝;“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说法错误,“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故选D。小说阅读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

26、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科夫小说选。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27、,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技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从那以后,我再

28、没见过小冯同学。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合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

29、。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

30、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有删改)1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此B. 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我

31、”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相呼应,也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C. “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D.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1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答案】12. B 13. 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

32、得成功。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分析错误,“我”及“我”的书对她的人生之路可能有些影响,但不能说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故选B。

33、【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第二问在第一问分析形象特征的基础上,由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分析其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所反映时代精神能力。明确题目要求后,通读文章,到文章中圈画出能体现小冯同学形象特征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

34、到这里上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看见她怀孕了就说她都结婚了怎么这么快,而她“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

35、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合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她还是那么直爽”“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第二问分析小冯同学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可结合小冯的经历来分析,小冯同学中学毕业没考上大学,参

36、加工作,仍然“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再考也没考上,就“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然后结婚生孩子。“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从小冯同学这些经历中分析概括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即可。【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

37、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文言文阅读黄师雍,字子敬,福州人,宝庆二年,举进士。诏

38、为楚州官属,出盗贼白刃之冲,不畏不慑。李全反状已露,师雍密结都统时青图之,谋泄,全杀青,师雍不为动,全亦不加害。秩满,朝议褒异,师雍耻出史弥远门,不往见之。调婺州教授,学政一以吕祖谦为法。李宗勉、赵必愿、赵汝谈皆荐之。师雍慕徐侨有清望,欲谒之,会其有召命,师雍曰:“今不可往也。”侨闻而贤之,至阙,以其学最闻,宗勉在政府,力言于丞相乔行简,行简已许以朝除。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行简罢,宗勉与史嵩之入相,召师雍审察,将至而宗勉卒,嵩之延师雍,密示相亲意。师雍不领。嵩之独相,权势浸盛,上下惧祸,未有发其奸者。博士刘应起首疏论嵩之,帝感悟,思逐嵩之。师雍拜监察御史,首疏削金

39、渊秩,迭外居住。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子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师雍与丞相郑清之故同舍,然以劾刘用行,魏岘皆清之亲故,清之不乐。清之犹冀师雍少贬,师雍曰:“吾欲为全人。”终不屈。数月,周坦卒劾师雍及高斯得俱罢。久之,以直宝文阁奉祠,陈垓又嗾同列寝之。清之卒,起师雍为左史,既而迁礼部侍郎,命下而卒于江西官舍。师雍简淡寡欲,靖厚有守,言若不出口,而于邪正之辨甚明,视外物轻甚,故博采公论,当官而行,爱护名节,无愧师友云。(节选自宋史黄师雍传有删改)14.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不畏不慑 慑:恐惧,

40、害怕B. 未有发其奸者 发:发现C. 周坦卒劾师雍及高斯得俱罢。 卒:最终D. 陈垓又嗾同列寝之 寝:搁置,阻止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B.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C.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D. 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

41、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师雍不慕权贵,黄师雍认为出于当权的史弥远门下是羞耻,就没有前往拜见。B. 黄师雍仰慕贤良,黄师雍很想拜见有清廉名声的徐侨,但并不强求。C. 黄师雍刚直不阿,新任宰相史嵩之有意拉拢师雍,师雍没有领会他的意思。D. 黄师雍坚守原则,黄师雍弹劾了老同学宰相郑清之的亲戚故旧,郑清之希望他能够稍微约束一下自己,黄师雍没有答应,始终没有屈服。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2)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答案】14. B 15.

42、 A 16. C 17. (1)黄师雍用写信拜见乔行简,劝说他告老还乡,乔行简不高兴,李宗勉的请求便被搁置(阻止)。(2)黄师雍于是弹劾刘克庄遇事丧失操守、触犯道义,(应)免去所任职务,皇帝准许(听从)。【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未有发其奸者”的意思是“没有人敢揭发他的罪恶”,所以“发”的意思是“揭发”。故选B。【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

43、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嵩之”“丧(丧期)”“师雍”“疏”“帝”“刘克庄”“诏书”“贴职”“宰臣”“国”“故事”“观文殿学士”,虚词“其”“以”,BD项,“终”意思是“终了,完结”,“丧”指“丧期”,“终丧”为专有名词,释义为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其主语为“嵩之”,意思是“史嵩之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也就是“史嵩之守丧期满”,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师雍”是“上疏论列”的主语,意思是“黄师雍上书论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C项,“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

44、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从“封还”分析,宾语是“诏书”后面也没有倒置状语,主语是“刘克庄”,意思是“刘克庄封还圣旨”,意思完整,结构独立,故“诏书”后要停顿;从动词“予”分析,宾语是“嵩之”,而“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为“予”的倒置状语,“故事”意思是“旧例”。这句话意思是“请求贴职给史嵩之遵照宰相离职的旧例”,意思独立,结构完整,所以“故事”后要停顿,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史嵩之守丧期满,黄师雍上书论说,皇帝就在那天下诏强令史嵩之退休。刘克庄封还圣旨,请求贴职给史嵩之遵照宰相离职的旧例,于是得以观文殿学士退休。句子可以断开为: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

45、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师雍没有领会他的意思”曲解文意,原文为“师雍不领”,意思是师雍并不领情。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

46、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以”,介词,用;“书”,写信;“归老”,指告老还乡;“之”,结构助词,的;“格”,阻碍,阻止,这里指被搁置(阻止);“宗勉之请遂格”,李宗勉的请求便被搁置(阻止)。(2)中的“遂”,于是,就;“劾”,弹劾;“临事”,面对事情,遇到事情;“失身”,指丧失操守;“免”,免去;“所居官”,指所任职务;“从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皇帝”,翻译时补齐,皇帝准许(听从)。【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

47、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黄师雍,字子敬,福州人。宝庆二年,考中进士。调任为楚州官属。出入强盗兵刃之间,不害怕不恐惧。 当时李全谋反的意图已经显露,黄师雍秘密联合时青对付他,计划泄露,李全杀死时青,黄师雍没有被吓住,李全也没有加害。任职期满,朝廷官员赞扬他,黄师雍认为出于史弥远的门下是羞耻,就没有前往拜见。(故不得重用)被调往婺州任教授,教学一概效仿吕祖谦。李宗勉、赵必愿、赵汝谈都举荐他。黄师雍仰慕徐侨有清廉的声望,想要拜见他,适逢有诏令

48、征召他,黄师雍说:“如今,不能够前往了。”徐侨听了后认为他很贤良,到了朝廷,因为他的学问优异而闻名。李宗勉在政事堂,极力对丞相乔行简说到黄师雍,乔行简已经答应在朝廷授官给黄师雍。黄师雍写信拜见乔行简,劝说他告老还乡,乔行简不高兴,李宗勉的请求便被阻止。 乔行简罢职,李宗勉同史嵩之入朝拜相,召黄师雍接受审察,快要到时,李宗勉去世。史嵩之请黄师雍,暗示要与他亲善,黄师雍不领情。史嵩之一个人担任丞相,权势逐渐扩大,朝廷上下害怕遭遇祸端,没有人敢揭发他的罪恶。博士刘应起第一个上书弹劾史嵩之,皇帝感动觉悟,想要斥逐史嵩之;黄师雍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首先上书削去金渊的官阶,遣送到外度居住。史嵩之守丧期满,黄

49、师雍上书论说,皇帝就在那天下诏强令史嵩之退休。刘克庄封还圣旨,请求贴职给史嵩之遵照宰相离职的旧例,于是得以观文殿学士退休。黄师雍于是弹劾刘克庄遇事丧失操守、触犯道义,免去所任职务,皇帝准许。黄师雍与丞相郑清之是同学,但是黄师雍弹劾刘用行、魏岘都是郑清之的亲旧,郑清之不高兴。郑清之希望黄师雍能够稍微约束一下自己,黄师雍说:“我想要做个道德完美的人。”始终没有屈服。 几个月后,周坦最终弹劾黄师雍和高斯得,二人都被罢官。很长时间后,以直宝文阁领宫观官,陈垓又唆使同朝官员阻止。郑清之去世,起用黄师雍担任左史,不久升迁为礼部侍郎,任命下达后,黄师雍在江西官署去世。黄师雍淡泊简约、清心寡欲,谦恭敦厚有操守

50、,话语好像不出口,可是对于邪正的辨别非常分明,把外物看得很轻,所以黄师雍广泛采纳公正的言论,任职期间,做任何事都爱护自己名誉、节操,不愧是良师益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李纲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豖。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注:淝上:淝上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

51、西戎的诗篇。18.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险难逾,人谋克壮”,指出了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B. “结阵当蛇豖”,写晋师以八千兵力布阵对抗百万敌军,赞美了晋师战力之强。C. “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D. “周雅何曾专美”,以反问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功堪比周宣王征伐之功。19. 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18. C 19. 相同点:两位诗人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不同点:

52、李纲:主张积极抗金恢复中原。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淝水之战)劝谕朝廷,表现出必胜的决心。辛弃疾:批判南宋朝廷不做积极准备,不思收复中原。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讽谏统治者,北伐要慎重。【解析】【18题详解】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53、,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错误,选项对典故的解读有误。从词中来看,“夜闻数声鸣鹤”说的是“风声鹤唳”的典故,意为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过来了。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考查情感,考生要指出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思想感情。先看李纲的词,词的题目

54、是“晋师胜淝上”,这就交代了诗歌中的典故,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气焰嚣张,妄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东晋只有八万军队,不到苻坚的十分之一。而淝水一战,晋师大败苻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住了晋国的安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然后要结合词的内容和作者所处的朝代来分析这一典故的用意。词的下阕以“奇伟”领起,对这次战争的胜利作了生动的铺叙。谢玄、谢琰、桓伊等指挥数千之众,直渡淝水,击退北军,使北军望风披靡。苻坚等登上寿阳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军。在败逃路上,夜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杀过来。弃甲曳兵,亡魂丧胆,惊慌失措,狼狈北逃。词以十分快意的笔调赞扬晋军出奇制胜、力挫强敌,保住

55、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这对南宋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词人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再看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

56、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批判南宋朝廷不做抗金准备,不思收复中原,导致国土沦丧。【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李嘉祐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

57、裘。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注】弓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细草绿满汀州,把春草和离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点明了春日送别友人出游的背景,又呼应了标题的内容。B. 颔联写王牧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借用典故表明王牧承继家学,擅长诗赋,才华横溢,从而表达对朋友的赞许之意。C. 尾联以阮籍和阮咸喻王牧叔侄,设想叔父见到王牧之后对侄子怜爱有加,不舍他离开,于是作者嘱咐王牧念及母亲早日归来。D. 这首诗虽为友人出门游历开阔眼界而高兴

58、,但也流露出作者难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而诗歌呈现出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因而诗歌呈现出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分析错误,这首诗虽有依依惜别之情,但又因王牧出门游历开阔眼界,所以离愁也被替对方高兴的情绪掩盖,因而决定了诗歌的

59、明快基调。故选D。【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1.名篇名句默写(1)“月”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诗人送客人远行,喝醉了酒,黯然辞别,不禁吟咏“_”;琵

60、琶女演奏结束,船上的听众沉浸其中,寂静无声“_”。(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不向官职比自己高的人学习,原因是“_”。巫医乐师工匠们相互学习,导致上大夫之族“_”的结果。(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向门客们解释自己不愿与廉颇一争高下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答案】 (1). (1)别时茫茫江浸月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2)官盛则近谀 (4).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 (3)吾所以为此者, (6).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

61、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浸、唯、谀。【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

62、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在选材与工艺上独树一帜,郫县豆瓣虽未加香料却香味醇厚、不添油脂却色泽油润,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 这位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为不少聆听过他讲课的人们所折服。C. 各国经过20多年断断续续地谈判。一份历史性协议终于在法国巴黎诞生。这份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D. “天河二号”广泛在基因分析与测序、智慧城市等领域获得应用,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63、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B项,主客颠倒,最后一个分句应为“使不少聆听过他讲课的人们折服”;C项,偷换主语,主语中途易辙,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各国”还没有配上谓语,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就偷换成“协议”。可改为“经过各国20多年断断续续地谈判”;D项,语序不当,本来应该用作“应用”定语的“广泛”,误用作了“获得”的状语,应把“广泛”放到“应用”前面。故选A23.

6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江河日下。如今各国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厚非。我研究陶艺多年,直到最近才领悟了目无全牛的境界,可以随心而动,不再受形式拘束。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可能一文不名。香港已回归逾20年,但一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殖民地时代,以为外国可以对香港说三道四,任意插手,这种食古不化的思维实在是荒唐可笑。这位政治家目光如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一针见血,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药方,治疗存在多年的社会顽疾。A.

65、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江河日下:通常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现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使用正确;无可厚非:不必过分责难。就是说,受批评一方尚有某些该原谅的地方,不必过分责难。厚,过分。非,非议,责难。本句讲的是我国维护主权的正当行为,应用“无可非议”;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

66、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使用正确;一文不名:指一个钱也没有,形容非常贫困。此处用来说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玉器、书画对于外行人来说可能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属于望文生义,应用“一文不值”;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作画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根据句中“逾20年”,也就是说一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20年前香港处于殖民时代,20年前香港处于殖民时是近现代,不属于古代,使用错误;目光如炬:眼光像火炬那样明亮,形容见识远大。与语境相合。句加点成语使用正确,句加点成语使用错

67、误。故选C。【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4. 下面是某班级推选

68、校园歌手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答案】本次校园歌手的推选,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先要制定方案,并在班级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然后确定评委,通过抽签确定选手的出场顺序,经过现场打分,最后推选出班级校园歌手。【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运用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图表的所有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阐述,要注意运用简洁、准确、连贯的语言来表达。由题干可知,图表的主题是“推选校园歌手”,从图文来看,由准备和实施可知,应先从准备的两个方案开始表述,再从实施的三种顺序进行组织答案。要注意字数不超过75个字。

69、【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易错警示】解答此类图表类的图文转换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考生在解答图表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顾此失彼,只看到图表的某一部分,因而未能将题目回答完整。图表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多种因素,例如本题就要根据框架从“准备”“实施”两个方面去阐述,构思框架主要围绕推选校园歌手,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按照顺序叙述相关程序即可。25. 作文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文。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

70、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答案】奋斗吧,青春虽然青春很美好,为了让我们有一个不悔的青春,开始奋斗吧,不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一丝遗憾。如果你已经规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并正朝着它奋斗,那就继续吧,让自己的青春之火燃烧的更加旺盛,青春之花绽放的更加灿烂!人生在世,“奋斗”二字。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你要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怎样才能充实地走完这段历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碌碌无为,虚度韶华?还是踏踏实实,拼搏奋斗?这取决于自己。是成为笑傲天穹的精灵,还是成为陆地上平庸的小丑,一切的一切还是由自己决定。人们常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应该好好去珍惜,青春又何尝不是呢?如

71、果说我们的人生是一条抛物线,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老去,那么青春一定是那条抛物线的最高点,是我们人生中最强盛的时刻,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并为之奋斗,让这个人生巅峰更加辉煌。我的青春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因为,我的青春是在奋斗中渡过的!虽然每个人的青春都不一样,就像彩虹一样拥有绚丽多彩的颜色,也许你的青春色彩并没有那么鲜艳,甚至是最不起眼的那一抹,但绝不要因为自己的普通而自卑,更不要因为自卑而随意糟蹋自己的青春,你不应该这样做也没有权利这样做,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到人生的目标,看清前进的方向,然后昂首阔步朝着自己的未来踏出没一个坚实的脚步,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受到再大的诱惑,也不要让自己的双眼被他们所

72、蒙蔽,就算曾经被黑暗所吞噬,也要努力寻找到光明,然后就紧紧抓住再也不要放开。这样就算我们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也没有达到自己最初预想的目标,没有像他们那样光彩夺目,那也不能说明任何事情,也无法抹杀我们所付出的努力,而我们也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不会受到任何损失,况且,不正是我们这么多绿叶的映衬,那些花朵才会显得那么美丽吗?正因如此,奋斗于我们而言就更加是一件必须尽到的义务了,没有了奋斗,我们将迷失人生的方向,没有了奋斗,我们的青春也没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奋斗,是青春最好的代名词,没有奋斗的青春是不完整的,没有青春的奋斗也会显得空虚而迷茫,只有当青春遇到奋斗,奋斗撞上青春,才会迸发出最美丽的焰火,才会使

73、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而精彩!为了一个无悔的精彩的青春,奋斗吧!【解析】此诗寓含的哲理是:一个人不能安于现状,永远蜗居于丘壑之间,要有冲天而上的雄心壮志。当然,弃燕雀之小志、学鸿鹄以高翔的过程,要遇到很多挫折。但艰难困苦能磨砺人的意志,惊涛骇浪能锤炼伟大人格。只要坚持不懈地拼搏、奋斗,理想就能实现。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写作时,要抓住青春与激情,奋斗与拼搏的主题展开叙写。诗文赏析: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

74、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近看巨大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

75、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

76、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閒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