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鉴赏表达技巧板块一鉴赏修辞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故乡的沉沦于耿立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2、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
3、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
4、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
5、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中国的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破坏了原有的田园风光,作者对此深感忧虑。B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C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
6、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解析C项,“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曲解文意;D项,“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与文意不符。答案CD2.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答:_答案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光被破坏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形象生动,层层推进,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3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或其他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答:_答案(1)“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
7、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等)。(2)联系实际谈认识和感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板块二鉴赏表达方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亲亲麦子张佐香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
8、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
9、。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
10、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
11、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选自诗意的栖居)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本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又显得很有文采。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颇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的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段,他吃下鲜嫩的麦子就能判断麦子的长势。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语言,表达了对麦子的情感。解析D项,该
12、项说法于文无据。“吃下鲜嫩的麦子”,体现他对麦子的热爱。E项,本文的语言不是“冷静客观”的,而是充满热情的。答案DE5.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各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答:_答案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举例: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收割麦子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之美,使读者对“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这句话有了真切的感受。作者把麦粒比作土里的珍珠、大地之树结出的果子、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既形象又生动,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劳动果实的珍视及作者对麦子的赞美之情。6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答:_答案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是真善美的
13、一生。人类种植麦子,麦子供给我们营养,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这种关系是美丽的。收种麦子的劳动过程是美丽的,播种麦子就是播种希望,收获麦子是对自己辛劳的奖赏,收种麦子的过程是人类美德闪光的过程。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板块三鉴赏表现手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倒春寒漠歌南昌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倒春寒。早晨披衣出门,急匆匆地赶班。一股强劲的冷流迎面袭来,我禁不住一连打了好几个冷颤,不得不再次穿上厚厚的冬衣出门。站台简陋的车棚下面,已稀稀落落站满了一群陌生又熟悉的男女,看上去照例都显得有点目光呆滞或迷离。轻轻地找个靠边的位置站下,静静地等候着公交车的到来。在站台
14、停靠的车子已过去了好几趟。每来一部车,候车的人群都会爆发一次短暂的拥挤和骚动,然后又迅速地归于平寂。抬手看表,分针已指向接近七点二十分,想着路上每天发生的拥堵,我开始担心迟到而变得焦虑起来。终于,一辆熟悉的旧公交喘着粗气冲到我的面前,车尚未停稳,门就“啪嗒”一声甩开了。我迅速夹入人流,奋力挤到车尾稍松弛的位置站定,用手紧紧抓牢冰冷又光滑的靠椅。疾驶的车身不停地摇晃着,我那经常缺少睡眠的大脑似乎又被困意所包围,思绪也渐渐随着车子的颠簸被晃了出去。记得儿时的村庄前面有一条四季都很清澈的小溪,小溪对面的高坎上长着几十株桃树和李树,密密扎扎的枝叶遮蔽在头顶上。远远望去,那一段溪流显得特别的幽静和深邃。
15、这些桃树和李树,除了开花和挂果的季节,平时很少有人关注它们的存在。同样是春天的这般光景,小溪里流水满满当当的,既清澈又有些湍急。溪水的上边,桃红李白的花朵都竞相斗艳地盛开着。这些桃李已经被村民遗忘了整个冬季,终于能再次用自己的热烈和美丽迎来人们的瞩目和赞赏,于是都毫不吝啬地奔放出久藏的香艳和嫩彩,淋漓尽致地展示着春季里它们独有的艳丽色相。清晨,溪边的女人们传出了许多的欢声和笑语。晌午,早上出工回来的男人都喜欢盛上一大碗满满的大米、红薯和青菜混煮的早饭来到溪边的晒谷场,在暖烘烘的太阳里蹲着围成一个大圈,一边大口地咀嚼和吞咽,一边大声地争论村里或队里的事。这个季节,村里唯一的寡妇也喜欢串门。她常用
16、蓝边碗盛上一碗饭,然后家家户户几乎都去走上一遍,似乎特别喜欢像我一般大的小孩,每到一家,女主人都会热情地邀请她夹上少许餐桌上最好的菜肴。小溪两边护堤的旱地种满了油菜,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势不可挡地铺满了低洼和高坎,村里村外湿漉漉的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一层浓浓的花香。这个季节里我最喜欢和童伴折上一根细细的竹子,把竹梢弯过来扎成一个圈,再在墙头屋角网上几层蜘蛛网,然后一头钻进和自己齐高的油菜地里,捉蝴蝶,捉蜜蜂。那快乐的情景,至今难忘。我完全沉浸在儿时春天的欢乐当中。突然,车身猛地一抽搐,整个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冲了出去。当然,这种情况发生在拥挤的人群中是有惊无险的,但思绪却被从遥远的记忆里生生地拉回到
17、依然冰冷的早晨。从前面传来了司机几句凶狠的骂语,大致是电动车之类的挡住了他的去路罢。喇叭里报站的女声永远都是那样的乏味和单调,我终于到站下车了,看着眼前浅灰色的楼、深灰色的路,除了路边樟树点缀了些许的新绿外,城市是很难觉察有春天的存在。在寒冷无比的北风中,我的心似乎深深地感触到了城市被春天遗忘的伤感,而眼前灰蒙蒙的一切,似乎都在表达着这个伤感的城市满怀着失落的忧伤。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像一群忙碌的工蚁,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各自都为各自的分工而日夜忙碌。我已在这个城市忙碌了二十年,一头乌发已然夹杂了不少的白发。世俗的磨砺,年少时的锋芒早已被圆通所取代。值得庆幸的是,在是非曲直的冲突中依然坚守着真诚和善
18、良的领地。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的渴望。渴望在这个春天就能像蚕蛹般地破茧化蝶,渴望生命的精彩明天就会幸运地降临到我的头上。即使这个时刻短暂得像流星般从天空划过,但在寂寞已久的天空中,毕竟也能留下一道值得回忆的美丽印记。尽管春天的城市是失落的,失落的城市也是忧伤的。但即使倒春寒来得更加猛烈,春天也不会因为人们感知的缺失而不光顾这个城市。倒春寒毕竟只是天气短暂的逻辑紊乱,并不表示气候会失序地出现季节倒转。只要春天已经来了,那么夏季的热烈和秋季的收获也就为时不远。7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描写“倒春寒”,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比如“一股强劲的冷流”,“我禁不住一连
19、打了好几个冷颤”等,充分表现出倒春寒的威力。B开头说“车棚下面,已稀稀落落站满了一群陌生又熟悉的男女”。“熟悉”是说等车的时候,大家常常能碰面;“陌生”是说人们冷漠,彼此从不打招呼。C“思绪也渐渐随着车子的颠簸被晃了出去”一句中,“晃”字用得很好,因为乘车,符合车行的特点,而且自然地引出对儿时村庄的回忆。D开头等车者“显得有点”“呆滞或迷离”的目光,“从前面传来”的“司机几句凶狠的骂语”,表现了城里人素质低下以及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E在城里生活了20年,如工蚁般忙碌了20年,已经使作者苍老了容颜,圆通了锋芒,渐渐变得麻木了。解析D项如果说“从前面传来”的“司机几句凶狠的骂语”,表现了城里人素
20、质低下还说得过去,但“显得有点呆滞或迷离的目光”则不能表现“城里人素质低下”,“厌恶之情”也显得牵强或过于夸大;E项答案中“渐渐变得麻木了”与作者在第8段说的“值得庆幸的是,在是非曲直的冲突中依然坚守着真诚和善良的领地”相悖。答案DE8.第5段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运用了拟人和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作者将争奇斗艳的花朵赋予人的性格特点,说它们“迎来”“毫不吝啬地奔放”“淋漓尽致地展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的热闹场景,表达作者的愉悦之情。女人们的欢声笑语,男人们吃饭的情景属于面上描写,“寡妇”属于点上描写,这样写,既让人整体感受到村庄生活的温馨,又可以从“寡妇”身上感受到农村生活的温馨。9结尾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意?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答:_答案表面上写倒春寒会过去,城市会迎来温暖的春、热烈的夏和收获的秋,实际上写作者坚信城市间人与人的隔膜、城市人内心的寂寞总会在人们对美好的渴望、对真与善的坚守中转化为热情而温馨的城市生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希冀。(联系实际谈体会可根据个体情况有感而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