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选D。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选D。据题干信息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本题选D项。3战
2、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变法内容。从题干中可知其措施为“废井田、开阡陌”。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所以A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所以B项错误。C项据材料可直接排除。所有土地公有化是1953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才出现的,D项错误。4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商鞅变
3、法的下列措施中,从根本上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普遍推行县制C废除“世卿世禄制”D重农抑商解析: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的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这就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本题选A项。5“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商鞅变法中,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推行县制B重农抑商C废除井田制D奖励军功解析:选B。“富国”主要是靠发展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秦国的收入大量增加。本题选B项。6某地出土了一件重要的文物方升(如下图),器壁三面及
4、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A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B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C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D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对材料中的“铭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大良造鞅为升”和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中的“皆明壹之”,证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度量衡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7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
5、()A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解析:选D。商鞅变法是顺应经济基础变化后的进步的变革,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商鞅变法措施中与当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要求推翻奴隶主专制,主张建立地主阶级专制,为此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故选D。8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移风易俗B富国强兵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D重农抑商解析:选C。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其长官由君主任免,向君主负责,这就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故C项正确。A项是社会风尚习俗方面的措施,对中央集权影响小;B项是变法的目的;D项是经济措施,与题意不符。9“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析:选A。材料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为“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因此,这一制度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制度是户籍制度,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制度对于郡县制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故D项错误。10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
7、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解析:选B。商鞅变法要求自立门户,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B项。土地兼并主要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与材料中自立门户无关,A项错误;战争频繁与自立门户无关,C项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31县,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
8、职。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但因懒惰而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材料二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请回答:(1)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哪几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具备哪些品质?解析:本题主要以商鞅变法的推行、具体内容及后人的评价为切入点,
9、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所给的史料,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涉及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材料二、三体现出诚信、取信于民的做法,综上概括归纳商鞅个人的品质。答案:(1)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以军功的大小授爵,由国君任免官吏,抑制工商业的发展。(2)取信于民、雷厉风行。(3)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与违反时代潮流的旧势力作大无畏斗争的精神品质。12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
10、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等信息可推断商鞅变法
11、实行连坐制及严酷法律。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一“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可推断秦国的战斗力增强;根据材料“秦民大悦”“乡邑大治”可推断社会秩序良好。(2)根据材料二“免而耻”可推断道德观念淡薄;根据材料二“恐惧和贪欲”可推断存在重利轻义的风气;根据材料二“严刑峻法”可推断出好战嗜杀等要点。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本课测评(教材P25)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提示 (1)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
12、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和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2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提示 (1)变法的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2)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3)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二、学习延伸(教材P25)1探究活动查阅史记商君列传,找一找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提示 (1)根本原因是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潮流。(2)国君的支持。(3)人民的信任。(4)措施得力,策略得当等。2争鸣请比较这几种不同的观点,结合古史记载与近人意见,谈谈你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究竟赞同哪一种观点?提示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制的土地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