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没有体现对君权的神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不是一种宗族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本质是一种“家天下”的体现,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没有体现“仁政爱民”的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C2秦始皇的
2、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解析: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答案:A3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
3、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解析: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相符,故B项正确。答案:B4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朝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解析:“太尉”设是为削弱丞相军权,而不授他人,是为掌握军权加强皇权服务,C项与材料信息相符,故正确。答案:C5“秦
4、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解析: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答案:A6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解析:从西周分封到郡县制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传位贤能到
5、血缘世袭是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颠倒了顺序,排除B项;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体现的是儒家和法家治国思想的不同,排除D项。答案:C7“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解析:“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可见一套系统从中央到地方,类似一种垂直的管理,但没有强调开创性,故选C项,排除A项;“中央的丞相与地
6、方的郡守掌民事”没有说明官吏的来源,不能说明是官僚政治,排除B项;“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体现了效率,没有重叠,排除D项。答案:C8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古国始封国都今地存灭始置州郡县时期莒少昊后嬴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莒县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秦因置(莒)县薛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侯滕州市东薛城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鲁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曲阜市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单有虞氏舜帝师所封单县春秋时为鲁单父邑西汉因置单父县对上表所反映的情况合理的解释是()A姬姓是西周时
7、期分封的主体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解析:从表中内容看,先秦时代,山东地区封国林立,随着秦汉这些古国渐趋湮灭,而后继朝代的大多郡县名却以这些古国名为名,故选 B项;材料中只有鲁国是姬姓封国,不能说明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排除A项;兼并战争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形成郡县,有利于中央集权,以此不能说明严重破坏先秦文明,排除C项;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排除 D项。答案:B9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A表
8、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解析:由材料“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说明郡县制下选官不再依据血缘,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选C项;秦汉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强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秦汉以后宗法制尽管不存在,但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如尊宗敬祖观念,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推行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答案:C10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
9、斗。这反映出秦律()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C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解析:材料中秦朝用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以指导人民生产,说明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11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内容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芝罘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
10、(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会稽刻石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解析:材料“男女礼顺”“建定法度”“事各有序”等都是确立社会行为规范,故选 B项;材料“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只是说明社会秩序没有体现法治,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百姓遵守秩序,没有体现恩惠,排除 C项;据材料“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可知目的是颂德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D项。答案:B1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
11、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解析:材料中“这场革命”指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抑制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A项错误;皇帝仍然掌握最高决策权,“人治”不可能避免决策失误,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C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
12、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
13、三年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
14、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由所学知识,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据材料一“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第(2)问,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由所学知识,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第(3)问,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和官僚制度。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
15、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
16、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解析:第一小问,可由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从土地和心理层面到制度层面的统一,由材料“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中原文化的影响、法家思想在统一中的贡献等方面叙述。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