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胤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九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选题(24小题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晋国)遂灭都、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氏之田以为三县”。这表明当时A设置郡县是诸侯争霸的目的 B军功授爵成为社会普遍现象C诸侯争霸的出现和宗法制的瓦解 D血缘政治逐渐为官僚政治所取代2.战国时期,各请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已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A华夏正统的意识 B家国同构的理念C王权独尊的观念 D国家统一的趋势3.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自己的重要
2、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A推动了外戚淡出政治舞台 B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C杜绝了外戚与官员的勾结 D顺应了废除丞相制度的需要4.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
3、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5.黄宗羲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机构与黄宗羲的“学校”具有相似职责的是()A西汉的中朝 B唐朝的三省 C宋朝的谏院 D元朝的都察院6.1657年,清政府建立了经筵制度,接受大臣“遵旧典把阙里(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的建议,“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行义及尚书典漠数条”,供皇帝学习。由此可见设立经筵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树立清政府的正统形象 B维护孔子权威和宗法观念C提高清朝皇帝儒学修养 D提升大学尚书地位7.下表为公元前5世纪罗马政权组织结构。由此可知机构或官职权力执政官2名,从族
4、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执政官政权力,主持元老院会议,执行元老院通过的法令保民官初为2名,后增至10名,由平民中选出。有权否决元老院和执政官颂布的不利于平民的法令元老院由300名贵族组成。有权审批法律元老院管理国库收入A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B法律体系日趋完备C分权的共和政体确立 D民主政治初现锥形8.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
5、衡的特征9.制定于公元前621年的雅典成文法一一德拉科法典规定:当议事会或民众会举行会议时,任何议事会议员如不出席,属五百斗级者,罚金三德拉克马,属骑士级者,二德拉克马,属双牛级者,一德拉克马。这反映出当时雅典A民众失去了参政热情 B政府失去了民众信任C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 D公民参政具有强制性10.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出现了不发达的议会制和发达的政党制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德国A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倒退 B威权政治接纳了新兴社会力量C专制统治催生政党体制形成 D君主制与议会制矛盾得到化解11.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
6、订了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12.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1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
7、,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也”。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A体现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 B积极调动农民阶级生产积极性C以反帝反封建为其斗争目标 D呈现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14.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这种文化现象与下列哪一内容最为相关A赔款白银合计98亿两 B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拆除炮台,各国驻军铁路沿线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15.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
8、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査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 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 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16.据史料记载,在1913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占有392席,民主、共和、统一三党加起来共223席,宋教仁被认为是救治“不良政府”的良医。材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中华民国已建立完善的代议制政府C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D宋教仁的地位超越了孙中山17.土地革命时
9、期,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随后,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材料反映了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共对峙进一步加剧C建设新型的基层民主 D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18.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重要一步一一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战线组织和参加的革命活动A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B推动了民
10、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尝“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A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02016年8月3日,发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那艘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修葺一新重新向游人开放。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A结東了沙皇专制政权 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推翻了临时政府统治 D抛弃了和平夺权幻想
11、21.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22.1978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同下检阅使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共同维护世界和平C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 D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23.1946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
12、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C出于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 D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24.20世纪有一种政治理论认为当代政治世界的分裂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要求一致,也与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相符。与这一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西欧一体化进程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不结盟运动兴起二.非选择题(三小题共52分)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国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
13、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也产生了相当的历史教训。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19世纪即将结束之际;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当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展现高度经济实力后,世界将进入经济群雄崛起的后美国时代。这次转移可以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诞生了 -据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围绕材料针对某个阶段或材料主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12分)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初
14、,凡军国大政,皆交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会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其成员概由满族黃族组成,汉人不得参与。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雍正即位后,对诸王的权势做了进一步的限制,又于1729年(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并于1732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参加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不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权预决军国大政,即军机大臣也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
15、其间。”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下册材料二 到了汉诺威王朝时,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以外国人的身份入主英国,对英国的情况不甚了解,无法对许多政治问题发表中肯的意见,而且他们不懂英语久而久之,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就成了惯例,内阁只需要在会后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而国王在1714年以后,从来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事实上,沃尔波尔是英国
16、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8分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2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苟寅将该国法典祷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
17、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攻击。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材料二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责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八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
18、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国“铸刑书”的时代背景及其目的。(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贵族和平民通过十二铜表法各自获取的利益,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国“铸刑书”与十二铜表法所反映的政治斗争差异。(10分)高三历史九月月考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DABBCACCDBBA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ADCAACCCDBCB25【答案】论题:世界政治权力中心转移与经济变迁息息相关。(3分)近500年来,世界政治权力中心出现数次转移,但均与经济变迁构成双向互动关系。1
19、518世纪末逐渐形成的欧洲主导格局,是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工业革命开展基础上发生的。这一格局又从物质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欧洲经济发展。19世纪末权力中心西移初现端倪,经历半个多世纪美国最终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政治权力新中心,其中也不难觅见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等经济变迁的身影。美国的政治崛起为其找到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发展动力强劲,国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当然也扩大了贫富差距。当今世界的多中心格局莫基于经济力量的多方崛起,在合作与竞争中推动各自和全球经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8分)总之,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贯穿于权力中心与经济变迁的演变脉络中,推动世界向前发展。(1分)26.答案(1)变
20、化:中国:军机处成为处理军国大事的心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由满族费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4分)英国: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逐步形成君主“统而不治”的局面。(4分)(2)影响: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更易形成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6分)英国:进一步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推动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6分)27.答案(1)背景:春秋末期,奴隶制经济瓦解,封建经济逐渐形成;贵族垄断法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礼治秩序趋于崩溃;法家思想的兴起和传播;诸侯国变法革新成为时代潮流,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兴起。(6分)目的:与礼治秩序决裂,提升刑法的地位;巩固郑国新兴阶级统治,稳定社会秩序。(4分)(2)利益:贵族通过主导法律的制定,保证十二铜表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平民获得法律的审批权,他们通过将法律编订成明确的条文,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侵害其利益。(6分)差异:郑国“铸刑书”是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斗争的产物,具有封建色彩;罗马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奴隶主贵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是奴隶制性质的法律。(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