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956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优化提升一、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不同点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条件社会转型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刚起步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性质奴隶主阶级改革封建地主阶级改革内容主要改革赋税制度既有对经济基础的改革,也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并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大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彻底,涉及领域广,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对应训练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A出现的根本原因B代表的阶级利益C产生的社会影响D改革的具体措施解析:选B。注意

2、题干中的“本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时期各国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二、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比较相同点背景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目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措施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结果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社会发展不同点内容深度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

3、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影响深远程度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制度不仅对整个战国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应训练2(2019赣州检测)下列各项描绘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其中符合真实历史情形的是()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地的赏赐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地,成了大地主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政府的奖励A B CD解析:选A。公元前345年前后,关中地区处于秦国的控制之下,根据商鞅变法的规定,秦国的基本政策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因此,符合史实。弃农经商,是

4、政府严格控制的事情,不可能得到政府的奖励。三、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1)两次改革都有着富国强兵的目的。(2)两次改革都涉及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3)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2不同点(1)背景: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2)性质: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3)特点: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

5、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对应训练3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两项改革法令()都从稳定统治秩序出发都体现了对人身权的重视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都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ABCD解析:选C。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秦国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秦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故正确;商鞅变法规定从事商业及因为懒惰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体现了对人身权的漠视,故错误;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

6、商业的发展,故错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基础,商鞅变法为结束分裂,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真题练1(2019高考全国卷,T45)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

7、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第(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的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

8、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理出授予对象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国家的官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2(2015高考山东卷

9、)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先从在下者起”作答。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商鞅变法与社会阶级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

10、。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3(2014高考浙江卷自选模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

11、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商鞅是著名法家”分析;第二小问从对政治体制和国家统一的影响角度分析。(2)结合材料“其民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从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自选练

12、1(2019昆明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赵襄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3、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解析:(1)据材料“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可知,突破周朝亩制,扩大亩数;据材料“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可知,实行税制改革,奖励军功,扩大军功范围;据材料“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可知,强化君主权威,建立早期的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2)据材料“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可知,调动了农民与士兵的积极性,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据材料“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

14、的转变”可知,推动晋国向封建社会转型;据材料“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可知,推动军功爵制度的确立,为官僚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答案:(1)措施:扩大亩制;实行税制改革;奖励军功;强化君主权威,初创官僚体制。(2)意义: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制度在晋国的兴起;为后世军功爵制及官僚政治的形成奠基。2(2019南京调研)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

15、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和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

16、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解析:(1)第一小问陋俗,据材料一“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得出大家庭共居一室;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2)据材料二“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

17、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得出表现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是独立经济实体。(3)第一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封建化的过程。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

18、的经济实体。(3)积极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3(2019苏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从“

19、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1)据材料“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得出农战结合;据材料“商鞅带着实践法

20、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法治国。(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制辕田,开阡陌”得出废井田、开阡陌,据材料“发展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据材料“强化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等;第二小问实质,据材料“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封建化。(3)据材料中“制辕田,开阡陌”得出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据材料“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等等。答案:(1)特点:农战结合(耕战结合);以法治国(

21、实行法治)。(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移风易俗。实质:封建化。(3)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孙膑兵法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亦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当时出现这种思

22、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社会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2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解析:选A。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3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

23、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解析:选A。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是以保护封建土地制度来反对土地国有制的革命,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军功是发展经济和壮大军事实力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属于管理地方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4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24、解析:选C。商鞅所处的历史环境正值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黄宗羲生活的历史时期正值明末清初,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原因是工商业获得一定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5观察下图,从秦朝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方阵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秦国军人英勇作战,主要是为了()A结束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B赢得战争,避免被别国兼并C早日结束战争,赢得时代和平D赢取军功,获得爵位和田宅解析:选D。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对普通士兵来说,爵位和

25、田宅是最现实的东西,也是激励他们英勇作战的动力。6下表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的出身所做的调查时间总人数出身微贱的人所占比例春秋时期51613426%战国时期71339255%这说明()A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D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解析:选D。材料反映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出身微贱者所占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项正确。7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这说明当时秦国()A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B宗法制基

26、本遭到破坏C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D血缘亲疏观念淡薄解析:选D。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来鼓励秦人勇猛作战,商鞅变法后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都体现出当时秦国血缘亲疏观念淡薄,故D项正确。8中国当代作家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商鞅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相对宽松的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解析:选D。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的“什伍连坐”制突出对民众的控

27、制,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加强控制,倡导法家理论,故A、B、C三项均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齐桓公向管仲征询治理乡村的方法。管仲提出按土地肥瘠征收赋税,则百姓不会随意迁移;山泽依时令开放,则百姓不会随意侵用;土地均平,则百姓不会怨怼;不侵农时,则百姓富足;祭祀不夺牲畜,则牛羊增多。摘译自国语齐语材料二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征收房屋税,你看如何?”管仲回答说:“这等于叫人们拆毁房子。”“我要征收树木税呢?”管仲回答说:“这等于叫人们砍伐幼树。”“我要征收牲畜税呢?”管仲回答说:“这等于叫人们杀死幼畜。”桓公说:“那么,我依靠什么来管理

28、国家呢?”管仲回答说:“只有专营山海资源才是可行的。”摘译自管子海王(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春秋时期管仲的经济主张。(7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8分)解析:(1)从材料一“管仲提出按土地肥瘠征收赋税”可知,是按土地等级合理征收赋税;从材料一“山泽依时令开放”“不侵农时”可知,是及时制定、调整经济政策;从材料一“土地均平,则百姓不会怨怼;不侵农时,则百姓富足;祭祀不夺牲畜,则牛羊增多”和材料二中不主张征收房屋税、树木税、牲畜税,可知是保护民众经济利益;从材料二“管仲回答说:只有专营山海资源才是可行的”可知,是主张盐铁官营。(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

29、诸侯争霸的相关史实,以及管仲的改革主张,总结管仲改革的意义。答案:(1)主张:按土地等级合理征收赋税;及时制定、调整经济政策;保护民众经济利益;主张盐铁官营。(2)意义: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加速井田制瓦解进程或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农经济发展);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促成齐国国力增强,成为春秋首霸。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做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3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秩序建立的措施。(6分)(2)如何划分社会等级,往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明发展历程。试概括两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分别是什么。(6分)(3)对于创建公平公正社会,你从上述材料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解析:(1)梭伦改革,依据材料一

31、“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可知是废除债务奴隶制;依据材料一“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可知实行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是按军功授爵;依据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是平均赋税。(2)梭伦改革,依据“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可知按照财产划分等级;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是按照军功大小划分。(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措施可知创建公平公正社会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协调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等。答案:(1)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财产越多权

32、力越大。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平均赋税。(2)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划分等级。商鞅变法:按照军功大小划分。(3)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协调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要优化社会公平标准,促进社会进步。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毛泽东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维基百科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

33、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法、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6分)(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

34、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6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因此称“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2)依据材料二“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可以得出统一度量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后又统一了货币和文字,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3)依据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主张,因此商鞅属于法

35、家。商鞅的“重刑”思想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使百姓畏惧不敢犯法,另一方面单纯的威胁、恐吓也不是一种好方法。答案:(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奖励军功。(2)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3)法家。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绝不是一种好办法。12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

36、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6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6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

37、注意哪些问题? (3分)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可见,秦国商鞅变法侧重于制度建设。第二小问,由材料一“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可知是推行县制;由材料一“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改革户籍制度。除此之外,商鞅变法采用严刑峻法,如连坐法等。(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可见,作者评价的视角是人性发展视角。第二小问,由材料二“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可见,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价值观扭曲;由材料二“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可见,民众生活艰难。(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方面:制度建设。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制订秦律。(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价值观扭曲,民众生活艰难。(3)问题:坚持唯物史观,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