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 )1、专家或谓周代的“封建亲戚是对氏族血缘关系的利用改造”。这使得周代的封建制度下的诸侯国,与夏商时代的诸侯国有着不小的区别。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周代( )A结束了贵族政治时代 B以宗法制为基础封邦建国C形成了天下共主局面 D血缘是分封诸侯的唯一依据2“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原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少数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
2、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代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B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C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D“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3“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4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通判本身有行政工作;
3、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必须“以安静为事”,被视为“闲曹”。这一变化( )A说明明朝地方监察形同虚设 B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反映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5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郑国子产对晋人说,西周时期“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而“今大国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子产所说“今大国数圻”的原因可能是( )周天子的再次分封 大国对周边荒地的开拓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大国通过战争兼并土地A B C D6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
4、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抑商政策尚未成为共识C农业生产发展非常缓慢 D商业是富国强兵的基础7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赡。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A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B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8唐朝前期实行税盐制,官不采者,听民私采煮,官收其税。安史之乱后,开始推行榷盐制,先是实行民产、官收、
5、官运、官销的专营办法,后刘晏主持盐政改革,全面推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唐代盐制的变化( )A说明政府退出对商业的直接经营 B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C有效削弱了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A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 B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10同治年间,总理衙门官员志刚出使欧洲期间,有人问及“中国”一词的含义,他解释道:“国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矣。”
6、志刚此番.言论( )A维护了清朝国家主权 B表达了对欧洲列强的不满C旨在消除中西政治的差距 D体现了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护11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 B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C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D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12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
7、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 )A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C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3晚清时期我国兴起了一批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这些地方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这反映了(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步变化C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D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14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表中反映出的三类译书比例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晚清自救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C全盘西化的需要 D社会改造的需要151914年颁布的中
8、华民国矿业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凡是与中华民国有约定的外国人,可以和本国人民一起取得我国的矿业权,但要遵守本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外国人民在合股中所占股份,不得超过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五十。这一规定( )A 力图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 B迟滞了外资对华输出的步伐C旨在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 D极大激发了华侨的投资热情16读下表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表(单位:百分比)。这表明( ) A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B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C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17下面为1895年和1898年间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主要代
9、表刊物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年7342.9%笑林报大观报万国公报1898年473983%通俗报格致新报时务日报A 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 D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181959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提出了多快好省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由此可推知,这段讲话( )A 否定了“大跃进”开展的必要性 B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C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D试图纠正国家建设忽视规律的偏向19下表为某一时期在党的中央会议上陈云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
10、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据此可知。这一经济思想(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工商业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生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 B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具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20深圳特区建立时只有政策没有资金,有人提议向外商出租土地来换资金。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领导让人去翻马列经典,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只言片语。后来在列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后,就将土地批租给了外商。这主要表明( )A建立特区符合马列主义精神
11、 B特区成为了引进外资的窗口C特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D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21江平教授在罗马法基础中指出:罗马法是奴隶制国家时期的法律,但“在一个长达一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中,生成了商品生产社会第一个较完备的法律。显而易见,这样一个法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完全不相吻合。是一种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下列理由最合理的是( )A罗马法是平民与贵族激烈斗争的结果 B罗马社会农商并行发展的双重经济C罗马法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D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适用范围狭小22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加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国家签订洛美协定,消除以往双方的不平等色彩;1988
12、年欧共体与经互会相互承认并建立了正式关系;2003年77个非加太集团成员国与欧盟15国签订科托努协定取代洛美协定。这系列活动表明西欧( )A拉拢发展中国家以扩大影响 B在国际合作中彰显自主意识C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D放弃冷战思维维护世界和平23据下表,可知 (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成为第一个访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61年苏联授意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最终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1963年美苏建立领导人间的直接通讯联系及“热线”沟通机制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美苏签订限制战略武器的相关协定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家强烈反对 A冷战局面呈现不断
13、强化趋势 B外部力量影响着美苏冷战走向C两极下世界存在某种和平机制 D美苏双方始终加强相互对话241890年,美国俄亥俄州的联邦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了反托拉斯法,该法规定:托拉斯和任何组织限制贸易的行为皆为非法行为,并可处以5000美元的罚款及一年的监禁。根据该法,从1890-1901年共惩罚了18个托拉斯组织。上述历史事例说明( )A 垄断组织不符合社会经济潮流 B美国政府积极鼓励自由贸易C自由放任政策在美国的结束 D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5卡罗尔帕金在美国史中说“来自新世界的巨大财富流入价格开始上涨。太多的钱去追逐过少的产品。在公元1550至1600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价格都翻了一
14、倍,在接下来的50年里,通货膨胀一直很严重。”这一现現象导致了( )A西班牙的繁荣 B商业革命的出现 C欧洲经济的崩溃 D欧洲社会转型加速26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浪潮,贵金属短缺,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如图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变化图(见下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年份单位货币中含银量比例1541155050%1551156039%1561157011% 1571158017%1581159018%159116005%A欧洲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 B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C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贵重金属流向D早期殖民战争使流入欧洲的贵重金属数量下降27斯大林认为,
15、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28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
16、局 B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C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29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C苏俄的余粮收集制 D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301934年1月,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并下令停止美元在国内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的汇率一旦确定
17、,就不能随意变更。两次美元政策相同之处在于( )A 两者皆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 B两者皆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C两者本质上皆为金本位政策 D两者皆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311960年前后,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情况下,其他国家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来获得足够的美元;而美元的持续性流出,又势必削弱并危及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特里芬两难”实际上说明( )A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不能动摇 B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美国长期外贸逆差C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 D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实际32“特朗普现象”是围绕2016年美国大选候选人特朗普产生的一个热词。这位口无遮
18、拦、政策激进、毫无从政经验的房地产大亨,出人意料地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并不是来自硅谷和华尔街的精英阶层,而是生活在“铁锈地带”的美国中下阶层。当特朗普提出,要奉行“美国优先”战略,要把就业岗位从外国人手里抢回来之后,那些沉默的中下阶层,把自己的选票都投给了特朗普。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C美国社会普遍反对政治经济全球化 D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矛盾不断激化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计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5分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
19、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摘编自刘书增社
20、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
21、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13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 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 经济战: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的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
22、。 文化站: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 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 摘编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12分)(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论证
23、充分,表达清晰) 35题、36题、37题是选做题,三选其一,分值为15分。35、【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
24、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4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7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4分)3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防务问题进入美国决策者的视野。1954年3月,美国
25、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地区集团以向共产党国家施压,防止在越(南)法军士气崩溃,并强调这种地区集团的威慑性质以及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思想。日内瓦会议结束后,英国在东南亚条约组织问题上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1954年9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八个国家在马尼拉召开会议,签署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国参议院及对外关系委员会以141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了条约及其议定书。缔约各方对该组织的成立都表示满意,英国认为该组织可以保卫马来亚和香港,澳大利亚认为美国第一次承担了保卫“一般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和“一般意义上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义务。对于巴
26、基斯坦等亚洲成员国来说,虽然在政治方面面临诸多风险,但它们有望因此获得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但该组织在1960-1962年老挝危机中无所作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使得该组织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衰亡。摘编自刘雄老挝危机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衰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的影响。(6分)3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姚鼐,安徽桐城人。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在学术思想方面,姚鼐极为崇尚程、朱之学,可“正之”,但不能诋毁、讪笑,否
27、则便是“诋讪父、师”,要遭天谴。姚鼐虽加意维护程、朱,但较为通速,能兼容其它学说,甚至能吸纳汉学之长。他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又理”,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据”,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辞章”,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等。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槲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
28、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摘编自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论述(1)根据材料,概括姚鼐的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思想没有发展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6分)祁县中学2020高三十二月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薛永军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 )1专家或谓周代的“封建亲戚是对氏族血缘关系的利用改造”。这使得周代的封建制度下的诸侯国,与夏商时代的诸侯国有着不小的区别。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周代( )A结束了贵族政治时代 B以宗法制为基础封邦建国C形成了天下共主局面 D血缘是分封诸侯的
29、唯一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夏商时代的诸侯国是以氏族血缘关系为主,而周代的分封建制则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就是贵族时代,排除A;D项太绝对,排除D;C项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2“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原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少数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代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B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C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D“衣冠南渡”是刘知
30、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答案】C【解析】A项不选,题干中两个材料体现的都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发展;C项正确,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作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可以用来证实史书中“衣冠南渡”,故本题答案选C项;题干中材料主义记载的是中原少数民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没有提及家族发展的历史;“衣冠南渡”得到考古证实,说明不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故D项不选。3“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31、C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答案】C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A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4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通判本身有行政工作;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必须“以安静为事”,被视为“闲曹”。这一变化( )A说明明朝地方监察形同虚设 B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32、D反映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答案】B宋代公事须由知府和通判联署,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明代通判只是“知府辅佐官”,失去“联署”权,这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明代地方官员仍受到严密的监察管控,排除A;材料中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府,而明代知府事权有所加强,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排除D;材料与官员选任制度无关,排除C。5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郑国子产对晋人说,西周时期“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而“今大国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子产所说“今大国数圻”的原因可能是( )周天子的再次分封 大国对周边荒地的开拓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大国通过战
33、争兼并土地A B C D【答案】A【解析】【详解】“今大国数圻矣”是指分封建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诸侯国的势力在不断壮大,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国对周边荒地的开拓,故正确;根据“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可得出正确,故A正确;周天子无法再次分封,且再分封并不会扩大土地,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不会直接增加诸侯国的土地,错误;排除CBD。6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抑商政策尚未成为共识C农业生产发展非常缓慢 D商业是富国强
34、兵的基础【答案】B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士、农、工等并列,商业贸易也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商业和商人还没有受到抑制,故选B;“占据主导地位”无法体现,排除A;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是富国强兵的基础,排除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问题,排除C。7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瞻。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A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B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民营手
35、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答案】A【详解】结合材料“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可知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需求,故B项错误;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故CD项错误。8唐朝前期实行税盐制,官不采者,听民私采煮,官收其税。安史之乱后,开始推行榷盐制,先是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专营办法,后刘晏主持盐政改革,全面推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唐代盐制的变化( )A说明政府退出对商业的直接经营 B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C有效削弱了割据藩镇的物
36、质基础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答案】D【详解】唐朝盐制由税盐制民产官税,到榷盐制官运、官销,再到“就场专卖制” 商运、商销,加强了对盐业的控制,减少了政府的开支,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D项正确;唐代盐制改革不能说明政府退出了对“商业”的直接经营,A项错误;唐朝盐制改革,并不能有效削弱“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C项错误;唐代全面推行民产、官收政策,不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B项错误。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A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B 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37、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答案】B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从而使雇主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A;材料同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问题,D项排除。10同治年间,总理衙门官员志刚出使欧洲期间,有人问及“中国”一词的含义,他解释道:“国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
38、争此中矣。”志刚此番.言论( )A维护了清朝国家主权 B表达了对欧洲列强的不满C旨在消除中西政治的差距 D体现了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护【答案】D据材料可知,同治年间,清政府官员志刚在欧洲出使期间,有人问“中国”一词的含义,志刚回答“固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矣”,这说明志刚深受华夷观念的影响,极力维护天朝上国的政治地位,这反映出其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护,故选D项;志刚此举并未体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故排除A项;志刚此举是从维护天朝上国地位出发,无法体现其对欧洲列强的不满,故排除B项;志刚此举恰恰反映了中西之间的政治差距,故排除C项。11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
39、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B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C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D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答案】B根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要求,故B正确;1927年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后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A错误;1927年后中共
40、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D错误。12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 )A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C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答案】C根据题干信息“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
41、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1954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故C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共同纲领,排除B;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排除A;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13晚清时期我国兴起了一批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这些地方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这反映了(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步变化C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D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答案】B上海、
42、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多为通商口岸,这些城市是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城市在晚清时期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之下,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结构,而多种形态的经济结构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发展,B正确;A、C、D三项是这些城市中得以发展的部分原因,不能全面说明城市发展,排除。14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表中反映出的三类译书比例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晚清自救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C全盘西化的需要 D社会改造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晚清时期,翻译书籍从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变为了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结
43、合所学可知,1860-1899处于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技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由此可见,翻译书籍内容的变化适应了社会改造的需要,故选D;AB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B;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15191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矿业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凡是与中华民国有约定的外国人,可以和本国人民一起取得我国的矿业权,但要遵守本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外国人民在合股中所占股份,不得超过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五十。这一规定( )B 力图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 B迟滞了外资对华输出的步伐C旨在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 D极大激发了华侨的投资热情【答案】A根据“但要遵守本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
44、外国人民在合股中所占股份,不得超过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五十”可得出,中华民国矿业条例的有关规定是限制外国资本,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A项正确;中华民国矿业条例起不到迟滞的作用,排除B;C项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C;材料主旨不能起到激发热情的作用,排除D。16读下表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表(单位:百分比)。这表明( ) A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B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C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结合图表可知中国的轻工业品进口呈下降趋势,出口在上升,在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基础上,进口和出口都在增加,可知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
45、国列强,排除A项;一战后中国仍然是轻工业发展所占比重高于重工业,“协调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趋于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7下面为1895年和1898年间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主要代表刊物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年7342.9%笑林报大观报万国公报1898年473983%通俗报格致新报时务日报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D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答案】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和所占百分比都迅速上升,表明这一时期国
46、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故D正确;在材料中不能充分体现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排除AB;材料数据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排除C。181959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提出了多快好省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由此可推知,这段讲话( )A否定了“大跃进”开展的必要性 B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C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D试图纠正国家建设忽视规律的偏向【答案】D【解析】【详解】毛泽东认为经济发展过快是吹牛皮,说明他认识到经济建设发展过快的弊端,试图纠正国家建设忽视规律的偏向,故选D;中共八大在19
47、56年已经召开,“双百”方针在1956年已经提出,排除BC;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毛泽东否定“大跃进”开展的内容,排除A。19下表为某一时期在党的中央会议上陈云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据此可知。这一经济思想(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工商业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生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B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具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答案】C【解析】【详解】依
48、据“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经济思想具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排除A;题干涉及的政策方针是合理的,B错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错误,排除。20深圳特区建立时只有政策没有资金,有人提议向外商出租土地来换资金。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领导让人去翻马列经典,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只言片语。后来在列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后,就将土地批租给了外商。这主要表明( )A建立特区符合马列主义精神 B特区成为了引进外资的窗口C特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D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答案】D【解析】据材料“翻马列经典在列
49、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后,就将土地批租给了外商”并结合所学知识,这说明当时对外开放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束缚仍然较严重,需要引用马列经典才敢于实践,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特区成为了引进外资的窗口,故B项错误;引用马列经典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两个概念,故C项错误;建立特区与马列主义精神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21江平教授在罗马法基础中指出:罗马法是奴隶制国家时期的法律,但“在一个长达一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中,生成了商品生产社会第一个较完备的法律。显而易见,这样一个法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完全不相吻合。是一种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下列理由最合理的是( )A罗马法是平民
50、与贵族激烈斗争的结果 B罗马社会农商并行发展的双重经济C罗马法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D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适用范围狭小【答案】B根据“生成了商品生产社会第一个较完备的法律”“是一种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是罗马社会农商并行发展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社会制度),故B正确;A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与罗马产生“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没有因果关系,排除;罗马法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排除C。22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加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国家签订洛美协定,消除以往双方的不平等色彩;1988年
51、欧共体与经互会相互承认并建立了正式关系;2003年77个非加太集团成员国与欧盟15国签订科托努协定取代洛美协定。这系列活动表明西欧( )A拉拢发展中国家以扩大影响 B在国际合作中彰显自主意识C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D放弃冷战思维维护世界和平【答案】B材料反映了欧共体先后与非加太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经互会等组织签订经济协议、建立正式关系,由此可见,欧共体有意摆脱大国控制,在国际合作中彰显自主意识,故选B;拉拢发展中国家以扩大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西欧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故排除C;放弃冷战思维维护世界和平,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无法体现,故排除D。23据下表,可知 (
52、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成为第一个访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61年苏联授意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最终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1963年美苏建立领导人间的直接通讯联系及“热线”沟通机制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美苏签订限制战略武器的相关协定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家强烈反对 A冷战局面呈现不断强化趋势 B外部力量影响着美苏冷战走向C两极下世界存在某种和平机制 D美苏双方始终加强相互对话【答案】C材料呈现的史实中,美苏除了对抗也有对话,并且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等信息也说明双方在极力避免战争的爆发,说明两极下世界存在某种和平机制,故选C项;材料呈现的史实中,美
53、苏除了对抗也有对话,因此不能体现冷战局面的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美苏双方的交流和对抗,并未提及其他国家,无法体现外部力量影响着美苏冷战走向,排除B项;材料中1961年、1962年、1979年等的史实体现了美苏的对抗,并非始终加强相互对话,排除D项。241890年,美国俄亥俄州的联邦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了反托拉斯法,该法规定:托拉斯和任何组织限制贸易的行为皆为非法行为,并可处以5000美元的罚款及一年的监禁。根据该法,从1890-1901年共惩罚了18个托拉斯组织。上述历史事例说明( )B 垄断组织不符合社会经济潮流 B美国政府积极鼓励自由贸易C自由放任政策在美国的结束 D联邦政府加强
54、了对经济的干预【答案】D联邦政府颁布反托拉斯法,而且对于部分托拉斯组织实行了惩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拉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政府的行为是对市场活动的干预,说明当时美国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正确;垄断组织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符合当时经济发展潮流,排除A;罗斯福新政实施意味着自由放任政策的结束,排除C;B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25卡罗尔帕金在美国史中说“来自新世界的巨大财富流入价格开始上涨。太多的钱去追逐过少的产品。在公元1550至1600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价格都翻了一倍,在接下来的50年里,通货膨胀一直很严重。”这一现現象导致了( )A西班牙的繁荣 B商
55、业革命的出现 C欧洲经济的崩溃 D欧洲社会转型加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金银大量涌入欧洲,在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推动了社会转型,因此D正确,B排除;西班牙并未抓住此机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6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浪潮,贵金属短缺,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如图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变化图(见下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年份单位货币中含银量比例1541155050%1551156039%1561157011% 1571158017%1581159018%159116005% A欧洲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B欧洲海内
56、外市场不断扩大C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贵重金属流向D早期殖民战争使流入欧洲的贵重金属数量下降【答案】B由表格数据可知,以法国货币为代表的西欧各国货币含银的比例逐年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欧洲贵金属日益减少,这和16世纪的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经济需求日益活跃导致货币需求量膨胀有关,故B项正确;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与题意无关,故A错误;C项错在“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早期殖民战争加速了贵重金属流向欧洲,故D项错误。27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
57、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答案】A【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A项正确,D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一步,故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28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
58、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C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答案】B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体现出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加强国防力量,“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体现出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发展规律,故B正确;A不符合“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排除A;20世纪60年代,世界还是美苏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激烈,
59、C错误;D选项“彻底”表述不恰当,不符合材料,排除。29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C 苏俄的余粮收集制 D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传统小农即个体家庭在经济活动中有进取精神,能适度运用资源这一特点,A项正确;苏俄的余粮收集制,强制征集农民的剩
60、余粮食,不能调动小农生产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C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用行政手段将小农组织起来,没有调动个体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的进取精神,B项错误;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个体小农组织起来,实行集体劳动,D项错误。301934年1月,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并下令停止美元在国内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的汇率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变更。两次美元政策相同之处在于( )B 两者皆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B两者皆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C两者本质上皆为金本位政策D两者皆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答案】B【解析】结
61、合所学可知,1934年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元政策和布雷顿森林协定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B正确;1945年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时美国没有经济危机,A错误;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汇率固定,消除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材料“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说明1934年美元政策不是金本位政策,C错误;布雷顿森林协定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符合1934年美元政策,排除D。311960年前后,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情况下,其他国家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来获得足够的美元;而美元的持续性流出,又势必削弱并危及
62、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特里芬两难”实际上说明( )A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不能动摇B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美国长期外贸逆差C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D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实际【答案】C“特里芬两难”说明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在矛盾,仅以单一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难以维持,实际上说明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故答案为C项。“特里芬两难”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难以维持,排除A项;B项只是现象,不是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排除;材料中的观点只是想说明单一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排除D项。32“特朗普现象”是围绕2016年美国大选候选人特朗普产生的
63、一个热词。这位口无遮拦、政策激进、毫无从政经验的房地产大亨,出人意料地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并不是来自硅谷和华尔街的精英阶层,而是生活在“铁锈地带”的美国中下阶层。当特朗普提出,要奉行“美国优先”战略,要把就业岗位从外国人手里抢回来之后,那些沉默的中下阶层,把自己的选票都投给了特朗普。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C美国社会普遍反对政治经济全球化 D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矛盾不断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支持特朗普的抵制全球化,而更多的精英人物支持全球化,反映了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B项正确;材
64、料不是强调精英主义阻碍民主政治发展,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普遍性反对全球化,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矛盾不断激化,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计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5分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
65、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
66、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13分)【答案】(1)变化:从以惩罚为
67、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3分)积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9分)(2)不同之处:英国主要流人城市和工业,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4分)原因: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9分)【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对
68、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可知,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可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69、(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根据材料“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与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
70、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 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 经济战: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的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 文化站: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 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
71、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 摘编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12分)(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观点:孟宪生认为,“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地位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2分) 论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华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基本外交方针,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避免了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的地
72、位。同时中国也积极争取同周边独立国家的和平外交关系,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国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的会议走向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积极推动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分) 结论:外交战略在国际斗争中至关重要,对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为和平的世界格局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35题、
73、36题、37题是选做题,三选其一,分值为15分。35、【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
74、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4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7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4分)【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4分)(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
75、的反抗斗争。(7分),(每点2分、3点7分)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4分)【解析】【详解】(1)功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可归纳出控制人民;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归纳出征收赋税;根据材料“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
76、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归纳出征发民力和统计人丁。(2)原因:可从政治、经济、统治者改革、农民反抗及增加税收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限制人口流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防务问题进入美国决策者的视野。1954年3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地区集团以向共产党国家施压,防止在越(南)法军士气崩溃,并强调这种地区集团的威慑性质以及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思想。日内瓦会议结束后,英国在东南亚条约组织问题上的态
77、度变得积极起来。1954年9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八个国家在马尼拉召开会议,签署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国参议院及对外关系委员会以141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了条约及其议定书。缔约各方对该组织的成立都表示满意,英国认为该组织可以保卫马来亚和香港,澳大利亚认为美国第一次承担了保卫“一般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和“一般意义上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义务。对于巴基斯坦等亚洲成员国来说,虽然在政治方面面临诸多风险,但它们有望因此获得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但该组织在1960-1962年老挝危机中无所作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使得该组织从此一蹶不
78、振,直至衰亡。摘编自刘雄老挝危机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衰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杜勒斯的积极策划;美国国内的支持;英国态度的转变;日内瓦会议讨论和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 问题;法国在对越南的战争中受挫;澳大利亚谋求地区安全;巴基斯坦等亚洲成员国渴望获得英国的经济援助;共产主义在东南亚地区影响扩大。(每点2分,4点9分)(2)影响: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和遏制;有利于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维护了英国在东南亚的既得利益;对于解决东南亚地区问题未产生实质性作用,随着成员
79、国矛盾的激化走向瓦解。(6分)【解析】【分析】【详解】(1)关于“原因”,根据材料“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美国参议院及对外关系委员会以141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了条约及其议定书”“英国在东南亚条约组织问题上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日内瓦会议结束后”“防止在越(南)法军士气崩溃”“保卫一般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和一般意义上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义务” “获得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日内瓦会议、 共产主义等方面指出。(2)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以向共产党国家施压”“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思想”“在19601962年老挝危机中无所作为”“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并
80、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遏制中国、美国霸权主义、维护英国利益、解决地区问题的实际效果、矛盾激化等方面说明。3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姚鼐,安徽桐城人。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在学术思想方面,姚鼐极为崇尚程、朱之学,可“正之”,但不能诋毁、讪笑,否则便是“诋讪父、师”,要遭天谴。姚鼐虽加意维护程、朱,但较为通速,能兼容其它学说,甚至能吸纳汉学之长。他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又理”,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据”,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辞章”,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
81、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等。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槲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摘编自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论述(1)根据材料,概括姚鼐的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思想没有发展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6分) 【答案】(1)成就及评价: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学术思想,有助于全面继承传
82、统文化,推动文学事业发展;注重考据,有利于弥补理学的空谈,但也助长了脱离实际为考据而考据的社会风气;尊崇理学,束缚了思想且从汉学中找实据具有保守性;通过书院讲学,培养了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著书立说,使中国古文达到顶峰。(9分)(每点3分,总分9分)(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理学占统治地位,早期启蒙思想影响不大;西学东渐影响有限;姚鼐自身尊崇理学思想。(6分)(每点2分,总分6分)【解析】(1)成就及评价:根据“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避免空泛”“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分析
83、归纳。(2)可根据姚鼐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姚鼐自身尊崇理学等方面分析。 祁县中学2020高三十二月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薛永军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 )1专家或谓周代的“封建亲戚是对氏族血缘关系的利用改造”。这使得周代的封建制度下的诸侯国,与夏商时代的诸侯国有着不小的区别。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周代( )A结束了贵族政治时代 B以宗法制为基础封邦建国C形成了天下共主局面 D血缘是分封诸侯的唯一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夏商时代的诸侯国是以氏族血缘关系为主,而周代的分封建制则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故B
84、项符合题意;周代就是贵族时代,排除A;D项太绝对,排除D;C项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2“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原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少数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代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B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C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D“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答案】C【解析】A项不选,题干中两个材料体现的都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发展;C项正确,南京
85、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作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可以用来证实史书中“衣冠南渡”,故本题答案选C项;题干中材料主义记载的是中原少数民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没有提及家族发展的历史;“衣冠南渡”得到考古证实,说明不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故D项不选。3“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答案】C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
86、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A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4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通判本身有行政工作;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必须“以安静为事”,被视为“闲曹”。这一变化( )A说明明朝地方监察形同虚设 B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反映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答案】B宋代公事须由知府和通判联署,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明代通判只是“知府
87、辅佐官”,失去“联署”权,这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明代地方官员仍受到严密的监察管控,排除A;材料中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府,而明代知府事权有所加强,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排除D;材料与官员选任制度无关,排除C。5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郑国子产对晋人说,西周时期“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而“今大国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子产所说“今大国数圻”的原因可能是( )周天子的再次分封 大国对周边荒地的开拓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大国通过战争兼并土地A B C D【答案】A【解析】【详解】“今大国数圻矣”是指分封建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诸侯国的势力在
88、不断壮大,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国对周边荒地的开拓,故正确;根据“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可得出正确,故A正确;周天子无法再次分封,且再分封并不会扩大土地,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不会直接增加诸侯国的土地,错误;排除CBD。6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抑商政策尚未成为共识C农业生产发展非常缓慢 D商业是富国强兵的基础【答案】B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士、农、工等并列,商业贸易也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89、。这说明商业和商人还没有受到抑制,故选B;“占据主导地位”无法体现,排除A;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是富国强兵的基础,排除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问题,排除C。7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瞻。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A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B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答案】A【详解】结合材料“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可知
90、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需求,故B项错误;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故CD项错误。8唐朝前期实行税盐制,官不采者,听民私采煮,官收其税。安史之乱后,开始推行榷盐制,先是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专营办法,后刘晏主持盐政改革,全面推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唐代盐制的变化( )A说明政府退出对商业的直接经营 B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C有效削弱了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答案】D【详解】唐朝盐制由税盐制民产官税,到榷盐制官运、官销,再到“就场
91、专卖制” 商运、商销,加强了对盐业的控制,减少了政府的开支,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D项正确;唐代盐制改革不能说明政府退出了对“商业”的直接经营,A项错误;唐朝盐制改革,并不能有效削弱“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C项错误;唐代全面推行民产、官收政策,不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B项错误。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A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 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答案】B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相关知
92、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从而使雇主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A;材料同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问题,D项排除。10同治年间,总理衙门官员志刚出使欧洲期间,有人问及“中国”一词的含义,他解释道:“国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矣。”志刚此番.言论( )A维护了清朝国家主权 B表达了对欧洲列强的不满C旨在消除中西政治的差距 D体现了对
93、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护【答案】D据材料可知,同治年间,清政府官员志刚在欧洲出使期间,有人问“中国”一词的含义,志刚回答“固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矣”,这说明志刚深受华夷观念的影响,极力维护天朝上国的政治地位,这反映出其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护,故选D项;志刚此举并未体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故排除A项;志刚此举是从维护天朝上国地位出发,无法体现其对欧洲列强的不满,故排除B项;志刚此举恰恰反映了中西之间的政治差距,故排除C项。11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
94、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B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C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D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答案】B根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要求,故B正确;1927年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后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A错误;1927年后中共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打倒列强、
95、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D错误。12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 )A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C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答案】C根据题干信息“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1954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
96、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故C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共同纲领,排除B;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排除A;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13晚清时期我国兴起了一批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这些地方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这反映了(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步变化C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D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答案】B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多为通商口岸,这些城市是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城
97、市在晚清时期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之下,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结构,而多种形态的经济结构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发展,B正确;A、C、D三项是这些城市中得以发展的部分原因,不能全面说明城市发展,排除。14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表中反映出的三类译书比例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晚清自救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C全盘西化的需要 D社会改造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晚清时期,翻译书籍从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变为了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结合所学可知,1860-1899处于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技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98、翻译书籍内容的变化适应了社会改造的需要,故选D;AB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B;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15191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矿业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凡是与中华民国有约定的外国人,可以和本国人民一起取得我国的矿业权,但要遵守本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外国人民在合股中所占股份,不得超过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五十。这一规定( )C 力图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 B迟滞了外资对华输出的步伐C旨在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 D极大激发了华侨的投资热情【答案】A根据“但要遵守本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外国人民在合股中所占股份,不得超过全部股份的百分之五十”可得出,中华民国矿业条例的有关规定是限制外国资本,维护国家
99、的经济主权,A项正确;中华民国矿业条例起不到迟滞的作用,排除B;C项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C;材料主旨不能起到激发热情的作用,排除D。16读下表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表(单位:百分比)。这表明( ) A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B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C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结合图表可知中国的轻工业品进口呈下降趋势,出口在上升,在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基础上,进口和出口都在增加,可知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列强,排除A项;一战后中国仍然是轻工业发展所占比重高于重工业,“协调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趋于平衡”不符
100、合史实,排除D项。17下面为1895年和1898年间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主要代表刊物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年7342.9%笑林报大观报万国公报1898年473983%通俗报格致新报时务日报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D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答案】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和所占百分比都迅速上升,表明这一时期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故D正确;在材料中不能充分体现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排
101、除AB;材料数据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排除C。181959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提出了多快好省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由此可推知,这段讲话( )A否定了“大跃进”开展的必要性 B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C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D试图纠正国家建设忽视规律的偏向【答案】D【解析】【详解】毛泽东认为经济发展过快是吹牛皮,说明他认识到经济建设发展过快的弊端,试图纠正国家建设忽视规律的偏向,故选D;中共八大在1956年已经召开,“双百”方针在1956年已经提出,排除BC;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毛泽东否定“大跃进”开展的内容,排除
102、A。19下表为某一时期在党的中央会议上陈云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据此可知。这一经济思想(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工商业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生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B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具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经济思想具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
10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排除A;题干涉及的政策方针是合理的,B错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错误,排除。20深圳特区建立时只有政策没有资金,有人提议向外商出租土地来换资金。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领导让人去翻马列经典,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只言片语。后来在列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后,就将土地批租给了外商。这主要表明( )A建立特区符合马列主义精神 B特区成为了引进外资的窗口C特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D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答案】D【解析】据材料“翻马列经典在列宁全集中查到相关的论述后,就将土地批租给了外商”并结合所学知识,这说明当时对外开放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束缚仍然较严重
104、,需要引用马列经典才敢于实践,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特区成为了引进外资的窗口,故B项错误;引用马列经典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两个概念,故C项错误;建立特区与马列主义精神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21江平教授在罗马法基础中指出:罗马法是奴隶制国家时期的法律,但“在一个长达一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中,生成了商品生产社会第一个较完备的法律。显而易见,这样一个法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完全不相吻合。是一种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下列理由最合理的是( )A罗马法是平民与贵族激烈斗争的结果 B罗马社会农商并行发展的双重经济C罗马法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D仅适用于罗马公民,
105、适用范围狭小【答案】B根据“生成了商品生产社会第一个较完备的法律”“是一种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是罗马社会农商并行发展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社会制度),故B正确;A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与罗马产生“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没有因果关系,排除;罗马法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排除C。22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加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国家签订洛美协定,消除以往双方的不平等色彩;1988年欧共体与经互会相互承认并建立了正式关系;2003年77个非加太集团成员国与欧盟15国签订科托努协定取代洛美协定。这
106、系列活动表明西欧( )A拉拢发展中国家以扩大影响 B在国际合作中彰显自主意识C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D放弃冷战思维维护世界和平【答案】B材料反映了欧共体先后与非加太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经互会等组织签订经济协议、建立正式关系,由此可见,欧共体有意摆脱大国控制,在国际合作中彰显自主意识,故选B;拉拢发展中国家以扩大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西欧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故排除C;放弃冷战思维维护世界和平,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无法体现,故排除D。23据下表,可知 (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成为第一个访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61年苏联授意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1962年古巴
107、导弹危机爆发,苏联最终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1963年美苏建立领导人间的直接通讯联系及“热线”沟通机制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美苏签订限制战略武器的相关协定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家强烈反对 A冷战局面呈现不断强化趋势 B外部力量影响着美苏冷战走向C两极下世界存在某种和平机制 D美苏双方始终加强相互对话【答案】C材料呈现的史实中,美苏除了对抗也有对话,并且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等信息也说明双方在极力避免战争的爆发,说明两极下世界存在某种和平机制,故选C项;材料呈现的史实中,美苏除了对抗也有对话,因此不能体现冷战局面的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美苏双方的交流和对抗,并未提及其他国家,
108、无法体现外部力量影响着美苏冷战走向,排除B项;材料中1961年、1962年、1979年等的史实体现了美苏的对抗,并非始终加强相互对话,排除D项。241890年,美国俄亥俄州的联邦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了反托拉斯法,该法规定:托拉斯和任何组织限制贸易的行为皆为非法行为,并可处以5000美元的罚款及一年的监禁。根据该法,从1890-1901年共惩罚了18个托拉斯组织。上述历史事例说明( )C 垄断组织不符合社会经济潮流 B美国政府积极鼓励自由贸易C自由放任政策在美国的结束 D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答案】D联邦政府颁布反托拉斯法,而且对于部分托拉斯组织实行了惩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拉斯是第二次
109、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政府的行为是对市场活动的干预,说明当时美国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正确;垄断组织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符合当时经济发展潮流,排除A;罗斯福新政实施意味着自由放任政策的结束,排除C;B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25卡罗尔帕金在美国史中说“来自新世界的巨大财富流入价格开始上涨。太多的钱去追逐过少的产品。在公元1550至1600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价格都翻了一倍,在接下来的50年里,通货膨胀一直很严重。”这一现現象导致了( )A西班牙的繁荣 B商业革命的出现 C欧洲经济的崩溃 D欧洲社会转型加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金银大量
110、涌入欧洲,在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推动了社会转型,因此D正确,B排除;西班牙并未抓住此机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6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浪潮,贵金属短缺,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如图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变化图(见下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年份单位货币中含银量比例1541155050%1551156039%1561157011% 1571158017%1581159018%159116005% A欧洲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B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C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贵重金属流向D早期殖民战争使流入欧洲的贵重金属数量下降【答案】B由表格
111、数据可知,以法国货币为代表的西欧各国货币含银的比例逐年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欧洲贵金属日益减少,这和16世纪的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经济需求日益活跃导致货币需求量膨胀有关,故B项正确;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与题意无关,故A错误;C项错在“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早期殖民战争加速了贵重金属流向欧洲,故D项错误。27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
112、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答案】A【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A项正确,D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一步,故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28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
113、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C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答案】B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体现出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加强国防力量,“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体现出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发展规律,故B正确;A不符合“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排除A;20世纪60年代,世界还是美苏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激烈,C错误;D选项“彻底”表述不恰当,不符合材料,排除。29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
114、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C 苏俄的余粮收集制 D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传统小农即个体家庭在经济活动中有进取精神,能适度运用资源这一特点,A项正确;苏俄的余粮收集制,强制征集农民的剩余粮食,不能调动小农生产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C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用行政手段将小农组织起来,没有调动个体农
115、民在经济活动中的进取精神,B项错误;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个体小农组织起来,实行集体劳动,D项错误。301934年1月,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并下令停止美元在国内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的汇率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变更。两次美元政策相同之处在于( )C 两者皆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B两者皆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C两者本质上皆为金本位政策D两者皆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4年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元政策和布雷顿森林协定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B正确;1945年通过布雷顿森
116、林协定,此时美国没有经济危机,A错误;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汇率固定,消除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材料“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说明1934年美元政策不是金本位政策,C错误;布雷顿森林协定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符合1934年美元政策,排除D。311960年前后,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情况下,其他国家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来获得足够的美元;而美元的持续性流出,又势必削弱并危及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特里芬两难”实际上说明( )A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不能动摇B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美国长期外贸逆差
117、C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D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实际【答案】C“特里芬两难”说明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在矛盾,仅以单一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难以维持,实际上说明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故答案为C项。“特里芬两难”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难以维持,排除A项;B项只是现象,不是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排除;材料中的观点只是想说明单一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排除D项。32“特朗普现象”是围绕2016年美国大选候选人特朗普产生的一个热词。这位口无遮拦、政策激进、毫无从政经验的房地产大亨,出人意料地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并不是来
118、自硅谷和华尔街的精英阶层,而是生活在“铁锈地带”的美国中下阶层。当特朗普提出,要奉行“美国优先”战略,要把就业岗位从外国人手里抢回来之后,那些沉默的中下阶层,把自己的选票都投给了特朗普。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C美国社会普遍反对政治经济全球化 D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矛盾不断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支持特朗普的抵制全球化,而更多的精英人物支持全球化,反映了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精英主义阻碍民主政治发展,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普遍性反对全球化,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矛
119、盾不断激化,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计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5分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
120、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
121、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13分)【答案】(1)变化: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3分)积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122、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9分)(2)不同之处:英国主要流人城市和工业,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4分)原因: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9分)【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
123、材料,安排他们就业”可知,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可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根据材料“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
124、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与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 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
125、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 经济战: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的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 文化站: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 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
126、的国家利益。 - 摘编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12分)(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观点:孟宪生认为,“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地位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2分) 论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华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基本外交方针,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避免了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的地位。同时中国也积极争取同周边独立国家的和平外交关系,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
127、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国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的会议走向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积极推动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分) 结论:外交战略在国际斗争中至关重要,对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为和平的世界格局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35题、36题、37题是选做题,三选其一,分值为15分。35、【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户籍制
128、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129、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4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7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4分)【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4分)(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7分),(每点2分、3点7分)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
130、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4分)【解析】【详解】(1)功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可归纳出控制人民;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归纳出征收赋税;根据材料“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归纳出征发民力和统计人丁。(2)原因:可从政治、经济、统治者改革
131、、农民反抗及增加税收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限制人口流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防务问题进入美国决策者的视野。1954年3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地区集团以向共产党国家施压,防止在越(南)法军士气崩溃,并强调这种地区集团的威慑性质以及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思想。日内瓦会议结束后,英国在东南亚条约组织问题上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1954年9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八个国家在马尼拉召开
132、会议,签署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国参议院及对外关系委员会以141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了条约及其议定书。缔约各方对该组织的成立都表示满意,英国认为该组织可以保卫马来亚和香港,澳大利亚认为美国第一次承担了保卫“一般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和“一般意义上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义务。对于巴基斯坦等亚洲成员国来说,虽然在政治方面面临诸多风险,但它们有望因此获得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但该组织在1960-1962年老挝危机中无所作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使得该组织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衰亡。摘编自刘雄老挝危机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衰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的原因。
133、(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杜勒斯的积极策划;美国国内的支持;英国态度的转变;日内瓦会议讨论和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 问题;法国在对越南的战争中受挫;澳大利亚谋求地区安全;巴基斯坦等亚洲成员国渴望获得英国的经济援助;共产主义在东南亚地区影响扩大。(每点2分,4点9分)(2)影响: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和遏制;有利于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维护了英国在东南亚的既得利益;对于解决东南亚地区问题未产生实质性作用,随着成员国矛盾的激化走向瓦解。(6分)【解析】【分析】【详解】(1)关于“原因”,根据材料“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美国参
134、议院及对外关系委员会以141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了条约及其议定书”“英国在东南亚条约组织问题上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日内瓦会议结束后”“防止在越(南)法军士气崩溃”“保卫一般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和一般意义上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义务” “获得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日内瓦会议、 共产主义等方面指出。(2)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以向共产党国家施压”“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思想”“在19601962年老挝危机中无所作为”“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遏制中国、美国霸权主义、维护英国利益、解决地区问题的实际效果、矛盾激化等方面说明。37、【历史-
135、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姚鼐,安徽桐城人。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在学术思想方面,姚鼐极为崇尚程、朱之学,可“正之”,但不能诋毁、讪笑,否则便是“诋讪父、师”,要遭天谴。姚鼐虽加意维护程、朱,但较为通速,能兼容其它学说,甚至能吸纳汉学之长。他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又理”,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据”,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辞章”,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书院主讲
136、,精心培养了梅曾亮、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等。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槲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摘编自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论述(1)根据材料,概括姚鼐的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思想没有发展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6分)【答案】(1)成就及评价: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学术思想,有助于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学事业发展;注重考据,有利于弥补理学的空谈,但也助长了脱离实际为考据而考据的社会风气;尊崇理学,束缚了思想且从汉学中找实据具有保守性;通过书院讲学,培养了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著书立说,使中国古文达到顶峰。(9分)(每点3分,总分9分)(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理学占统治地位,早期启蒙思想影响不大;西学东渐影响有限;姚鼐自身尊崇理学思想。(6分)(每点2分,总分6分)【解析】(1)成就及评价:根据“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避免空泛”“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分析归纳。(2)可根据姚鼐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姚鼐自身尊崇理学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