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6荷塘月色 问题导学1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作用?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3作者为什么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引用采莲赋西洲曲在文中有何作用?自主探究对于朱自清先生浸透文中的淡淡哀愁,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也有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文法导析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荷塘月色中无论是“月下荷塘”,还是“塘上月色”,都能让我们真切自然地感受到作者彼时彼境淡淡的情怀淡淡的忧,淡淡的喜。在荷塘上
2、,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叶子、花的总体特点都是朦胧的,这正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哀伤的心情。2多角度、多方面描写景物,增强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文章第四、五、六段都围绕荷塘月色来写,但各有不同的角度: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是月色下荷塘的四周。丰富而细致的刻画使景物立体而生动形象,带给读者无限的美感享受。文章写景还注意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是正面描写;“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通过月色下的“青雾”“叶子和花”来从侧面写月光
3、。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你以某种景或物为对象,运用多种手法描绘景物的特征,力求写出其精神风貌,300字左右。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病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
4、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等话题中。(2)朱自清治学上认真严肃,从不滥竽充数。1934年应郑振铎邀请,一个晚上赶写了一篇论逼真与如画,其材料依据佩文韵府,因来不及检查原书,就在文章后面写明是“抄佩文韵府”。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提及蝉,有人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他请教昆虫学家后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推论,例如有些蝉子夜晚不叫,推论到所有的蝉夜晚不叫。”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等话题中。佳作片段尊严是做人的高贵,尊严是生命的价值!那不是出使楚国的晏子吗?他以睿智与果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那不是冰天雪地里北海牧羊的苏武吗?他含辛茹苦19年,用生命守住大汉的尊严。那不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
5、彭泽县令吗?他归隐田园,躬耕垄亩,守住他做人的尊严。谁能忘记,千古传颂的包拯,为维护法律的尊严而大义灭亲?从不食嗟来之食者身上,我们曾仰慕“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我们赞颂过“威武不能屈”的亮节;从伟大的人民总理身上,我们景仰着“富贵不能淫”的节操。这一切古人一直称道的“礼、义、廉、耻”,有人把它说成是“骨气”,这“骨气”中无不闪耀着尊严的光辉!文本图解荷塘月色素淡朦胧答案: 问题导学1提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
6、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自然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2提示:“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
7、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3提示: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4提示:作者漫步荷塘,触景生情,联想到采莲,又由采莲联想到江南旧俗,想到古代采莲那种自由而热闹的盛况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都是赞美爱情、
8、歌颂青春。作者面对的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所以他就在他精神的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只是暂时的。所以采莲赋和西洲曲反映了作者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自主探究提示:解读一:这浸透文中的“哀愁”,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中的时候,一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忧心忡忡中是一种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的流露。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的体现,他们即便身处陋室,穷愁潦倒,也不忘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解读二:这里可以窥见中国知识分子既充满忧患意识,又有其“软
9、弱性”,只知抒发心中伤感惆怅,而缺乏壮士情怀,更缺乏大丈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挺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行。技法导练创意激活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2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3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4刻画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景物的形状因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5虚实结合,扩大想象空间。写景应形象逼真,如若亲见,而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要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加工创造出情景交融、引人联想的深远境界。6运用比喻、对照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写景状物,要从客观事
10、物的整体出发,不拘一格地从多方面加以描绘。范例展示在中国的北方,有一片苍凉的黄土高原,在冬雪中熟睡着。当一股孕育着希望的春风,从东南方一遍遍地抚摸着这片广袤的土地时,太阳的双眼也渐渐地开始注视着这片厚土。这时,在屋顶上,层层的白雪缓缓地流下温暖的泪水。这泪水顺着屋檐,扶着冰凌柱,把希望滴向了大地。远处雪白的大地,也逐渐褪去了厚厚的冬装,开始孕育着新的希望。看!那一株翠绿的小草,从黑暗中奋力挣扎着,终于看到了这大得难以形容的、刺眼的蓝色天空。它身上感受着阳光的温度,它从泥土中呼吸着饱含着力量的空气。渐渐地,冷色调的大地被一株株草、一粒粒芽和一抹抹绿,点缀上了绿色的希望和红色的温度。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骨气”“尊严”“气节”“爱国”“人格与国格”(2)“严谨”“认真”“态度决定成败”“细节与成功”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