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761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模块素养评价 B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模块素养评价B (专题一至九)(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20盐城高一检测)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西周新封的封国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这反映出分封制()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B.隐含了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强化了周天子的大宗地位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解析】选B。“另一方面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表明分封的诸侯国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选B;君

2、主专制的强化是在秦朝建立后的封建社会,排除A;“另一方面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容易弱化周天子的大宗地位,排除C;分封制无法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D。【补偿训练】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A.分封制的废除B.宗法制的消亡C.刺史制的建立D.内阁制的形成【解析】选A。依据所学,“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的是分封制;“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的是郡县制的实行,故题干材料揭示的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A正确。B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C是西汉时期实行的监察制度;D是明朝实行的政治制度。2.据西周大盂鼎铭

3、文记载,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其他在封鲁、封卫、封唐时,也同时赐有“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这一做法()A.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趋势B.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C.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解析】选C。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在分封诸侯时,把“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封给贵族盂管理,把“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分别封赐给鲁、卫、唐管理,这促使中原各部族与周边部族杂居,共同生活,有利于华夏族的融合, C正确。3.(2020海门高一检测)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

4、持下去”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宗法制【解析】选D。宗法制是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4.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解析】选C。“要在中央”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和设置丞相主持国政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内部的权力分配,厉行文化专制政策属于文化方面,故A、B、D都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

5、方政权的有效控制,C正确。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选C。隋唐时期主要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各有分工,相互牵制,分别对皇帝负责,C正确。三省长官职责分明,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由此可知A错误,排除;B不属于“突破性进展”,排除;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D错误,排除。6.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

6、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阻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行省制,能够“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即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正确。7.(2020德阳高一检测)下表为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 时期职位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

7、顾问 表中的史实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官僚机构的膨胀C.中央集权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选A。由表中信息可知,明朝内阁首辅拥有票拟等一些权力,且职权范围并不明朗,所以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但清朝军机大臣职权明确,是皇帝的顾问,负责上传下达,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A;表中对比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并未提及其他官府部门的情况,故无法看出官僚机构是否膨胀,排除B;表中呈现的是中枢机构的对比,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表中对比的是中枢权力机构,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8.有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下

8、列说法可以为之论证的是()A.俄国妄图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取更多利益B.英国通过“修约”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C.清政府没有严格遵守南京条约的若干规定D.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激怒了洋人【解析】选B。俄国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参与国,A错误;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意图打开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符合材料中的“延续”之意,B正确;C、D不能体现。9.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解析】选D。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说明“

9、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A错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只能说明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B错误;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错误;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D正确。10.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条件,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D.中国民族危机趋于缓和【解析】选A。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阴谋,

10、 A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错误;据材料“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可知,列强在华利益并没有实现最大化,C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D错误。1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解析】选C。“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材料中未体现,A错误;“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是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意义,材料中未体现, B错误;题干信息体现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方

11、面产生的影响,即民主、平等、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C正确;“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是辛亥革命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深刻影响,D错误。12.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是()A.南京大屠杀B.张自忠将军牺牲C.百团大战战况D.武汉会战战况【解析】选A。据材料“1938年1月11日”“武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故A符合题意;B是1940年5月,排除;C是1940年下半年,排除;武汉会战从1938年6月至10月,故

12、D排除。【补偿训练】下图反映了中国军队在上海闸北英勇抗击日军的场景。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以三万之师敌日军十万之众,苦战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这支中国军队是()A.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 B.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C.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D.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解析】选B。抗日战争时期,二十九军在北方而不是上海,故A错误;据材料“上海闸北”和“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结合所学可知是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的一二八事变,故B正确;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主要在北方抗日而不是上海,故C错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军长是叶挺而不是“蔡廷锴”,故D错误。13.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

13、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的实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A.正面战场牵制日军全部侵华力量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解析】选C。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从题中数据看出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付出重大的牺牲,C正确。14.1948年10

14、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B正确。15.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

15、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本质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解析】选B。结合题意可知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可以使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本质, B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A、C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权组织原则问题,D错误。16.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

16、度方面来说, 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C.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解析】选D。邓小平列举了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制度存在的弊端, 实际上奠定了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的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7.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化反映出()A.对

17、“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B.“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C.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D.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解析】选B。红色中国改为中共政权,说明台湾当局认为两岸政权同属一个中国,这实际上体现了其“一个中国”的理念,B正确;“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排除A;1959年,台湾当局与大陆关系紧张,其没有放弃敌视大陆的立场,也没有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C、D错误。18.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中印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时间在印度“印中人民是兄弟”和“五项原则万岁”的呼声高涨,中印友好掀起热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B.

18、成为中印两国人民永久友好的保证C.得到了中印两国人民的高度认可D.是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指导原则【解析】选C。根据材料“在印度印中人民是兄弟和五项原则万岁的呼声高涨”,可知印度人民高度评价该原则,这一原则是中国为改善与邻国关系主动提出的,受到中印两国的高度认可,C正确。19.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开辟人文合作新渠道, 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弘扬上海合作组织主旋律,向世界讲述更多“上合故事”,发出更多“上合声音”。这表明中国()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

19、动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解析】选B。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它不是联合国机构,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组织,其合作领域包括安全、经济贸易、文化、军事、司法等,A、C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B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中俄罗斯不是发展中国家, D错误。20.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解析】选B。“必须能言善辩”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B与材料“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0、”的信息相符,B正确;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逐步进入“黄金时代”,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公民表达不同的观点,不是思想纷争,D错误。21.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 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A.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C.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早期,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小威廉皮特的举措使内阁的权力得以提升,促进了内阁

21、制的发展, C正确。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A错误;内阁由议会产生,且对议会负责,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D。22.历史漫画以诙谐幽默的手法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如图漫画反映的主旨是()A.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三权分立体制B.三权分立体制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C.君主立宪制不利于政府的决策D.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解析】选B。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决策”受到了“三权分立”的牵制和制约,因此其主旨是三权分立体制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其他选项均与漫画含义不符。23.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关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关注欧洲之外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问题。由此可以判断共

22、产党宣言()A.可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B.以关注全人类为己任C.诞生于对全世界的考察D.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发展【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看出,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关注欧洲外,还关注另外的地区和国家,涉及面十分广泛,可知其是以关注全人类为己任的,B正确。24.如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政治讽刺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两极格局制止了局部战争爆发B.核竞赛不断激化美苏两国矛盾C.经济全球化冲破两极格局僵局D.冷战核威慑下的制约平衡【解析】选D。两极格局下全面冷战,局部热战,A错误;美苏冷战加剧核竞争,但彼此互相制衡,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体现了现代战争的制衡机制, D正确、B错误;材料是核竞

23、赛下的国际格局,而非经济全球化,C错误。25.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1990年”“西德和东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两极格局依然存在,A正确,B错误;由材料信息“西德和东德”“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可知,德国当时还没有统一,C错误;材料未体现“全球化进程加快”,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

24、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18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断,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材料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

25、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6分) (3)材料二、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1)题解答关键在于

26、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回答,突破性指的是制度创新,渐进式指的是制度的改革或者继承。第(2)题可首先对比唐宋政治制度的内容,然后总结出其变化。第(3)题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总体上概括得出。答案:(1)表现:“突破性创新”指创立科举制度;“渐进式创新”指实行三省六部制。影响: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均为以后历朝所沿用。(2)变化: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三权分立,互不统属;进一步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

27、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7.(16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也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年9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陈宇翔、余文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材料二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

28、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三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和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1917年1

29、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1)材料一中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与共产党宣言的阐述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2)据材料二、三回答列宁认为选择革命方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表现是什么?(6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及其发展。第(1)题可结合材料一“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推理出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或和平方式也能取得政权)。第(2)题

30、可结合材料二“列宁认为脱离群众”和材料三“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可知是否得到人民群众支持,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所占比重两个主要因素,然后结合所学概括出列宁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即可。第(3)题可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回答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答案:(1)不矛盾。原因:共产党宣言提出暴力革命学说,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或和平方式也能取得政权)。(2)因素:是否得到人民群众支持,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所占比重。表现: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社会主义可能在

31、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3)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俄国,工业资本主义从其发展初期开始,就具有相当高的集中化水平。1879年,百人以上的企业的工人占全部工厂工人的67%;1890年占71%;到1913年,产业工人人数增至350万。其中40%在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工作。由于企业和工人高度集中,大城市出现了。19世纪末,圣彼得堡已拥有120万人,莫斯科的居民也超过100万。20世纪初期,垄断组织已成为俄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45个工业部门中约有2

32、00个卡特尔和辛迪加,全国12家大银行集中了国内50家股份银行80%的固定资产和债务。材料二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8分)(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8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俄两国革命的有关问题。第(1)题可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题应抓住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进行思考,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可知该不同表现在革命方向上,俄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方向,中国则与之相反。在此基础上推理出其内在的影响因素即可。答案:(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具备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基本特点;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集中在少数垄断组织手中;俄国的大城市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俄国的无产阶级非常集中,组织性比较强;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任意4点即可)(2)不同之处:俄国:城市中心道路。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原因:中俄两国不同的国情,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言之成理即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