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淌在山水间的生命哲思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作者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及书法成就。(第一课时)2、 赏析文中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第一课时)3、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真谛。(第二课时)4、品读作者在生活困顿的时期依然“乐生痛死,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真谛。品读作者在生活困顿的时期依然“乐生痛死”的生命态度教学内容:导入:自然和生命是文学中的两大母题,人类从自然地规律中感受生命的法则;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揣摩自然地智慧。兰亭集序就是这样一篇流淌在
2、自然山水间的生命哲思,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一个话题:品读作者在生活困顿的时期应该持何种的生命态度。一、 一站到底(文言基础)温故而知新,文言文教学字词基础不容忽视,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做回顾。映带左右:映衬列坐其次:旁边信可乐也:实在以之兴怀:引起修短随化:听凭 造化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临文嗟悼:面对喻之于怀:明白其致一也:情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二、 走进文本,感痛知悲齐读三四自然段,明确盛宴之后主要围绕“痛、悲”行文,小
3、组讨论1. 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痛的缘由?明确: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小结:时光飞逝,美好短暂,生命欲望永不满足,生命终归于毁灭,个体否认人生之痛。前文还是乐,来到这里就变成了痛,宴会接近尾声,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快乐随之消失,平静之后,人生也终将是散场,作者也逃不开乐极生悲,兴尽悲来的轮回。2.对于作者的痛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千古同悲:昔人、古人,今人、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三、 情感共鸣,千古之悲王羲之说这不是个人,时人之悲,在
4、我们的学习经历中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千古之悲的诗句吗?明确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3、人生易老天难老-毛泽东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是相同的,不分年龄,不分年代,不分国界,英国作家莱辛曾说: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的经历原来只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这和我们文中的“后之览者也将有感于斯文”异曲同工四、 生命哲思,生死主题探究1、 理解后之览者也将有感于斯文:后来的读者也会对这篇文章所说的内容有同样的感受!明确:这篇文章的提及的生死话题很容易让同学们陷
5、入悲观的,绝望的境地难以自拔,所以要准确的理解把握王羲之的生死观,首先要分析清楚“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的含义:本来就知道把生死看做一样的是虚诞的事情,把长寿和短命看做是相同的是妄言。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2、学生习作展示:我们可以悲哀,却不能悲观。-后之览者 吴俊蓓生之意何在?在于充实,在于完满,在于惜时,在于实干。且就今日起,珍惜此生吧!-后之览者 卢晓焕。王羲之,对生活充满乐趣,是一个热爱
6、生活,富于情趣的是人。生命虽短,但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悲中生志。而不是空坐其中,无所事事。-后之览者 吴翔。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的死不一定能重于泰山,但我们的生可以更有意义。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意义的事,是对生,死最大的尊重。-后之览者 陈钰怡。人活一世。其实不过一俯一仰之间。较浩然宇宙,自然万类。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王羲之,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无常又何妨,重要的是,重人生之乐呀。昼短夜长,何不秉烛夜游?乐生痛死,尊重生命。进而有所作为,更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活在当下,享受生之乐趣。-后之览者 李桐对生与死
7、的思考,自古有之,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就开始了对生与死的思考。强调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南宋词人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面对生死问题,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也在文中提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生死不能等同,生就该有生的模样。王羲之以诗为乐,文中王羲之等人。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达到“信可乐也”的境界。我认为这便是王羲之对生的热爱。乐在其中。府仰之间,悟出生命的短暂,不过,他也并没有就此产生消极的态度。而是,对有限的人生,更加珍惜。珍惜有限人生。让自己有所作为,做好该做的事与想做的事,在人生的尽
8、头,不留遗憾。-后之览者 朱晓毅兰亭虽已矣,但永不逝去的,是兰亭集序中最豪迈的一次生命的舞动,在兰亭这个荡漾着诗意的地方,俯仰之间,王羲之感慨于人生短暂,慨叹人的生死。古往今来,生死问题,是许多文学家,政治家所关注的问题。司马迁就择生与择死的观点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这个话题谈起来,不禁让人悲伤。与其悲观失望逃避的看待死亡,不如过好当下的生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活在当下,珍惜生的每一天,书写出自己生命价值的箴言,感悟人生的真谛,这样也不枉在繁华锦绣中走一遭。兰亭,诗文相遇,墨香飘迹。王羲之用自己在书法上卓越的成就书写了自己生的意义。-后之览者 何颖欣3、小
9、结:乐生痛死,向死而生的英雄王羲之王羲之的人生观悲叹而不悲观,也许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生命力的人。比如曹操、李白、苏轼 王羲之寄情山水,放歌人生。入木三分、墨染水池、心慕手追、不畏权贵、为民请命、关心民生.这些都是他对抗时人抗虚无人生观最执着的表现五、头脑风暴,儒道争锋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党派之间互相倾轧。卷入政治风波招致杀身之祸的名士众多,譬如嵇康、谢灵运、鲍照等。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保全性命,寻求山水、远离政治,避实就虚,追求清净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认为死就是死,死就是生。即一死生,齐彭殇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认为道德仁义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道家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结论:人都是要死的,是人的有限性,是痛楚的根源,也是人生价值的所在,向死而生,乐生痛死,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最后齐读再次感知作者的生死观!六、作业:整理文中所有“之”字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