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725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解析版)一、单选题(共18题;共72分)1、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中国经济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粮票。粮票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B、大规模工业化导致粮食短缺C、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发展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衰退2、宣传画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鼓动性和激励性。对下面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B、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C、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D、实现了赶超英国实

2、力的愿望3、法国著名经济史专家雅克马赛义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在近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西方国家也许很难想像一个大国的崛起能选择与其不同的道路。当年西方把经济实力发展和寻求扩张与支配地位联系在一起,但中国并不遵循帝国主义逻辑,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独一无二”指中国开创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不与西方合作,实现经济腾飞C、中国崛起道路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和平崛起。D、“帝国主义逻辑”指西方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4、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

3、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 ) 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5、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 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6、1957年

4、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B、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D、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7、下图为1972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年份中国的出口中国的进口197232601975156304198010593755198538653856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B、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D、世界格局发生重

5、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8、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这些决策有利于( ) A、改变农村所有制结构B、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C、深入推进“大跃进”运动D、扭转当时农村经济形势9、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部分行业试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建立了如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党中央( ) A、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B、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体制C、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D、初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10、“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11、下表是19521986年城市与农村的人均消费(以时价元计),由此可推知( )年份农村的消费非农村的消费1952621481957792051965100237197813238319801734681982212500198

7、6352865A、新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发展B、国家对农村的投资远少于城市C、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12、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价值43亿美元。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 ) 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13、下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资本

8、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D、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14、“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B、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C、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D、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进程15、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采取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9、 ) A、三大改造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16、邮票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右图邮票纪念的是 1958 年11月27日,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该邮票折射出(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B、列强对中国的水运垄断被打破C、建国初期工业建设带来较大成果D、中共八大路线体现急躁冒进倾向17、下列宣传画、宣传标语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D、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8、目前,伴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增值等经济现象,很多人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了各种评价,有的强烈反对中

10、国继续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有的认为主动权基本上还操纵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在众说纷纭中,中国政府对此的态度应该是( ) A、顺应潮流,趋利避害B、留心观察,韬光养晦C、改革开放,融人世界D、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0分)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

11、济道路。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材料二: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一“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材料三: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付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

12、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对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材料四: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

13、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2)有人提出以下观点:“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20字左右) 20、建国后,价格制定机制的演变印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

14、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在我国,还存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毛泽东文选第七卷(1957年)材料二:1985年以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 指导性价和市场价所占比重占到70%以上, 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52%,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占到37%左右。李凤瑞、万国庆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回顾与思考材料三:全国抽样调查12个钢厂的自销率与产量增长率 单位:%钢厂自销率平均自销率产量增长率平均产量增长率排名前6位078296-1098580

15、-932排名后6位103418782306973143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调查研究组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1985年10月)上世纪80年代因为改革进展太慢,于是给寻租活动形成了很大空间。物资分配体制和物资价格的双轨制,使得“官倒”通过倒买倒卖能够从中获利。当时生产资料、物资是双轨制,一部分是计划调拨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市场的。计划调拨的部分是计划价格,通过市场的是市场价格,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两个价格就拉得很大。吴敬琏政府与市场材料四: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在供给侧,都在企业和市场侧,市场中的企业是提升技术的主体,市场中的企业和微观经济单位是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主体。供

16、给侧根本不需要管理,而且想管也管不了。如果生产能力确实改进而提高,供给将自动创造需求。新技术、新产品必然有新的需求与之对应,就像一款新上市的智能手机,价格高出其它手机几倍,还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否则就不是创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只发生在旧产品的能力扩张上。换言之,过剩产能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欠缺。许小年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以供给侧改革开拓创新空间(2016年)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商品价格产生的方式和经济基础。 (2)据材料二结合并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价格双轨制产生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分析价格双轨制产生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四中智能手机热卖的社

17、会因素。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故A项错误;粮票的出现说明我国粮食供应短缺,这是由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发展落后,故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开展是正确的选择,不是“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2、【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18、。根据图片信息“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可判定应该是在赶英超美的“大跃进”时期,“一五”计划进程中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表述与材料不符合,故B项错误;“大跃进”时期提出这样的口号,一时间全民大炼钢铁,把家里的铁器丢到炉火中进行炼铁,激发了人民建设热情,故C项正确;“大跃进”大炼钢铁,运用土高炉,质量不高,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实现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故D项错误。 3、【答案】C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型工业化

19、道路,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与西方积极合作,实现了经济腾飞,故B项错误。中国与近代西方国家崛起的道路不同,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和平崛起,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帝国主义逻辑”指的是西方把经济实力发展和寻求扩张与支配地位联系在一起,故D项错误。 4、【答案】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误。依据材料“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可知题干中的时间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即1956年。A项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排除;B

20、项是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排除;C项是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后,C项排除;D项是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时,符合题意。 5、【答案】C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南通开放是在1985年,A项排除;B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江苏的对外贸易出口额从1974年到1996年的23年中实现翻番,而从1996年到2000年的4年中再次实现出口额翻番。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在这一辐射作用下,江苏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符合题意,C项正确;D项是2001年,与题干中的

21、时间不符,排除。 6、【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材料反映了到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长近30%,且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1957年职工工资、农民收入的增长,反映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成就巨大,故选B。A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1957年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故C错误;材料不仅反映工业领域而且反映农业战线的成就,工业化建设成就说法不全面,故D错误。 7、【答案

22、】C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72年至1975年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中国进出口均迅速增长,排除A;80年代美国在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且美对华贸易处于顺差,排除B;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图示可知1972年后中美贸易大幅增长,故C正确;世界格局在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才发生重大变动,排除D。 8、【答案】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

23、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1961年”中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应是为了解决严重经济困难,扭转当时农村经济形势。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9、【答案】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准备在部分企业中试办托拉斯,并不是为了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打破应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A项排除;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时

24、间上不符合,故B项排除;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仍然放在重工业上,优先发展交通业的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中共“八大”后,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对工业、交通运业的发展都进行了调整,故D项正确。 10、【答案】C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始终是公有制,没有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农业劳动力,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使生产队过分集中的经营管理权分散到农户手中,使农民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的最终成果直接联系,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

25、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体现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仅仅是农村的消费在持续增长,不能说是新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发展,故A项排除;表格中反映的是农村消费,没有涉及到国家对农村的投资问题,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表格也无法体现出差距拉大,故C项排除;表格中时间及数据变化趋势均可得出我国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故D项正确。 12、【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主要

26、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抵制“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有“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的想法,但并不能判断是对外开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抵制“文革”出现的错误,故C项正确;70年代在“文革”时期,周恩来不可能对国民经济全面整顿,故D项错误。 13、【答案】A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

27、读柱形图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19491957年”和柱形图信息可知,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很高,可以得出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的结论,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表述题文信息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是在1958年,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4、【答案】D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材料提及此制度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28、,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制度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B、C三项都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农业合作化是1953-1956年在中国出现的,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但符合题意。 15、【答案】D 【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根据材料中“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信息得知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对内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29、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故本题选项D符合题意;A是1953年至1956年;B项1956年至1966年;C是1966年至1976年。 16、【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A项是在1961年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是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时间是19世纪排除;D项体现急躁冒进倾向的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项。 17、【答案】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经

30、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左图反映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间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右图反映的是改革开放,都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为发展经济造势,不是推动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B、C两项表述与“1981年蛇口标语”不符。 18、【答案】A 【考点】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应顺应潮流,趋利避害,借势发展,故答案为A项。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我们应顺应这一潮流积极适应这一趋势,B项所述与这一潮流不符,排除B项,C项是国内

31、经济政策,D项是中国的外交政策,均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分析题19、【答案】(1)因素: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包括:农村中存在农村集市、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政府是体制的主体。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农村中的“小自由”成为改革的先导,经济体制改革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有利于提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改革是自下而上推进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政府是体制的保护者,也可成为改革者。中国改革是在政府的

32、主导下进行的。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经济体制改革。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可以归纳为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材料一“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可以归纳为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第(2)问,“传统计划

33、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根据材料二“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材料三“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材料四“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归纳为农村中存在农村集市、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政府是体制的主体。再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来阐述该观点。 20、【答案】(1)方式:国家定价(行政命令)。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2)因素: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

34、有制经济并存;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影响:调动了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出现“官倒”等腐败现象;产生了不公平竞争。(4)因素: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原理:供给创造需求。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知识。本题的材料理论性很强,找好关键信息点作为突破口,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容易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答题的

35、关键信息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由此可知可知国家行政命令定价占首位;第二小问,1956年底中国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2)问,价格双轨制指国家计划调拨和市场调节并行,其中市场调节价占主导,影响因素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时代背景回答。当时总体时代背景就是改革开放,具体解题要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当时的改革状况来答题。第(3)问,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和文字信息的能力,回答影响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考虑。表格中排名前6位的钢厂自销率、产量增长率都低,表明其受国家计划调拨的影响大,结果是企业积极性不高,效益不高。排名后6位的钢厂自销率、产量增长率都高,表明其受市场调节影响大,于是企业有活力,有效益。依据表格信息和材料“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概括即可”可分析概括出答案。第(4)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一小问,依据2016年即可知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由材料“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在供给侧,都在企业和市场侧供给侧根本不需要管理,而且想管也管不了”可知,政府减少了对市场的干预。而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必然有新的需求还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需求不足的现象只发生在旧产品的能力扩张上”则说明创新有市场;第二小问,原理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