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八)(时间60分钟,共计95分)选择题每个3分(合计39分)题项12345678910答案题项121314答案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计21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C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振之以威怒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两项是()A臣
2、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D总此十思,宏兹九德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 B虽董之以严刑(宾语前置句)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D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震之以威怒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6下列各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居域中之大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A和相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
3、和相同,和不同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 B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管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 D 虽董之以严刑 董:懂得二、文言文阅读(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甲)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4、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乙)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
5、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B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
6、为非我所以重之也C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D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洗(xian)马,一作“先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C中钩,指春秋时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的事。管仲曾辅佐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后,既往不咎,以管仲为相
7、。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颇有深谋远算。在太宗和隐太子的权力斗争中,魏征劝谏李建成早做打算,后来面对太宗的指责,魏征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B魏征被赞忠诚奉国。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皇帝,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李世民夸赞他忠心为国,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自己的心意。C魏征在朝遭人嫉恨。魏征之前是追随隐太子的,隐太子被诛后,又转而投奔太宗李世民并被委以重任、厚加礼遇,因此,朝中长孙无忌等近臣颇为嫉妒。D魏征敢于犯颜直谏。
8、魏征常常不顾情面地劝谏太宗李世民,不许他做错事。他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5分)(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
9、、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君实:司马光的字。
10、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先王之政 举:全 B辟邪说 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D一切不事事 事:办(事)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
11、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B作者从新法的决策、制定与推行、实施目的、排斥的对象等多方面针对司马光的责难进行了辩驳。C作者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时,守中有攻,间接地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等错误。D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意在表明:主张变法一经决定,就要果断施行,没必要顾忌别人的反对。15将文中画
12、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5分)(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5分)三默写填空。(18分,每空1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开始运用了排喻手法,首先举出“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3)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从多侧面反映了本文的主旨,从多方面指出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指出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从而达到“文武并
13、用,垂拱而治”的效果。(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斥保守派主张的论证立足点是“_,_”。(6)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的句子是“_,_,_”。平遥二中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选择题每个3分(合计39分)题项1234678910答案AAABBDDABC题项121314答案ACD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
14、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项,“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意思是“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所以“牧”的意思是“养,修养,约束”。2【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正常句式,句意是“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B.判断句,标志是“者也”,句意是“这就像是砍断树根而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头而希望河水长流一样了”。C.省略句,“以为度”应为“以之为度”,句意是“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D.状语后置句,“振之以威怒”应为“以威怒振之”,句意是“用威势和怒责去震慑他们”。故选A。3【答案】AB【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实词
15、的掌握能力。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本题四个选项均出自课本鸿门宴,考生做好知识迁移即可。如果积累不够,可以使用排除法。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C项,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D项,动词使动用法,使光大、扩大。故选AB。4【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判断正误。A项,“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统治者”。B项,“虽董之以严刑”是状语后置句,
16、“以”为标志,“以严刑”是后置状语。C项,“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省略句,省略了代词,“以(之)为”,“之”指“三驱”。D项,“震之以威怒”是状语后置句。“以”为标志,“以威怒”是后置状语。5【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本题中,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是状语后置句,“以严刑”状语后置。译为:虽
17、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A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译为:做国君的人,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B项,状语后置句。“以威怒”状语后置。译为:用声威震慑他们。C项,定语后置句。“重、大”是“神器、域中”的定语后置了。译为: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为:这也(就是通过)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6【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18、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中,中的“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的“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天下”。因此相同,不同。7【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
19、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D项,“董”,应译作“监督”。二、文言文阅读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所仇”是“仇人”之意,是“实”的宾语,表明魏征身份,句子句意完整不可分开,可排除B、C两项,再比较A、D两项,“为非”是“不许”的宾语,句意为“不许我做错事”,句子句意完整不可分开,可排除D项。译文: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开国
20、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均出现了错误,“谥号”错,均应为“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专立名号,称庙号。如太祖、高祖、太宗、世宗等。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遭人嫉恨”不准确,“投奔太宗李世民”错。太宗李世民是凶为敬重魏征的为人,所以对他委以重任并厚加礼遇的,并非魏征主动投奔。长孙无忌也主要是凶为之前与魏征的政治立场不同,所以才说见魏征如见仇敌,不愿意与他一起参加宴会。并非出于对魏征被太宗信任厚待的嫉妒不满。故选C。1111(1)魏征素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畏缩屈服的事。(2)为什么一定要(自
21、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雅”,平素,素来;“抗直”,刚强正直;“屈挠”,畏缩屈服。(2)“司”,管理;“役”,役使;“聪明”,灵敏、明亮的耳、眼;“无为”,顺其自然。【译文】(甲)魏征,钜鹿人。武德末年,做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常劝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
22、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征本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绝不随便放弃自己的主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主子,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以前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为国,怎能如此?”贞观三年,魏征几次升迁做上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硅、魏征
23、,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鳞、触忌讳。”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举先王之政”意思是: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举,效法。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意思是: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
24、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不恤国事”中,“国事”是“不恤”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和“上”是下句“欲变此”的主语,应与前文断开,排除B;“之”是“抗”的宾语,其后断开,“则”,那么,引出下文众人的反应,“则”前断开,排除D。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主张变法一经决定,就要果断施行,没必要顾忌别人的反对”错误,由“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知,意在证明:因为这种行为
25、(变法)合理,无需后悔,所以不顾忌别人反对。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窃,谦辞,私下;以为,认为;游处,相处;操,持;术,这里指政治主张。(2)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在于名实是否有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尤,尤其;明,明确;得,清楚,得到。三 默写填空。(18分,每空1分)(1)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4)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5)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6)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