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655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B. 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C. 赢得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D. 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2、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尤其是英德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展开了争夺殖民地、海外贸易的争夺及作为后盾的军备竞赛。分析选项,A、B、C正确,但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故应选D。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2.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这反映出当时A. 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B.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

3、C. 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D. 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受到了欧洲国家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一些地方也打破了旧秩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二者均体现了遭战争打击的民众对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愿望较为强烈,D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B是在二战之后;材料涉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依据出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争夺,C不正确。3.1919 年 3 月 25 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 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如果德国 认为 1919 年的和约不公平,它将会对战胜国进行报复

4、。”这段材料表明英国反对缔结处置德国的和约 英国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不公平的劳合乔治预感到德国复仇主义者的威胁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激化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如果德国认为 1919 年的和约不公平,它将会对战胜国进行报复”可知,劳合乔治认为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激化,预感到德国复仇主义者的威胁,故正确;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不反对缔结处置德国的和约,错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激化,并非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不公平的,错误;故选B。4.课堂上同学们在研究华盛顿会议时,对下列两图的运用进行了讨论。以下观点最合理的是A

5、. 图1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华盛顿会议的全面反映B. 图2的立场限于一隅,对于研究华盛顿会议不具有价值C. 两幅图片史料价值的高低,只能通过民主投票来决定D. 两幅图片都不等于史实本身,只是了解华盛顿会议的途径【答案】D【解析】【详解】图1照片“华盛顿会议会场”,提供了华盛顿会议的参与者、座次排列等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是会议史实;图2漫画主题“不要抢,我分”,人物的姿态和相关国家的国旗等,有助于理解华盛顿会议的本质,但不是华盛顿会议的史实,D项正确;一张会场照片,远不能全面反映“华盛顿会议”,A项错误;图2揭露了华盛顿会议的实质,对研究华盛顿会议有一定的价值,B项错误;两幅图片史

6、料价值的高低,是学术问题,不需要通过“民主投票”决定,C项错误。5.1922年的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有中国据此收回了部分山东权益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延续其实质是“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同的独占,其实质是“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正确,D项符合题意;中国收回部分山东权益的依据是1922年中

7、日签订的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与九国公约无关,错误,与之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6.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时事漫画。漫画里,在一段斜坡处,手执马鞭的“L先生”因操作失当而反置车、马,致使“AFFAIRS OF THE WORLD车”与“PEACE马”迎面相撞。“PEACE马”岌岌可危,马车即将冲出“END OF THE WAR”界标。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作者描述的“L先生”是A. “国际纵队”B. 国际联盟C. 反法西斯同盟D. 轴心国同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代,(国际联盟)“L先生”即League of Nations无力控制世界形势,导致“

8、AFFAIRS OF THE WORLD车”即“国际事务车”,与“PEACE马”即“和平马”迎面相撞,将冲出“战争终止”的界标,走向新的世界战争, B项正确;“国际纵队”(即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各国为支援西班牙而组成的志愿军)没有操纵国际事务,制止战争的权力,A项错误;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元旦,与1930年代国际形势失控无关,C项错误;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组成的轴心国同盟无权驾驭世界事务的马车,不是L先生, D项错误。7.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一战后的掠夺性和约给战败国埋下了“复仇”隐患B. 战胜国

9、的绥靖政策助长了轴心国的侵略气焰C. 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未能制止法西斯侵略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未能协调一致,制裁和制止法西斯侵略【答案】D【解析】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时间不符合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但符合题意,故选D;ABC符合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的叙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分析解答。8.为了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反法西斯国家军民浴血奋战,逐渐取得了

10、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下列各次重要战役,按其开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途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A. B. C. D. 【答案】A【解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柏林战役是1945年4月16日,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故选组合,故选A。9.19341937年

11、,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但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下列对这一历史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它在欧洲战场上有利于英国B. 它“新”在取消了原来武器禁运的限令C. 它的通过并不代表美国已放弃孤立主义政策D. 它是在德军发起西线进攻背景下做出的决定【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美国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在欧洲战场上有利于英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1939年新的中立法,取消了原来武器禁运的限令,故

12、B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的中立法并不能说明美国已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1940年5月德军在西线发动全面进攻,新的中立法在1939年通过,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 “性情和善的年轻男子,平常做梦也不会把刺刀插进任何乡下孕妇的肚子;一旦驾起飞机,却可以轻而易举对着伦敦或柏林的满城人口摁下按钮投下炸弹,或在长崎投下末日的原子弹。”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此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 人类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反思战争B. 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技术基础C. 德日法西斯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D. 正义的战争终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一旦驾起飞机,却可以轻而易举对着伦敦或

13、柏林的满城人口摁下按钮投下炸弹,或在长崎投下末日的原子弹”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人们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认识11.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一封“八千字电报”,认为苏联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并以此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对此,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战后苏联积极扩充势力范围B. 电文主张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C. 美苏“冷战”促使世界分裂D. 美苏开始进入“冷战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

14、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相关内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46年 2 月”、“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只是材料一个方面内容的体现,不够全面和核心;CD两项“美苏冷战”,不符合史实,1946年时还没有开始冷战,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才标志着冷战开始。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形成背景12.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

15、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A. 社会制度对立和意识形态分歧B. 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峙C. 北约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对峙D. 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冷战形成原因的认识。从材料信息“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20世纪50年代”“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等,可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冷战,但题中问的是这种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即这种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A项是原因,B、C两项是表现,D项表述错误。故选择A项。13.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16、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 提出杜鲁门主义B. 抛出马歇尔计划C.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 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杜鲁门主义提出时间是1947年,抛出马歇尔计划的时间是1947年,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都与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不符,不选ABD。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美国领导的北约与之对抗,故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与华约14. 1971年7月,尼克松

17、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A. B. C. D. 【答案】B【解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15.1970 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

18、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反映了当时A. 美国摒弃“冷战”思维B.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 美国对华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并结合当时的世界格局可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为了限制苏联,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D正确;只从美国改变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不能体现其摒弃“冷战”思维,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和平与发展尚未成为时代主题,B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

19、的时间是在1972年,时间不符,C错误。故选D。16.人们称美苏冷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是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对美苏冷战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发表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导致两个德国和两个朝鲜的出现使各国人民一直处于核战争的恐惧之中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A. B. C. D. 【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中的要求“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此积极影响就要排除。选项是积极影响,故排除。、选项是美苏冷战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并不代表着是消极的影响,故排除选项。17.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

20、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D.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答案】B【解析】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的演说提到了“开放的世界”,暗含着美国想要扩大对外交往的范围,“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是想说开放的范围包含了曾经处于“孤立”且与其他国家处于激烈矛盾状态之中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1969年美国和中国都与苏联激烈对抗之中,尼克松想要中美合作对付苏联,故其背景应该是B;AC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中国当时处

21、于“文革”时期,故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CD。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一题就涉及到了与1969年前后相关的时间和事件,考生必须准确记忆才可以准确作答。18.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在长达二十天的航程中

22、,他与船友不可能的聊的历史事件是A.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B. 联合国的建立C.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D. 中日甲午战争【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联合国建立是在1945年,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中日甲午战争是在1894年。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错误。点睛:时空观念是历史高考的基本核心素养之一,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932年”,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9.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下列图片体现的事件反映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征是A. 和平与动荡并存B. 国际恐怖主义泛滥C. 国际危机日益加重D. 美国单极世界建立【答案】A【解析

2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反映了世界局势的和平与发展,中东乱局和英国社会骚乱反映了局部局势不同程度的动荡,故整体特征是和平与动荡并存,故A正确;B、D两项在图片中没有体现,C项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不符,均排除。20.目前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人不能上学。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元。这说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外债问题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A. B. C. D. 【答案】B【解析】“8亿人忍受着饥饿”等字眼强调

24、了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元”等字眼说明了外债问题的确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穷国穷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所以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但材料并未强调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二、材料题2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在近代中国,德国和英、日、俄等国相比,远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不过,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

25、移地选择对德宣战。首先,十几万华工通过欧洲之行,成为了具有新思想新视野的新人,对世界对中国对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次,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对外而言,是中国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继续努力和再次尝试,对内来讲,启蒙了几代国人,影响了今后中国百年的思想走向。第三,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这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摘编自(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请回答:(1)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答案】(1)原因:德国败局已定,协约国占绝对优势;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与沉沦(国际地位低下),加入协约国作战,有可能成为战胜国;中国政府希望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2)表现:政治上,一战后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了五四运动,促使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增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思想文化上,一战期间的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27、传播,对欧美文明的幻灭,促使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转向以俄为师,探索新的救国方案。【解析】(1)根据材料“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可以得出德国败局已定,协约国占绝对优势;中国政府希望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国际地位低下,加入协约国作战,有可能成为战胜国,提高国际声望。(2)根据材料,可以从政治、思想上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政治上,一战后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了五四运动。思想文化上,一战期间的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

28、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转向以俄为师,探索新的救国方案。经济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客观上为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联系在一起,把它的资源、智能、巨大的组织能力,置于梦想以武力为布尔什维主义征服世界的革命狂热者的摆布下。这种危险并不纯粹是虚构的。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将向德国提供一项和约,这项和约既是公正的,也是明察大义的人会选择它而不去选择布尔什维主义的。因此,我愿在和平的最前线,一旦德国接受我们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与我们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

29、放世界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绝不能让德国瘫痪,以期望得到它的赔款。劳合乔治和约真相材料二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正因为如此,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列宁请完成:(1)材料一中,劳合乔治主张怎样处置德国?其理由是什么?(2)上述材料中揭示了凡尔赛体系下的哪几类矛盾?这些矛盾对该体系的瓦解作用如何?并由此分析归纳凡尔赛体系的局限性。【答案】(1)要求德国接受起码的条约,特别是赔款条款,既削弱但又不过分削弱德国。理由是防止德国瘫痪(经济崩溃或国家分裂),

30、并依靠德国制约苏俄。(2)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德国强烈不满,力图复仇,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发动侵略战争最终瓦解了该体系;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战胜国的矛盾,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战胜国帝国主义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局限性:脆弱性、不稳定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长久维持和平。【解析】【分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信息“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联系在一起我愿在和平的最前线,一旦德国接受我们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与我们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绝不能让德国瘫痪,以期望得到它的赔款”并结合所学知识

31、可知,劳合乔治主张德国接受起码的条约,特别是赔款条款,既削弱但又不过分削弱德国;理由是:防止德国瘫痪,并依靠德国制约苏俄。第(2)问,“矛盾”,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战胜国的矛盾以及战胜国帝国主义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瓦解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国强烈不满,力图复仇,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发动侵略战争最终瓦解了该体系。“局限性”,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脆弱性、不稳定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长久维持和平。【详解】23.观察下列历

32、史图片,回答问题:(1)简要解释图片反映的历史情景。(2)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原因。(3)这一事件对二战的进程有何重大影响?(4)有人把“911”事件比作第二次突袭珍珠港。试比较两者的主要相似之处。【答案】(1)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2)二战爆发后,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地区扩张,企图建立在亚在地区的霸权,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国为此采取措施,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增加对中国人的援助等,这对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于是,日本决定先发制人,取得战争的主动权。(3)

33、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4)都是对美国发动的突然袭击;都使美国遭受重大损失。【解析】本题考查珍珠港事件,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图片反映的是珍珠港事件,联系所学可知,这一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日本企图建立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严重损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对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于是,日本决定先发制人,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在此背景下,发动珍珠港事件等方面来回答。(3)这一

34、事件对二战进程的重大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等方面来回答。(4)联系所学可知,“911”事件和珍珠港事件的主要相似之处表现在都是对美国发动的突然袭击、都使美国遭受重大损失。24.【历史选修: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有人认为,(联合国成立之初)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实际上美国有“隐蔽”的否决权华盛顿运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史学月刊材料二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和亚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奉行不结盟政策,

35、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土投票反对美国。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材料三读下图“激烈竞争角逐”:请回答:(1)材料一所说“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时期美国能够拥有“隐蔽”的否决权?(2)材料二中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百般挑剔美国”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材料三你认为联合国今后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答案】(1)战后初期联国成为美国霸权工具。原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是世界头号强国;二战后,很多国家实力受到削弱,唯美国马首是瞻。(2)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得人心;联合国成为发展中

36、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美国实力受到削弱;第三世界力量崛起;顺应多极化趋势,进行改革。(其它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之后的国际形势的理解,主要训练学生透过材料发现问题,找出本质的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说“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说明联合国宪章是以美国利益为转移的,一切都要考虑到美国的利益,这也反映出它的实质。和一战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样的,都是以当时战胜国利益为基础,进行一系列调整。这也反映出了美国在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地位,反映出它强大的综合实力。(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之所以受到许多国家的嫌弃,是因为美国所推行的是霸权主义,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对于第三国家的联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世界的主要形势,要按照时代的发展来不断地调整措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的调整与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