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测评(三)历 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朝君臣关系虽以宗法为基础,但多需君王自上而下的“册命”以及臣子自下而上的“委质”(把自己质于所盟之君)来维持。战国清华简四告中记
2、载四方侯伯“效命于周”(诸侯王臣须向周王室献上身家性命)。据此可推知,周制A.实现了周王对臣子的绝对统御B.蕴含了后代的专制政治传统C.缺乏对人基本生存权利的保护D.构建了完善的君臣契约关系2.下表是与儒家天命观相关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A.天命观成为儒家核心思想B.儒家强调凸显人类的主宰地位C.渔猎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D.儒家主张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3.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相关记载丰富了汉代研究史料。以下汉简内容可用于研究汉代A.基层经济职能多样性B.经济立法和社会风俗C.维护小农经济的措施D.官僚政治的完整架构4.齐民要术中的记载“欲得谷,马耳(谷叶初出如马耳时)锄”,说明了早锄的时机和好处;“
3、顷不比亩善”简洁地道出了种少种好胜过广种薄收;“耕田磨耕”强调锄、犁、耕配合作业。这主要表明A.农业耕作效率较大提高B.小农经济规模发展受限C.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北魏农业文明领先世界5.有学者认为秦汉之后古代中国进入了文治天下的时代。但唐代武则天却开创了武举制,武举考核弓马定去留,策问定高下,且民间武术也更加注重实战功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重文轻武社会风气彻底扭转C.边疆形势变化影响制度变迁B.平民社会达到兴盛阶段D.武举制是藩镇割据根源6.宋代文人行役记是文人在旅行中书写的。行文多采用逐日记录的方式,内容包括沿途山川名胜、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揽胜、说诗、考证、辨误融会贯通。这反映出宋
4、代A.休闲旅行形成社会风尚B.科举制推动文化普及C.商品经济发展空前繁荣D.士人的理性探求精神7.明嘉靖年间,浙江太平县虽地峡土瘠,然种植宜各有宜,近山种植榛、栗、木棉,近海地种植柑桔,近溪地宜种松,家旁隙地宜种桑,城镇地宜种姜、韭。这反映出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明代形成现代市场经济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8.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鼎盛期。下表是部分家训内容,由此可知,明清家训A.承担部分灾害教育功能B.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C.完善了社会的救助体系D.弱化封建租佃依附关系9.鸦片战争后,外国人绘制的实测城市地图不仅包含香港、上海、宁波、九江等沿海沿江开埠港市
5、,甚至也包含河口、腾冲、丹东、珲春、黑河、多伦、定海等边防海防重镇。这反映了A.中国近代城市形态演进B.殖民者对我国的侵略意图C.外国地图实测技术高超D.清政府缺乏近代主权意识10.1877年德国商人在烟台设立缫丝局,使用机器进行缫丝,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外国资本在烟台设立洋行,通过买办深入内地,组织手工丝产品的购买和输出。由此可知A.近代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丝织业实现了工业化C.工业革命影响中国社会习俗D.外向型经济成为主导11.自电报发明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外交官员曾纪泽最早在清政府许可下开始使用“电奏。中法战争后,电奏逐渐成为清政府官僚系统内部主要的新型文书形式,并形成了“电奏”制
6、度。这反映出A.电报技术已在清朝野普及使用B.电报使用极大提升清军战斗力C.外交需求根本上推动了电报使用D.新技术有助于政府治理现代化12.甲午战后,新式知识分子倡导家庭革命的言论逐渐增多。“欲为政治上之公民,亦无以全家族之孝行政治之革命,以争取国民全体之自由,家庭之革命,以争国民个人之自由,其目的同”。这反映出A.传统家庭失去了社会功能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社会观念变革已成为主流D.近代民权意识冲击传统家庭伦理13.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吴虞认为墨子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和卢梭的“民约论”很相似,方授楚则认为墨家有主权在民的思想;吕思勉为认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与近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政
7、策很相似。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A.全盘否定了儒家的全部学说B.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C.发掘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D.存在较为多元的学术流派14.下表内容是1926年前后黄冈全县流通货币的统计情况。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该时期A.货币体制呈现出社会转型色彩B.金融市场具有开放性C.经济发展具有充足的资金储备D.铸币印钞技术已普及15.右图为19271945年中共主要红色根据地山河示意图。从罗霄山武夷山经大别山到太行山吕梁山,由此构成了根据地的三个主要山带;这些山带两侧,江淮平原(大体以洪泽湖为中心)与洪湖则构成了中共根据地依托的两个主要河川带;冀鲁豫平原则是中共根据地所依托的主要平原
8、地带。由此可知A.中共革命力量的空间分布均匀B.抗战推动民主革命道路形成C.太行山始终居于革命核心地位D.地缘要素影响中共力量发展16.1940年8月,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党中央从中央财经部、各党政军机关和其他学院抽调一部分有理工科和农业知识的科技人员前来任教。随后,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协会也相继成立。这主要说明A.中共着眼于新中国科技人才培养B.中共重视科技事业发展C.科技人才培养服务于反“围剿”斗争D.中共科技人才储备丰富17.194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创办了“折实储蓄”(如图所示,本息均以实物价格折合计算,不怕物价波动),随后推广到其他新解放城市。1952
9、年后,折实储蓄逐渐消失,向货币储蓄转化。促使这种转变的原因可能是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实物储备大幅度减少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18.1955年在团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北京青年率先组织了北京市志愿垦荒队去黑龙江省开荒种地;1956年天津、辽宁、山东、湖北、广东、河南、云南、江西等地团组织也先后组织了青年垦荒队掀起了全国性垦荒热潮。由此可知,中国共青团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B.群众动员形式多样有效C.实现对地方组织直接管理D.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19.下表是北京体育学院60年代接待外宾的记录,这从侧面反映出A.我国外交受意识形态影响B.我国体育教育世界领先C.我国严格
10、坚守“一边倒”D.高等院校具有外交优势20.198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1986年2月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这些决(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我国党政机关的行政效率B.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C.为改革开放提供公平竞争环境D.完善中共纪律检查法律体系21.梭伦认为幸福需要两个要素:第一是出生,即出生在一个繁荣的城邦,完成了一个公民的职责,履行了家族的传承;第二是死亡,即为城邦利益而战斗,通过一个完美的死亡获得荣誉。这折射出A.古希腊非常注重个体实现幸福B.公民与城邦形成契约关系C.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阶级局限
11、性D.城邦治理强调共同体意识22.古罗马存在向人民申诉制度,当公民受到官员处罚的威胁时,可以诉诸人民,避开官员单方面的强制性处罚,最终由人民作为审判者进行审判和做出处罚决定。这体现了古罗马A.平民拥有完全政治权力B.司法民主得到一定保障C.权力制衡机制健全完善D.刑事诉讼模式呈多样化23.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均依据圣经强调政治权力是上帝设立的,民众和基督徒均有义务加以服从,即便这一权力遭到了掌权者的滥用。这表明宗教改革A.消弭了宗教派别差异B.构建了近代国家的政治框架C.否定了权力约束机制D.肯定了世俗政治权威正当性24.下表内容是学者对16世纪“价格革命”原因的分析,据此可知A.各
12、种史料混杂难以成定论B.历史史实都具有主观性C.价格革命形成具有复杂性D.阶级立场决定观念形成25.18421860年英国进行了4次关税改革,削减关税涉及750种商品,1850年左右英国控制了全世界20%的贸易量,海外投资从1830年的1.1亿增加到1870年7亿英镑。由此可推知A.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B.世界贸易壁垒彻底消除C.自由主义助力英国发展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26.乡土博物馆遍布德意志帝国。1897年,德意志雷克斯多夫村建立德国最大的村庄博物馆,展示自然史、当地民俗物品,后却转向展示雷克斯多夫在德意志民族国家历史中的角色和贡献。这表明A.乡土资源促进帝国国家认同B.国民文化素养显
13、著提升C.联邦制下乡村自治色彩浓厚D.帝国政体强化国家权力27.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新闻署在91个国家设有208个新闻处,其中50个在欧洲、34个在中东和南亚、40个在拉美、34个在亚洲。这些新闻处经常以非官方面貌宣传邪恶的共产主义敌人”“人民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等。这表明A.国际政治交流密切B.美国建成全球化传播机制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D.冷战注重意识形态的渗透28.下为日本二战后的技术引进情况表,这反映出A.日本战后形成了外向型经济B.技术引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C.战后日本形成工业全产业链D.战后日本技术创新领先世界29.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各个共和国利用苏联法律中语言地位模糊不明
14、确的情况,开始通过法律确定命名民族的语言在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国语地位。1989年至1990年上半年,15 个加盟共和国中有14个颁布了语言法。由此可推知A.民族自决导致苏联解体B.苏联民族语言多元化发展C.苏联存在民族分裂隐患D.苏联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30.2020年,美国公布了中亚新战略文件,明确指出在中亚地区将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遏制;2021年,欧盟正式提出了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计划。这反映出A.大国竞争对抗态势上升B.逆全球化已成为主流C.新冷战政治格局已形成D.美欧结成稳固共同体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
15、12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帝王亲自巡狩者察各地,以加强对诸侯或部落的控制。秦朝设置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有固定官署和属官,赋巡视官以监御史、监察史专职身份,并基本明确其地位和职责宋代严格监察官员的选录标准,加强对御史、监察史和监司官的考核管理,要求御史及监司官必须具有“忠直亮节、忠纯体国”之操守。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清朝统治者汇集了历代巡视监察法规的成果,颁布了四十几部监察法规,其中就有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
16、钦定台规。摘编自何万勤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等材料二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在人民主权和分权制衡理论指导下建立代议制的国家。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使议会权力得到法律确认,也开创了议会对行政、司法监督的先例。“光荣革命”后,议员贿选、买官卖官、官商勾结等现象仍普遍存在,直接威胁资产阶级统治。18世纪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英国于1832年、1867年、1884年先后颁布了三次选举改革法,进一步完善其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然而,随着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完善,责任内阁制对议会立法权、财政监督权进行了侵蚀。到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
17、察专员公署。20世纪70、80年代,政府财政管理权过渡到议会,议会加强了对政府审计、预算等审核。摘编自吴艳宇英国议会监督制度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议会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原因。(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惨遭列强瓜分的中华大地和晚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大力推崇尚武精神培育的军国民教育理念进入中国。随着军国民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以兵操或兵式体操为形式的军事教育活动。1903年,年仅18 岁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邹容在革命军中强
18、烈呼吁全国男子有军国主义之义务。1903年,南京陆师学堂成立了军国民教育会,陆师学生章士钊、林立山等人分任教练,志愿入会者共96人,分为8个小队,早晚训练。1904年清政府颁发了癸卯学制,根据癸卯学制”的规定,全国各类学校从小学堂到高等学堂,直至大学堂都要开设兵式体操课程,主要包括柔软体操、各个教练、小队教练、中队教练、枪剑术、野外演习及兵学等。1907 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接受国防教育的在校生为100万左右,民国初年则达到约293万人。摘编自陆华清末学校国防教育的滥觞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肃清反革命武装、恢复发展生产的同时,国家对民众进行爱国、保国、爱军、拥军和实行普遍民兵制的国防教育。朝鲜
19、战争和和平解放西藏时,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几次边境战后,对全国军民进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主权和加强战备的国防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国防教育进入新的阶段,如鼓励青年学生报考军事院校,高校和中学进行军事训练,地方党校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课程,组织边防英雄模范人物巡回报告,确立国防教育日等,加大了全民国防教育力度。2001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国防教育法。摘编自刘俊平中国近现代国防思想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国防教育产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国防教育的影响。(8分)33.阅读材料,完
20、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发展模式虽以经济为表征,其实质是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发展方向、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如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英美的自由放任模式)、莱茵模式(欧洲大陆的赤字福利国家模式)。易陷入市场至上、股东利益优先的自由放任状态是以美英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先天缺陷;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又很难在公平和效率间达成平衡摘编自崔洪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东亚模式三种模式交织下的全球未来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以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持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测
21、评(三)历 史1.B 【解析】周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官僚体系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其施行的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由材料可知,周朝君臣关系强调臣子对周王的人身依附,体现了后世君为臣纲的专制政治思想,B项正确。A项周王对臣子的绝对统御不符合史实;C项非材料主旨;D项完善的君臣契约关系不符合史实。2.D 【解析】根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兼利天下”“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等信息可知,儒家主张仁爱万物,具有天人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思想,D项正确。儒家核心思想是仁爱,排除A项;材料强调天人之间的双向关系,B项以偏概全;C项不符合史实,农耕是当时主要经济活动。3.A 【解析】据材料可知,张家山汉简记
22、载了乡里基层不仅有赋役征发的职能,还承担了土地的分配与管理、财产分割、变更、授田以及维护金融秩序等其他经济职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代社会风俗,B项排除;C项未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材料仅涉及乡里基层经济职能,不足以了解汉代官僚政治的完整架构,D项排除。4.C 【解析】由材料早锄的时机和好处种少种好胜过广种薄收锄、犁、耕配合作业可知,我国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农业耕作效率,A项排除;B项并非材料主旨;材料并未涉及北魏农业文明在世界的地位,排除D项。5.C 【解析】武则天执政期间,突厥和吐蕃等游牧少数民族不断侵犯边境,严重威胁统治,国家迫切需要有军事才能的人才,武举制有利于
23、为国家解决军事人才缺乏的困难,C项正确。A项彻底不符合史实,宋代推行重文轻武;平民社会兴盛在宋朝,B项排除;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封建割据的根源,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D项排除。6.D 【解析】由材料“文人在旅行中书写”“揽胜、说诗、考证、辨误融会贯通”并结合所学宋代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士人的理性探求精神,故选D项;文人的旅行书写不属于一般休闲旅行,无法推知是否形成社会风尚,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关联较小,空前繁荣得不出来,故排除。7.B 【解析】由材料“榛、粟、木棉”“柑桔”“松”“桑”等可知,这些都属于经济作物,多种经济
24、作物的种植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明显,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A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并未涉及契约雇佣关系,无法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D 项排除。8.A 【解析】明清家训以其特殊的教育宗旨、教育方式和传播手段,在训教子孙行善修身、守业齐家的同时,寓灾教于家教之中,客观上承担了部分灾害教育的功能,故选A项。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也非材料主旨;材料中仅涉及家训内容,无法支撑C、D两项。9.B 【解析】鸦片战争后外国人绘制实测城市地图涵盖开埠城市甚至边防海防重镇,这些地图测绘的目的与欧美侵略密切相关,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形态,A项排除;C项并非材料主旨;材料并未涉及清政
25、府,D项排除。10.A 【解析】由材料“德国商人”“设立缫丝局”“产品全部用于出口”、买办“组织手工丝产品的购买和输出可知,这反映了晚清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A项正确;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可排除。11.D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将电报技术使用与传统奏折结合,促进清代文书制度变革与创新,有利于清政府治理现代化,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清朝君臣使用电报,A项排除;材料无法看出清军战斗力是否提高,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12.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近代民权意识的传入,知识分子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尊卑等理念同近代自由平等等
26、民权理念存在冲突,故D项正确。A项“失去了”表述绝对;B项不符合史实,戊戌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材料无法支撑C项结论。13.C 【解析】从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民约论”“主权在民国家社会主义等内容,说明其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符合现代化的思想因素,C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1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市场货币流通混乱,发行主体杂乱,这是军阀混战和统治阶级巧取豪夺、各类机构无限制地滥发纸币带来的结果,这一时期货币体制呈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描述了金融市场乱象,B、C项排除;D项
27、并非材料主旨。15.D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共主要红色根据地分布具有鲜明的地理特点:“山带河川带一平原地带”既考量了山带对战争防御需要,又兼顾了河川和平原对交通和经济的基础贡献,这既适应了中共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推动中共革命力量的发展,D项正确:主要红色根据地并没有分布在东北和西南,A项排除;B项不符合事实;中共革命核心初期主要分布在南方,C项排除。16.B 【解析】中共不同边区即使抽调其他机构人员也要相继成立科学机构,可见中共对科学技术发展较为重视,B项正确。A项时间阶段不符合;C项中共反“围剿”出现在土地革命时期,故排除;从材料中从中央财经部、各党政军机关和其他学院抽调一部分有理工
28、科和农业知识的科技人员可知,科技人才储备并不丰富,D项排除。17.D 【解析】根据材料“本息均以实物价格折合计算,不怕物价波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后物价剧烈波动,人民对纸币不信任,折实储蓄得到推行。由“1952年后”“向货币储蓄转化”可知,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物价回落,货币信用提升,D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后,A项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18.D 【解析】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成为国家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共青团青年团领导的以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为主
29、要内容的青年志愿垦荒活动,为新中国的农业生产及边疆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故D项正确;19491952年底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A项错误;材料中共青团仅涉及垦荒队一种形式,无法支撑B项;材料中团中央仅直接领导了北京青年,地方青年仍由地方团组织进行管理,C项排除。19.A 【解析】从材料中这一时期访华国家仍然以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为主可知,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B项;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实际上不再坚持“一边倒”外交方针了,C项排除;D项表述存在错误。20.C 【解析】根据材料1984年1986年可关联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严禁和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
30、、办企业的相关规定实质是对党政机关权力的约束,有利于为改革开放提供公平竞争环境,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行政效率,A项排除;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形成,B项排除;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规定,并非法律,D项排除。21.D 【解析】根据材料“完成了一个公民的职责”“为城邦利益而战斗”可知,古希腊城邦倡导公民政治、城邦治理注重城邦整体利益,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无法印证契约关系,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22.B 【解析】由材料最终由人民作为审判者进行审判和做出处罚决定可知,国家公权力受到一定约束,司法民主得到一定保障,B项正确。A项“完全”夸大史实;材料仅涉及“向人民
31、申诉制度,无法体现C、D项。23.D 【解析】由材料政治权力是上帝设立的,民众和基督徒均有义务加以服从即便这一权力遭到了掌权者的滥用可知,宗教改革实际上肯定了世俗政治权威的正当性,D项正确。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存在很多差异,A项排除;启蒙运动时期,国家近代化政治框架得以建立,B项排除;材料无法充分支撑C项。24.C 【解析】从材料中不同学者对价格革命多元解释可知,价格革命的形成原因具有复杂性,C项正确。多元解释不意味着史料混杂,A项排除;历史史实具有客观性,历史认知具有主观性,B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阶级立场,D项表述错误。25.C 【解析】从材料中工业革命后英国进行了4次关税改革、关税削减种类多、
32、国际贸易量占比之高和资本输出量之大可推知,此时国际贸易处于繁荣期,自由贸易政策盛行,C项正确;A项、B项表述绝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D项排除。26.A 【解析】乡村博物馆“展示雷克斯多夫在德意志民族国家历史中的角色和贡献”有利于借助乡土资源推动统一后德意志帝国国家认同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无法推知国民文化素养是否提升,B项排除;材料仅涉及乡土博物馆,无法推知乡村治理状况,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帝国政体及国家权力的强化,D项排除。27.D 【解析】由材料宣传“邪恶的共产主义敌人”“人民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等可知,美国注重在冷战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D项正确;材料无法支撑A项
33、;B项非材料主旨;1955 年,苏联与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项排除。28.B 【解析】由材料可知,二战后的日本通过购买国外先进技术,紧密地与本国产业结构优化相联,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技术引进,无法充分论证外向型经济形成,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全工业产业链,C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29.C 【解析】从材料“各个共和国利用通过法律确定命名民族的语言在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国语地位14个颁布了语言法可知,苏联民族国家认同感较弱,存在分裂隐患,C 项正确;民族自决并非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A项排除;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0.A 【解
34、析】由材料“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遏制”“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等信息可知,大国竞争对抗态势上升,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史实。31.(1)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注重巡视制度建设;巡视监察工作权威性加强;对巡视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巡视制度规范化、体系化。(任答4 点4 分)影响:有利于我国监察制度完善发展;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加强整顿吏治;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后世监察制度发展提供借鉴。(任答2点4分)(2)原因:人民主权和分权制衡理论影响;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腐败现象严重;维护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工业革
35、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政党制度和责任内阁制发展;议会监督法律的逐步完善。(任答3点6分)【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可概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材料“要求御史及监司官必须具有忠直亮节、忠纯体国之操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有固定官署和属官并基本明确其地位和职责”可概括,巡视监察工作的权威性加强;根据材料“严格监察官员的选录标准,加强对御史、监察史和监司官的考核管理”“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可概括,对巡视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加强;根据材料“颁布四十几部监察法规,其中就包括我
36、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可概括,注重巡视制度建设;根据材料信息还可概括出,巡视制度规范化、体系化。(2)根据材料“最早在人民主权和分权制衡理论指导下建立代议制的国家”可概括,受人民主权和分权制衡理论影响;根据材料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后,议员贿选、买官卖官、官商勾结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可概括,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腐败现象严重;维护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18世纪以来,伴随英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三次选举改革法可概括,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根据材料政党制度
37、的产生和完善,责任内阁制对议会立法权、财政监督权进行侵蚀”可概括,政党制度和责任内阁制发展;根据材料“到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可概括,议会监督法律的逐步完善。32.(1)原因:清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腐朽没落;军国民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爱国人士积极推动;癸卯学制的颁布;清政府的推动;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任答3点6分)(2)影响:有利于强化民众的国防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利于我国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提高军事战斗力。(任答4点8分)【解析】(1)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惨遭列强瓜分
38、的中华大地和晚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可概括,清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腐朽没落:根据材料“随着军国民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可概括,军国民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邹容”“章士钊、林立山等人”可概括,爱国人士积极推动;根据材料“1904年清政府颁发了癸卯学制可概括,癸卯学制的颁布、清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中从个人到清政府都关注国防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2)根据材料“对民众进行爱国、保国、爱军、拥军和实行普遍民兵制的国防教育”“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可概括,有利于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和国防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民
39、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高校和中学进行军事训练,地方党校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可概括,有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根据材料“鼓励青年学生报考军事院校”可概括,有利于我国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提高军事战斗力。33.论题:西方经济学理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论述:17651840年,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快速崛起并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摆脱重商主义之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现自由贸易、自由经营和自由竞争,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应时而生,资本主义逐渐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初,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自由放任
40、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导致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经济得到复苏。罗斯福新政在实践上印证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有效性。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迎来战后二十年繁荣时期。随着国家干预的不断强化,国家财政赤字增大,通货膨胀迹象明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面对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西方国家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在减少国家干预的同时,加大国
41、防和高科技的投入,降低税率,减少国家开支,平衡预算等措施,逐渐实现了经济恢复和发展。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丰富发展了经济理论,经济理论的调整和实践又反过来影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其他如“经济理论创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亦可,12分)【解析】根据设问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围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近现代经济理论之间关系展开论述。可结合工业革命发展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取代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促进经济飞速发展:可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影响等分析凯恩斯主义盛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带来新的经济问题;结合二战后20 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供给学派、货币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角度去进行论述。最后,总结提升论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