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5616 上传时间:2025-11-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03 文言虚词(三)-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三)“为”“者”“乃”“则”【为】虚词“为”在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中,在高考试题中出镜频率极高,特别是作介词,助词时,常常和“为”作动词时一起考查,在复习中需要重点掌握。一、介词 “为”作介词时一般读“wi”,可以表示被动、原因、目的及方向等,翻译较灵活。1表被动“为”在文言文被动句中,可以单用,有时也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结构,表示句子的被动语气,翻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标志词:为)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标志词:为)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标志词:为)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被动句标志词: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2、标志词:为所)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标志词:为所)重为乡党所笑(被) (被动句标志词:为所)皆为陛下所成就 (被动句标志词: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标志词:为所)2表原因或目的 “为”与后面的名词或者短语连用,构成介宾短语,引出前句的原因或目的。翻译为“为了”“因为”。如:故为之文以志 (为了)慎勿为妇死 (为了)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为了)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因为)3表对象“为”与后面的表示人或物的名词连用,构成介宾短语,引出介绍所涉及的对象,翻译为“给,替”。如:为君翻作琵琶行(给,替) 君为我呼入(给、替) 然此可为智者道(给,替

3、) 公为我献之(给、替) 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给、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替)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介词,给、替)为(之或者我)击破沛公军 (给,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给、替)4表示方向“为”与后面的表示人或物的名词连用,构成介宾短语,引出介绍所涉及的对象,翻译为对,向;跟,同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为之奈何?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跟,同)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向,对) 5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4、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二、语气助词“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呢”)三、动词 “为”作动词,读“wi”,一般有强调判断,表示认同或者“做”“成为”,“变成”等灵活翻译三种用法。如:1在文言文的判断句中,强调判断语气,常常翻译为“是”,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轩东,故尝为厨(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是)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 2作动词,表示对事物的判断观点,常常翻译为“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

5、取也。(认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认为)3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动词,做)使子婴为相(任,做)拜为上卿(做,当) 季布为朱家钳奴(做了)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冥有鱼,其名为鲲 (叫作)约为婚姻(结成)削木为吏 (当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当作)以荆卿为计(作为)以旌其所为(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作为)然后以六合为家(作为)引以为流觞曲水(作为,当作)沛公奉卮酒为寿(作为)亏无为之大道哉(作为)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为国以礼(治理)因为长句(写,写成、创作)为十表(

6、写、写成、创作)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弹奏)初为霓裳(弹奏)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成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成为)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自余为僇人(成为)已为陈迹(成为)为秦宫人(成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不与培蝼为类(成为)约为婚姻(成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成为) 【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为”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

7、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1) (2) (3) (4) (5) (6) (7) (8) (9) (10)(11)【参考答案】(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动词,表判断,是。(4)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者】“者”主要有助词和代词两种用法,在

8、高考试题中偶有出现,错误率较高,望牢记。一、助词1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即“者,也”格式,也可以省略“者”或“也”,如:南冥者,天池也 亚父者,范增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离骚”者,犹离忧也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客有吹洞箫者 崖限当道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以为州之山水

9、有异态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自衣冠以送之4放在时间词后面放在时间词后面,如“今”“昔”等后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不必译出,如:今者出,未辞也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近者奉辞伐罪数世,近者及身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5放在句末放在分句或者放在疑问句的句末或者用在名词、分句后面或句子中间,引

10、出原因或者表示疑问语气或者表示停顿,如: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语之后,引出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主语之后,引出原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6、句末语气助词用作“若

11、”“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的样子)二、代词1表示称代,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后,构成“者”字结构,指人、物、事、时、地等。使之具有名词性质,相当于名词短语,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的(人、东西、事情)”。自秦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的人)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的人土地等)假舟楫者, 赂者以赂者丧为之(的人)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事情)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人)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东西)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

12、面!(触龙说赵太后)【成语】始作俑者、局者迷,旁观者清、观者如云、来者不善、来者不拒、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2用在名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这个人”。注意两种用法: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必译出 陈胜者,阳城人也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对象 邑有成名者 3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等。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4 表示指代表示指代,跟在总体名词后的限定性词语后面,指代总体中的某一部分、个体或者指代某种情况,可视上下文翻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牛刀小试 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者”的不同意义

13、和用法。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1)(2) (3)(4) (5)【参考答案】(1)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2)代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等,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等。(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代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方面”“样东西”。(5)助词,

14、定语后置标志。【乃】一、副词1表顺承或表条件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便”“就”“这才”“于是”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然后是非乃定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乃如左丘无目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乃谢客就车良乃入,具告沛公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2表转折或强调表示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今君乃亡赵走燕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3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

15、译为“只”“仅”“仅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为”“是”“就是”等(注:有人按照动词讲),如: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代词,你的)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代词,你的)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6、(齐桓晋文之事)三、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乃”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1) (2) (3) (4) (5) (6) (7)

17、 【参考答案】(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如此”“就这样”。(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则】“则”主要作连词、副词和固定结构,其他词类考试几率不高,作为了解就行。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那么”,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唇亡则齿寒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8、临视,则虫集冠上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那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则秦国之所大欲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入则孝,出则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

19、,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却”“但”“可是”;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尽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连词,表转折,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却)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有人按照固定结构来讲,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非死则徙尔 时则不至(或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就是)此则寡人之罪也 质胜文则野,文

20、胜质则史(判断句标志词:则)沛公则置车骑(副词,就、立即)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可是)【成语举例】偏信则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穷则思变、闻过则喜、不平则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四、动词翻译为“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周本纪) 五、固定句式【然则】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2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则是】只当是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连呼则则。六、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牛刀小试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则”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1)(2) (3)(4)(5)(6) (7)【参考答案】(1)副词,表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可译为“那么”。(3)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5)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6)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7)副词,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原来”“原来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