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 案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总结上节课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学习西汉“与民休息”的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西汉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东汉的兴衰认识到朝代更迭的历史规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辩证的看待两汉取得的成就与灭亡的原因。2.时空观念正确认识两汉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看待两汉时期采取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3.史料证实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4.历史解释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
2、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5.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该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规律。重点: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丝绸之路的历史由来、理解光武之兴、党锢之祸。难点: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和历史意义。探学新知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1)建立:公元前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3)地方体制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这对中央集权构成
3、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结果: 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楚国等七国叛乱,最终被平定。2.“文景之治”(1)原因: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政策。(2)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3)举措:减轻赋税、 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4)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二、西汉的强盛1.政治上:加强集权(1)颁布“ ”,成功分解了诸侯王的势力。(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3)建立以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4)将全国划分为_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巡视监察。
4、(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上:国家控制(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_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尊崇儒术(1)公元前_年,设五经博士;前124年,建立太学。(2)使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4.军事上:开拓疆域(1)任用_、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2)派遣 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公元
5、前60年,西汉设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3)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5.影响: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三、东汉的兴衰1.西汉的衰亡(1)社会危机: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西汉灭亡:公元_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3)王莽新政与农民起义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3.“光武中兴”(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
6、政。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提倡节俭。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2)经济上恢复西汉的 制。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六次下诏释放奴婢。(3)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4.东汉衰亡(1)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_之祸”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遭受“党锢之祸”。(2)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与军阀割据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与文学(1)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_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
7、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断代史。(2)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2.科技(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_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105年,东汉宦官 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4) 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深化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統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
8、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2)依据材
9、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可以得出汉初实行
10、的制度分别是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渊源的作答,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些制度都是秦朝遗留下的制度,说明了汉初的制度是继承秦朝的。(2)“矫秦县之失策”的意思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材料认为秦朝灭亡在于实行郡县制,故汉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分封制。内容和后果的回答,只要结合教材知识即可。(3)根据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可以得出颁布推恩令。根据“国除为郡”可以得出剥夺封地、改郡县。根据“又颁布律令”也可以得出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的回答可从削弱地方割据,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回答。 随堂训练1.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
11、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注重实用而非理论研究。他对一部科技著作这样评论:“
12、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丈量土地、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部科技著作是( )A.石氏星表B.九章算术C.授时历D.本草纲目4.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任。”此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者决定政局。这表明( )A.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B.皇帝唯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C.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合法化D.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
13、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故A项错
14、误。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朝廷的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2.答案:C解析: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矛盾并不是逐渐激化,由此排除A项。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由此排除B项。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央集权更加巩固,王国控制区域越来越小,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D项错误。3.答案:B解析:材料谈论的是数学著作,由此选B项。石氏星表是天文学著作,与题干无关,由此排除A项。授时历是天文历法,由此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医学著作,由此排除D项。4.答案:D解析:古代宦官当政是皇帝借用身边的亲信宦官控制政权,宦官专
15、权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故选D项。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直处于劣势,与材料“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不符,排除A项。皇帝唯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不符,排除B项。C项错在制度化,宦官干预朝政并未形成制度。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丝绸之路不仅仅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周边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将丝绸之路与其他东西方通道比较,未体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当时世界市场并未形成,不存在世界经贸中心一说,由此排除C项。6.答案:B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