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江都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什刹海(sh) 矫饰(jio) 月晕(yn) 蓊郁(wng)B. 通衢(q) 按捺(ni) 饿殍(pio) 峥嵘(zhng)C. 迸发(bng) 雾霭(i) 黑魆魆(x) 茕茕孑立(qing)D. 颠簸(b) 蜇居(zh) 远阜( f) 颓圮(p)【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
2、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项,月晕(yn)yn;B项,按捺(ni)n;D项,蜇居蛰居。故选C。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座房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拆除,现在茕茕孑立,矗立在马路中央。B.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一律概莫能外。C.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
3、奥秘。D. 这些战士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如饴,毫无怨言。【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A项,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使用对象有误。B项,概莫能外: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一律”和“概莫能外”语义重复。C项,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结合“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分析可知,感情色彩失当。D项,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使用正确。故选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 )A. 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简单的事,小王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B. 诗人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诉诸于笔端,展示出一颗绝望中诞生信念的灵魂。C. 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 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表意不明,“这
5、”指代不明。B项,语义重复,“诉诸”和后面的“于”语意重复。D项,搭配不当,“提高”“特色”搭配不当。故选C。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 。 , , , 。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首
6、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解答此题,紧承首句,从反面举例,正面点明观点,按照递进的顺序加以阐述。故选B。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 )A.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本题主要考查比喻和借代区别和联系,
7、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之间最根本的区在于两种事物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具有相似性的为比喻,否则为借代。A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钟鼓馔玉代指富贵人的生活;C项,意思是“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这里用“宛转蛾眉”代指美女容貌;D项,孤帆的“帆”,借代指“船。是用个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方式。故选B。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
8、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答案】A【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语言得体的试题。“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B项,“献丑”是谦辞,用于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的谦虚说法,不用于“落款出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这个语境。C项,“垂询”,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用于
9、此处不得体。D项“内人”:用以称自己的妻子。此句是说郭教授的妻子,不得体。A项“舍弟”,用于自己的弟弟,使用正确。7.下列各项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抗日战争期间在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5年8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B. 荀子,名况,战国时赵国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主要作品为荀子,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C. 边城中,翠翠的爷爷答应了天保的提亲,但后来发现翠翠喜欢的是傩送,在懊悔和无奈中离开了人世
10、,最后,翠翠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D. 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天保先托人来说喜欢翠翠,爷爷很高兴,让传话的转告天保在车路和马路随他挑,天保走了车路,但翠翠对此事没有反应,所以后来,天保得知弟弟傩送也喜欢翠翠,而自己无法胜过弟弟就远走了,结果出了意外死去了。傩送无法面对哥哥的死亡,父亲又倾向自己娶中寨王团总的女儿,所以也离
11、家走了。爷爷知道自己无力为翠翠的幸福尽力,心力交瘁,带着遗憾离世。选项错在“答应提亲”和“懊悔”的表述上。故选C。8.下列判断,与这段文字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汉字不仅表意,还有象形与表音等特质,无论是繁体字抑或简体字。德国哲人莱布尼茨曾说,汉字一字就有一意,这种表意性让汉字有了超越语音的强大功能,由此成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通俗来讲,西方语言多是靠字母组成音节,再由音节搭配出意义,但字母本身没有含义。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参与语言建构;而且,汉字的传达可以不经语音作中介。这一点,既是汉字不同于西方主要语言的特性,也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汉字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学者认为
12、,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简繁字共生,提倡从一部分人开始识繁写简,是承认汉字超越语言工具的一种传统文化认同。A. 西方世界一直在寻求组义语言来替代没有含义的字母文字。B. 从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来说,繁体字的存在和使用有特别的文化意义。C. 西方语言的流传,必须借助语音这个中介才可以实现。D. 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字因为不具备汉字的表意特质而最终消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西方世界一直在寻求”理解错误,原文是“由此成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C项,“必须借助语音这个中介”理解错误,原文是“西方语言多是靠字母组成音节,再由音节配搭出意
13、义,但字母本身没有含义”;D项,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是“唯汉字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故选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 虽有槁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或师焉,或不焉/山川相缪C. 君子生非异也/举匏尊以相属/君子不齿D. 自余为僇人/梦亦同趣/輮以为轮【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
14、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A项,“有”通“又”,“暴”通“曝”,“受”通“授”,“冯”通“凭”。B项,“知”通“智”,“不”通“否”,“缪”通“缭”。C项,“生”通“性”,“尊”通“樽”,“属”通“嘱”。D项,“僇”同“戮”,“趣”同“趋”,“輮”通“揉”。故选A。10.下列各项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挟飞仙以遨游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
15、,这是要求选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A项,“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D项,“于是”,古义:从此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今义: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故选C。11.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D.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16、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有异态”修饰“山水”,定语后置句;A项,“利”“强”分析修饰“爪牙”“筋骨”,定语后置;B项,宾语前置句;C项,主谓倒置;D项,判断句。故选A。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侣鱼虾而友麋鹿C. 舞幽壑之潜蛟/项伯杀人,臣活之D. 小学而大遗/萦青缭白【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
17、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B项,意动,以为师;以为伴侣。C项,使动用法,使起舞;使活。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青山。故选A。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游千山记程启充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
18、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
19、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注】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瓯脱:泛指边界。浮白:满饮。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20、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 缘:边缘B. 值饥,食之厌 厌:饱,吃饱C. 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殚:尽D. 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克:能够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乃登万佛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 健者匍匐而上/则施施而行C. 有遗世之想/倚歌而和之D. 北隅以木梯登望之/作师说以贻之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徐、刘二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取道辽阳上山。B. 位于祖越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C
21、.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D. 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16.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答案】13. A 14. B 15. D 16. 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22、“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缘”,结合后面“崖旋转”分析,译为沿着。句意: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故选A。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
23、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副词,“然后”“才”;副词,竟然。B项,连词,均表示表修饰关系。C项,助词,“的”;代词,代“他”。D项,介词,“用”;连词,“来”。故选B。【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
24、了其对千山之景的喜爱之情。故选D。【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其”,代词,这;“适”,正好、刚好;“者”,的人;“振”,震动;“闻”,听起来;“之”,代词,指胡笳的声音;“愀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2)“使”,假使;“当”,应该;“等”,齐名、相等;“僻”,僻远;“隅”,角落;“高人”,志趣高雅的人;“至”,到;“焉”,代词,这里。【点睛】参考译文: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
25、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草木茂盛并且常常有好景致。我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抵达祖越寺。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万佛阁。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横梁而入。靠着栏杆放眼四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晡时,前往香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
26、,(路上)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东峰山势高险,徐、刘二人满饮后再斟满,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从龙泉到这,一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绣锦一般到处都是。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地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
27、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我们)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请我们吃麦饼。刚好肚子饿了,我们吃得心满意足,问老人的姓名,他笑而不答,然后我们就到达中会寺。(到这)走了大约二十里路,因为疲惫,坐在僧人房间休息。过了很久,才从中会寺返回祖越寺。回望各座山峰,(它们)都像在天上一样。这座千山的美景,温润秀丽,磅礴曲折,不可说尽。(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
28、到这里。世间万物的规律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又是怎样的呢?以前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而显扬,而我地位低下、学识浅陋,不能使千山的胜景留传,姑且像这样粗略叙述它的概貌。三、古诗词鉴赏(8分)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注释】无恨:不要怨恨。旧过:以前去过。大都:大概。(1)颔联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指出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劝君“无恨”的原因。【答案】(1)用“秋雁少”写出了闽中的偏远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写出了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
29、比喻。“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风波”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2)“无恨”是劝勉之词,诗人担心友人被贬而心中不平、不安,“闽中我旧过”,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希望友人不要怨恨。同时,他相信友人是冤屈的,“自当逢雨露”,终会得到赦免,能重回京都,所以劝慰友人不要怨恨。【解析】【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题干要求,概括颔联写出了闽中的特点,明确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表达效果。颔联“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由“秋雁少”写出了闽中偏远,大雁不能飞到的地方。另外,古人多以鸿雁传书
30、,所以也可以理解为闽中消息闭塞。“夜猿多”写出了闽中夜晚的凄清。猿猴的啼叫声很凄厉,令听闻者感到悲凉伤心。这里用夜猿多,表达闽中的环境恶劣。尾联“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的修辞是比喻。“雨露”在古代诗词中一般用来比喻皇帝的恩泽,“风波”则往往比喻艰难险阻。诗人在尾联写朋友现在虽早贬职,自会有再蒙受皇恩的时候,在前往贬所的路途中要小心那些险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关心。点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修辞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只答一种
31、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至少两种以上。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人劝君“无恨”,即不要怨恨。其原因可以从“闽中我旧过”“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三句中找到。一则闽中诗人曾去过,是相对了解的;一则那里的瘴疠还算温和,不是很恶劣;一则友人自会再蒙受皇恩,得赦回朝。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_,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_,不能十步;
3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吾师道也,_?(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_。(韩愈师说)纵一苇之所如,_。(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_。(苏轼赤壁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未老莫还乡,_。(韦庄菩萨蛮)【答案】 (1). 虽有槁暴 (2). 骐骥一跃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官盛则近谀 (5). 凌万顷之茫然 (6). 渺沧海之一粟 (7). 万类霜天竞自由 (8). 还乡须断肠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
33、,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暴”“庸”“谀”“凌”“沧”“竞”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脚步声陆文夫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声。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
34、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我常常在黎明前黑暗中走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不过,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窃窃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
35、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
36、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
37、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选自散文海外版略有删节)19. 结合全文看,第一段有什么作用?20. 谈谈你对
38、文中第段画线句的理解。21. 请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和作用。22. 文章中的“脚步声”有哪些含义?试结合全文探究。【答案】19. 引起下文(1分)。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生发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感叹(2分)。渲染一种寂静的气氛(1分),表明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为下文在“喧嚣”中“听不到脚步声”等内容的生发议论作铺垫(2分)。 20. “我”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前方召唤每一个人,(1分)我也知道自己通无法实现这个遥远的目标,(1分)但人生的意义就在为着目标去跋涉追求。(2分) 21. (4分)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
39、法,将落日在水面的余晖比成金光大道,想象“我”能沿着金光大道走到尽头。(1分)写出了人们渴望实现美好生活的人生时眼前常有的捷径幻象。(2分)为下文抒发人要务实前行作铺垫。(1分) 22. (6分)脚步声是自己在幽静的湖畔山林狂野行走时发出的声响;是人在寂寞孤苦的境遇中,坚持奋斗的自我意识;是人在迷茫或得意时及时审视自己时的领悟。(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9题详解】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
40、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0题详解】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
41、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
42、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1 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 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 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六
43、、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在英国期间,侯仁之进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
44、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
45、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行考察。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
46、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
47、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23. 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4.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5.
48、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请加以概括。【答案】23. 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24. 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25. 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解析】【2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49、。本题需要对全文进行梳理,然后分条列举,就可得到答案。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城市的知音”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意思是说,侯仁之是一个热爱城市、了解城市、研究和保护城市的人。所以,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侯仁之热爱城市的表现,为研究、保护城市做过的贡献,然后分条列举,就可得到答案。如第段“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表现出侯仁之对北京
50、等城市的热爱之情;“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表明侯仁之研究过的城市很多;第段“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积极参与保护卢沟桥与莲花池等行动,表明侯仁之为保护城市付出了很多。【2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写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开头段的作用有点题, 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照应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等。从内容上看,第一段写了侯仁之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深感迷茫,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51、想学史“给社会治病”,既写出他转行的原因,也表现出他的爱国之心,突出了人物形象;从传记的角度看,引用弟弟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从结构上看,正因为开头段交代了侯仁之由学医转为学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所以开头段为下文做了铺垫。【2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和作者观点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需要通览全文,梳理出侯仁之的优秀品质、学术研究中相关的言与行,然后归纳总结。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写出了侯仁之转而学史的原因是为了疗救社会,表现出他对国家民族的爱。第段侯仁之认为“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并身体力行,“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
52、行考察”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和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研究;文章最后两段写侯仁之积极参与保护城市工作,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现实的精神。【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
53、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七、作文(70分)26.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必然,是自我价值的探求。成长,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
54、着困惑与清醒。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无终点。【答案】在实现自我价值间成长当代作家池莉曾有言:“成长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就像鹅卵石般,少不了悉心打磨与炼就。” 于卵石而言,它的表面需要不断的被磨砺;于我们,成长亦是需要不断“磨打”方能实现生 命的永恒价值! 如先生,从未停止“痴缠”在他心里, 但没有磨去他的个性棱角,反而激励着他实现自 我的内心,渴求与价值。那种执念是追求艺术永 恒归宿的执念,先生坚信,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有最终解释权!于是,先生的书稿,字里行间都是他的笑与泪,清醒与茫然,不变的是, 先生孜孜不倦以实现人生价值的那份执念!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便是一部关于如何实现
55、孩童们价值的一部书。当一群孩子们读到“洛丽塔, 我的希望之光,流淌着心中盼望已久的“肖邦”与 “莫扎特”先生笔耕不缀,几年的牢狱生活非我的欲 望之火时”,是否也将眼神炽热的渴求毫无保留地抒 发?那一刻,她们仿佛化身为神圣的洛丽塔般,不懈 的追求自己的价值。谱写着自己成长的乐曲! ? 反观当下,无数“空巢青年”将自己的生活悲 情化,他们得不到的东西全部由外物造成,赤裸裸地 将自己推脱在外,一再悲情化自己的生活。使他们困 囿于蜷缩的角落,止步不前,于他们而言,生活中交 织着泪水与茫然,他们不知去探寻自身的价值,它们 就如同困于如团浓厚的迷雾中一般,冲不破,逃不脱, 永远无法成长。 古人云:“荆岫之
56、玉,必含微瑕:骊龙之珠, 亦有微隙。”再精彩的人生也会有不快与难过。 而实现人生价值只需要你用捕鱼的网考量悲伤。 用筛面粉的罗去捕捉幸福。成长一路,奏响着的 是生命的韵律与节奏,不妨说,成长是实现人生 价值的缩影与群像,是拼搏过后的无怨无悔。就 如用唐吉坷德一般,活在自己主观世界里。尽管 桑丘也就挣过他的理想,旅店老板也讥笑他的 “痴”。但他从未放弃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成 为理想的永恒朝圣者。一个成长者。 生活中,我们有负巨大的使命与责任, 我们如同周圆平笔下的“以困苦为孕育自己 乐观诗意的温床”的人一般寻找心灵的归宿, 我们如托尔斯泰平静,祥和的心态对待自己 的成长,我们如拉金在悲伤地眼泪中
57、所 写,清醒、朴素、专注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般以沉着的心防接受 着成长的馈赠与酬应! ? 在如磨砺鹅卵石般的过程中,我们在实现 自我价值间成长!【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明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必然,是自我价值的探求,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主观需求性的特点。第二句话阐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既有对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功的欢笑,也不免有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泪水,既有对种种现象和问题的困惑,也有经过自身思考或他人点拨后的清醒。而这些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不应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只有相互交织、交替,螺旋上升,才能逐步走向成熟。第三句话则是强调了成长永远只是过程,成长
58、永远在路上,告诫人们只有不断地前行,永不停息,成长的经历才越丰厚和精彩。本次作文的立意范围比较宽泛。既可以写人(自己或他人),也可以写花草树木、乡村、古镇、城市、企业、学校、文化现象、社会文明、学科发展等。在写作时,需要注意文题要求,要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探求”“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和“不断前行的过程”等,只要能抓住一个方面来写,写明白,说清楚,就符合题意。点睛: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可能比较新颖;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