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366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解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此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杜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材料主要说明了A. 宗法制深刻影响了封建统治B. 宗法制有效地维护了西周的统治C. 宗法制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D. 宗法制保证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答案】A【解析】宗法制创建于封建社会之前

2、,不仅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所以“宗法制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根据“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杜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可知宗法制被不断承袭,但并不能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定性,故排除D;根据“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可知宗法制深刻影响了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点睛:材料“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是解题的关键。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

3、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 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 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 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 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天子与诸侯的权利与义务,诸侯要定期觐见、朝贡天子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这是西周分封制的情况;材料中“一不朝再不朝三不朝”,反映了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材料中无法体现天子和诸侯的宗族、姻亲关系。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学者萧功秦评论说:这一制度“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

4、是A. 世官制B. 君主制度C. 选官制度D. 科举取士【答案】D【解析】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实行的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与材料“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不符,故A项错误;君主制度强调皇权至高无上,体现皇帝的权威,与材料“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无关,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要考试科目的官吏选拔制度,采取“学而优则仕”的原则,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各阶层进入统治阶层,与材料“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相符,故D项正确,C项错误。点睛:材料

5、“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是解题的关键。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 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可能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 汉、唐、元B. 秦、唐、清C. 秦、唐、明D. 汉、宋、明【答案】C【解析】从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从中“中书省”、“门下省”、“

6、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 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所以答案选C。5.“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禹传)这种状况出现是由于当时()A. 世袭制的实行B. 按军功受爵的结果C. 察举日益注重门第D. 科举择优录取的结果【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信息反映了邓氏家族累世公卿的现象,这与察举制度下重视门第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 A和B项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邓禹所处时代不符,故排除。D项选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与题意不符,排除。6.徐天麟先生在西汉

7、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郡国并行制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 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是在强调既继承周朝的分封制度又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度,即推行郡国并行制,并且采用周朝的分封制度是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非颁布”推恩令”等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7.“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

8、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

9、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D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8.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1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

10、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让位都是无奈之举A. B. C. D. 【答案】D【解析】项“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符合史实。乾隆让位不能够彰显“民主政治”;而华盛顿让位能够展现,有利于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即排除含的选项。而三项均不正确。所以答案选D。9.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这表明雅典A. 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B. 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C. 过于直接的民主导致权利的误用和滥用D. 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

11、政机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可知,伯里克利时期为公民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向一切公民开放”不符;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是解题的关键。10.十二铜表法规定:欠债到期后不还,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到外邦;当债权人是多个时,他们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上述规定反映了十二铜表法A. 实质上只注重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 维护严酷的债务奴隶制C. 比习惯法更为残酷无情D. 未使平民的权利得到保护【答案】B【解析】题干中“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甚至可以将债

12、务人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说明了该法律采用了严酷的形式来维护债务奴役制,故B项正确;AD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中并未提到习惯法,故C项错误。点睛:材料“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甚至可以将债务人尸体肢解,加以分配”是解题的关键。11.2014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他领导的保守党在2015年的大选中胜出,将举行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当选后,他的这一行为A. 应对议会下院负责B. 会遭到议会上院的否决C. 必须得到国王授权D. 不可能得到内阁的支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分析材料信息可见,2014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若其所领导的保守党在2015年大选中获胜,新成

13、立的内阁将会提出举行英国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的提案,依据君主立宪制的规定,英国首相及其内阁的行为应对议会负责,故选A。英国议会下院是最高权力中心,且英国国王不掌握国家实权,故B、C错误;英国内阁为责任制内阁,首相与内阁在大政方针上相一致,政治上共进退,故D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12.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议案中指出:“有了农村暴动的广泛发展,有了工农红军的迅速扩大,有了兵士群众的动摇与自觉哗变的增加,有了统治阶级这样的严重危机,的确只要在产业区域与政治中心爆发了一个伟大的工人斗争,便马上可以形成革命高潮

14、直接革命形势。”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A. 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开始独立自主的领导中国革命B. 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C. 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革命潜伏失败危险D. 重视农村农民斗争与城市工人暴动的相结合【答案】C【解析】 材料“的确只要在产业区域与政治中心爆发了一个伟大的工人斗争,便马上可以形成革命高潮直接革命形势”,可见当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城市中心论”,故B错误,选C;材料没有正确分析中国的革命形势,排除A;材料认为农民暴动是城市暴动的基础和铺垫,而非两者的结合,排除D。1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

15、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A. 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 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C. 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 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B项和D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14.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A. 否定巴黎公社B. 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C. 确立

16、共和政体D. 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法国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共和政体的不可修改性,同时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体现了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B项正确。题干与巴黎公社无关,且题干强调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排除A。1875年宪法通过之后,法国已经确立共和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题干强调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与打击法国封建势力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法国的家庭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有学者认为:“八国联军惊醒了中国这头“沉

17、睡的巨人”,让中国人向世界看齐,不自觉的参与世界近代化进程”。对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B. 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惊醒中国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开始认识世界D.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开始认识世界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C;根据“让中国人向世界看齐,不自觉的参与世界近代化进程”可以体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B正确;D也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6.规定

18、外国轮船可“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辛丑条约D. 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材料“外国轮船可”“至四川省重庆府”“至苏州府、杭州府”可知,此条约开放了重庆、苏州、杭州等为通商口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是马关条约,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外国轮船可”“至四川省重庆府”“至苏州府、杭州府”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7.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

19、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南京大屠杀是日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 犯下的严重罪行”体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习总要求国人勿忘历史,故正确;习总的讲话同时也昭示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故正确;“我们不应因一个 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

20、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 而不在人民”又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故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的影响18.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次革命性质都是民主革命,革命任务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选C。辛

21、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国民革命由国共合作共同领导,解放战争由无产阶级领导,故三者领导阶级不一致,排除A;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解放战争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排除B;辛亥革命的革命对象是腐朽的清政府,国民革命的革命对象为北洋军阀,解放战争革命的对象为国民政府,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根据新旧民主革命的特点进行分析。19. 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A. 1处B. 2处C. 3处D. 4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察学生历史基础知识。19

22、22年中共二大,制订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历史上重大事件20.“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A. 孙中山及其民主共和思想B. 毛泽东及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 圣西门及其空想社会主义D. 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理论【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和所学知识判断。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

23、宣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了科学,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D项正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圣西门及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与题干中“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不符,故C项错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21.对于巴黎公社的最终失败,马克思说:“为了避免篡夺政权的嫌疑,它们失去了宝贵的时机去进行公社的选举,而组织公社的选举等等又花费了许多时间。”这段材料主要

24、说明了A. 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B. 巴黎公社选举是不合时宜的C. 公社领导者缺乏斗争经验D. 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知识的理解。材料主要反映了巴黎公社失去了大好机会。说明他们缺乏斗争经验。所以选C。22.有学者说:“俄国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是欧洲国家,然而它又超出欧洲之外,甚至与欧洲对立。”下列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十月革命A. 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C. 指导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D. 加剧了俄国与交战国的军事对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

25、材料却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的影响指导了世界上的民族解放运动,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一战,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义23.历史性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A. 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B. 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C. 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

26、革命D. 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答案】D【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说明地方革命非常顺利,说明此时的沙皇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24.列宁说:“这是各次革命的历史所证明了的,如果革命者明知挽救革命、提出媾和、挽救彼得格勒、摆脱饥饿、把土地交给农民等事业都取决于自己,可是放过了时机,那就是犯了滔天的大罪。”在此,列宁主张A. 立即发动二月革命B. 迅速颁布四月提纲C. 立即发动十月革命D. 迅速颁布和平法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列宁认为 “挽救革命”需要革命者自己去实践而不是寄希望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能放过时机,因此列宁主张的是暴力夺取政权,故C正确

27、;二月革命后国家主要政权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错过了时机,故排除A;四月提纲主张和平夺取政权,不是对时机的正确把握,故排除B;和平法令颁布于十月革命后,故排除D。25.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 从区域经济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28、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但在两极格局下,为了能够生存和很好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些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故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演变,故C项正确。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日欧呈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题干涵盖政治、经济多方面内容,B项局限于经济层面,故排除。D项,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的主题体现在政治层面,相对于C项来说不够全面,故排除。26.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29、提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有关“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复兴的重要因素B. 它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背景下,美国与苏联对抗的表现C. 美国借此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D. 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时间为1947年6月,而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马歇尔计划是两极格局形成中,美苏对抗的表现,故B选项错误,本题选择B选项;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援助西欧国家,因此成为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复兴的重要因素,故A选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借以吸引东欧国家,孤立和打击苏联,故C选项正确;马歇尔计划

30、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D选项正确。27.1990年11月21日,有34围参加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了被誉为“新欧洲”宣言的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在“东方”认同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己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这几乎成为所有欧洲国家的共识。这表明A. 冷战格局在欧洲的结束B. “新欧洲“是东西方妥协的产物C. 欧洲开启了一体化进程D. 冷战时代以西方的胜利宣告终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国际格局的变化。“新欧洲”不是东西方妥协的产物,所以B不符合题意;欧洲一体化在二战后初期即开始,所以C不符合题意;D项内容

31、与题干内容没有关联,所以D不符合题意。由“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并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知两极格局下的分裂状态在欧洲结束,故选A。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出现冷战结束28. 有学者认为:“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A. 经济体系尚不完善B. 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C. 过于倚重军事力量D. 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苏联这座大

32、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可知作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是内部原因,D属于外部原因,排除;AC虽然符合史实,但是只是涉及内部因素的具体表现之一,B说法更全面。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9.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10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A. 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B. 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其不再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C. 美国实力

33、相对下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 美国在国际上的战略行动失去了以往那种自由【答案】C【解析】中国的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A选项不符合客观实际。多极化格虽然对美国造成冲击但美国依旧是最强大的国家,B选项错误。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崛起,表明多极化局势增强,故选C选项正确。美国并没有放弃推行建立单机格局的政策,它依旧有能力进行战略部署,D选项不符合客观实际。30.“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

34、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 “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B. 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C. 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D.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可知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故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美苏两极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而不是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一超多强”局面,而是

35、强调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多极化发展的特点,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结合多极化趋势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1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4分,共40分。)31.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

36、相反孟德斯鸠(16891755)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秉旦材料四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20

37、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1)列举清时期一个典型史实,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雅典“政治自由化”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制改革的和平进程。【答案】(1)清朝设军机处(或军机房或总理处)。清朝中枢权力机关,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其总揽军政大权,实现绝对君权。(2)过程:君主政体一寡头政治一民主政治。原因:贸易的急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3)确立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

38、政治权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雅典民主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近代中国的西方民主的实践、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可以结合所学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2)第一小问“过程”,据材料二“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得出,君主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治;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得出贸易的急速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3)17世纪晚期,根据所学得出,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期,据材料三“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

39、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并结合所学得出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文同盟会宣言材料二 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地找到了

40、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陈红太谈我国60年民主政治建设成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进行了什么重大实践活动?其结果怎样?(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3)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答案】(1)政治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活动: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临时约法。结果: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但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2)成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以共产党为核心;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各民族一律平等;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解析】(1)政治主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述。由材料一中的“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可得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活动: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孙中山进行的实践活动有: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临时约法。结果:结果需要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史实来回答,即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但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2)成就: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结合所学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

42、设的相关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人民当家做主”是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题目要求结合所学来回答。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相关政治制度可以知道,其主要特征应从领导力量、广大群众、民族关系和政权代表力量等角度回答,具体来说,以共产党为核心;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各民族一律平等;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3.二战以后,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迅速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摘自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43、材料二 到1948年(后),亚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不能不影响到日本。面对着这种新的形势,美国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一个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堡垒,而这样一个堡垒又不得不以极高的速度建成。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占领政策上实行了一个较大的转变。摘自(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盟国督促日本修改并实施了新宪法,新宪法倡导主权在民,规定国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还实行劳动立法,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在经济上,制定了“贸易立国”等政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三年间日本取得美国数十亿美元用于战争的“特需订货”,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19561973年

44、期间,日本大量引进科学技术,形成“一号机组进口,二号机组国产”的技术引进模式,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化强国。摘自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材料四 美国将中国视为新国际体制的主要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而日本是美国展开上述战略的借助力量。在美国世界战略调整新特点的影响下,美日关系也显示出新特点,主要为:其一,如果说,此前美国主要是从在亚太地区平衡中国力量出发,利用日本力量;那么现在则会从更广阔的视野,也即从塑造新的国际体制出发,利用日本力量。其二,美国将更加关注日本的经济复苏和日本在重塑国际经济秩序方面与美国的合作程度。美日关系显露新特点,2013年4月

45、25日解放日报(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国对日政策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据此,你认为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1)变化:从军事占领日本到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堡垒(扶植日本)。原因:美国遏制苏联、中国;美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的需要。(2)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适时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重视科技,注重吸收别国科技。影响: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

46、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轨迹:控制(占领)扶植利用(合作)。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利益。【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和材料二“美国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一个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堡垒”可以得出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表现;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二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进行分析,比如美国在亚洲遏制苏联和中国、争夺霸权地位和冷战的需要。(2)原因:根据材料三“新宪法倡导主权在民,规定国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劳动立法”“贸易立国”“朝鲜战争爆发”“大量引进科学技术”从政治民主化、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重视科技等方面进行总结即可; 影响:从美日关系变化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分析其影响。(3)轨迹:根据材料一“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材料二“美国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一个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堡垒”,材料四“与美国的合作程度”可以得出轨迹为:控制(占领)扶植利用(合作); 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等几个方面做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