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错误教学设计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中内容,品析文中的意象。 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平。 4、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和情趣。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体会郑愁予的才华。美育目标:体会郑愁予诗歌中浓郁的古典美,清新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2、了解“思妇词”“游子谣”等传统题材。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阅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
2、导入每个人一生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不过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那便是爱的错误。在爱的领域,相遇也好,错过也好,都有着别样的美丽。有位台湾诗人郑愁予运用他的神来之笔,把这种爱的错误描写得更加美丽了,令我们不得不拊掌赞叹。二、 作者简介 郑愁予当代著名诗人,原名郑文韬,名字源于辛弃疾菩萨蛮中的名句:“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与内地各处,因此他的诗大多以游子为抒情主人公,又被称为“浪子诗人”。 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三、 初读诗歌,正音。四、 分析诗歌,本诗美在何处?(一)美丽的故事1、故事发生
3、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涉及的人物有几个?明确:时间:三月 地点:江南 人物:我 你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故事的梗概。明确: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待归人的心理变化过程。3、故事的结局和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不圆满的结局。哀婉、无奈、淡淡的愁怨 (二) 美丽的语言一)修辞之美第一部分 1、此部分用了什么意象来做比喻?明确: 莲花 2、诗人为什么要用“莲花”这一意象?可否换成“玫瑰”?明确:(1)莲花是江南的特产,呼应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江南; (2)写出了女子的清纯、贞洁。 玫瑰不符合江南水乡的特色,同时也破坏了诗中古典含蓄的味道。第二部分1、这部分中用来比喻女子内心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小小的寂
4、寞的城” “青石的街道向晚” “小小的窗扉紧掩”2、“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这个比喻有何妙处? 明确:“小小的城”:“小小”是说女子心里的“容量”很小,只容得下了她的他,所以“小小”写出了女子的坚贞、纯洁。“寂寞的城”:是封闭的,落寞的,是凄凉的,写出了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3、“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这个比喻的好处?明确:青石长满苔藓的石头,说明街道很少有人走。 向晚趋向黄昏,突出街道的冷漠凄清。用此比喻将思妇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具体的展现了出来。4、“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怎样理解? 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肯拉开的地步。 这是一位怎样的女性? 明确:极其执着、专一 那么,她
5、在干什么呢? 明确:等待5、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四个否定句相互呼应,对仗工整,充分地写出女子寂寞的心灵和痴情的等待。二) 意象之美。诗中运用了哪些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体现了诗人的中国性的根本所在。(三) 、美丽的情趣 分析第三部分中的诗眼“美丽的错误”1、 这个错误到底是什么呢?明确:女子等待的那位游子,不是归人而是过客。2、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明确:两人的相遇虽然是场误会,可是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游子的出现引起了诗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使她的生活泛起了涟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五、欣赏美丽的音乐罗大佑作曲欣赏完展开讨论:罗大佑对诗歌的改动(再创作)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