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295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淀粉和糖原有相同的基本组成单位B. 胆固醇是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 可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检测蛋白质D. DNA和RNA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1、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多糖,都是葡萄糖聚合而成的;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脂肪小颗粒+苏丹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详解】A、淀粉和糖原有相同的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A正确;B、植物细胞膜的组分中,没有胆固醇,B错误;C、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检测还原糖,C错误;D、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A。2.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C. 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A、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溶液使原生质层与细

3、胞壁分离,A错误;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因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可以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B正确;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通过解离使细胞死亡固定在某个时期,可以找到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不能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C错误;D、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来,D错误。故选B。3.有关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DNA合成抑制剂,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可不受影响而继续分裂B. 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C. 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

4、都会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D. 细胞凋亡是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细胞结束生命的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

5、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详解】A、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因此添加DNA合成抑制剂,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分裂,A正确;B、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B正确;C、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都会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C正确;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

6、束生命的过程,D错误。故选D。4.下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2n=4)处于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阶段细胞中核DNA分子数为8,姐妹染色单体数为8B.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处在图中C. 正常情况下,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在图中阶段的细胞D. 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图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阶段的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减数分裂;表示受精作用;表示有丝分裂。【详解】A、阶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核DNA分子数为8,染色体数为8,姐妹染色单体数为0,A错误;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处在图中,都是着丝点分

7、裂,分别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正常情况下,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在图中阶段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C正确;D、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图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及有丝分裂阶段的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受精作用完成前配子不含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5.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B、C分别对a、b、c为显性。现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

8、得到F1,对F1进行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F1体细胞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现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BbCc,对F1进行测交,即AaBbCc与aabbcc杂交,那么测交结果应该有八种情形,但现在只有4种,说明有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本题可以四幅图中基因逐项分析,考虑产生配子的种类,或根据四种后代的基因型确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进而判断连锁的基因。【详解】由于aabbcc只能产生一种abc类型的配子,而测交子代基因型的种类及比

9、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说明AaBbCc产生了abc、ABC、aBC、Abc的4种配子,说明B和C基因、b和c基因连锁,即对应图中A。故选A。6.一个家庭中,一对夫妇都表现正常,但是生了一个白化病兼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孩子是男孩,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祖母B.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是白化病的概率是1/8C.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色盲女儿的概率是0D. 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答案】C【解析】【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

10、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详解】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控制白化病的基因用A、a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据题意“一对夫妇都表现正常,但是生了一个白化病兼红绿色盲的孩子”可

11、知,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该孩子的基因型为aaXbY,其中Xb肯定来自母亲,则不可能来自祖母,A错误;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他们再生男孩是一个白化病的概率是1/4,B错误;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他们再生一个色盲女儿的概率是0,C正确;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其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7.图是某基因的局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CA可称为一个密码子B. DN

12、A分子的多样性与有关C. 限制酶切割该基因时应作用于处D. 对该基因进行PCR扩增时,解旋酶作用于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某基因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为磷酸,为脱氧核糖,为含氮碱基,为氢键,为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为核苷酸内部的化学键。【详解】A、密码子位于mRNA上,因此图中ACA不能称为一个密码子,A错误;B、DNA分子的稳定性与有关,多样性与的排列顺序有关,B错误;C、限制酶作用与磷酸二酯键,C正确;D、对该基因进行PCR扩增时,不需要使用解旋酶,通过加热使氢键断裂,D错误故选C。8.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基因突变主要发生

13、在过程中B. 已停止分裂的细胞仍可进行过程C. 能进行或过程的生物通常不含DNAD. HIV主要在T淋巴细胞中完成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中心法则示意图,其中为转录过程,为逆转录过程,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为翻译过程,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详解】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原因是此时DNA双螺旋打开,稳定性较低,A正确;B、已停止分裂的细胞仍可进行过程,即合成蛋白质,B正确;C、能进行或自过程的生物通常为RNA病毒,RNA病毒只含RNA一种核酸,不含DNA,C正确;D、HIV为逆转录病毒,不能进行过程,D错误。故选D。9.某绿色开花植

14、物的基因型为AaBB,利用它通过下列技术获得以下基因型的植物:AABBaBAaBBC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A. 诱变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B. 连续自交、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C. 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D. 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答案】B【解析】【分析】1、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AABB,采用的技术是单倍体育种或自交;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AAaaBBBB,采用的技术多倍体育种。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

15、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自交或者诱变育种;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综上可知,B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以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

16、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1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 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D. 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不会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17、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其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C、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C正确;D、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B. 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C. 胰蛋白

18、酶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 组织液和血浆中含有尿素【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生长激素的运输还需要血浆,A错误;B、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环境是细胞内液,而不是内环境,B错误;C、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D、尿素是细胞的代谢产物,由细胞产生后进入内环境,组织液和血浆中都含有尿素,D正确。故选D。12.运动员进行马拉松运动时,下列有关其体内生理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加快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

19、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C. 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的pH显著降低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肌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答案】B【解析】【分析】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2、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NaHCO3。3、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

20、下丘脑,A错误;B、剧烈的运动使人体的水分丢失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B正确;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血浆中各种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的pH值一般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来升高血糖浓度,D错误。故选B。13.如图依次表示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检测的电位变化过程,图中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图过程中,甲处兴奋,乙处未兴奋B. 图图过程中,电表指针偏转值可代表甲电极处静息电位的大小C. 神经纤维上接受刺激的部位比较靠近图中的乙处D. 图、中甲、乙电极处的膜没有钠、钾离

21、子的跨膜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这五个指针变化图是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的连续过程电位变化图,即指针由中间而右偏,回中间,再向左,最后回到中间。【详解】A、由图至图过程中甲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所以甲处未兴奋,乙处兴奋,A错误;B、由图至图过程中,电表指针偏转的最大值可代表甲电极处动作电位的大小,B错误;C、由于图中指针向乙处偏转,说明神经纤维上接受刺激的部位比较靠近图中的乙处,C正确;D、图、中甲、乙电极处的膜有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D错误。故选C。14. 糖元沉积病贮积病是由于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致使糖元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

22、现为低血糖等症状。下图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糖元沉积病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糖元的合成,并未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B. 以葡萄糖为底物,细胞呼吸过程会合成ATP,不需要ATP供能C. 血糖浓度低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 给糖元沉积病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抑制糖元的合成,并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A错误;B、据图分析,葡萄糖需要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丙酮酸被呼吸作用利用,这一过程需

23、要消耗ATP,B错误;C、血糖浓度高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C错误;D、糖元沉积病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的肝糖原不能水解的低血糖,给糖元沉积病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点睛】据图分析:6-磷酸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可生成糖原、丙酮酸,其经过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细胞呼吸的启动需要ATP供能,同时糖原与非糖物质可以在没的作用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15.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

24、枝条中没有IAAB. 四组实验中,300 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C. 100与300 mg/L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D. 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与对照组相比,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平均生根数先增加后减少,平均根长先增加后略有减少。【详解】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IAA较少,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四组实验中,300mg/L的IAA浓度下平均生根数最多,说明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B正确;图中显示,100与300mg/L处理获得的根的长度相近,但是

25、数量不相等,因此两者获得的根的生物量不相等,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下没有体现抑制生根数和根长的现象,因此不能体现出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柱状图的分析,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与对照组相比得出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随IAA浓度的变化规律。16.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B.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C. 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受资源、空间及其他生物的制约D. 要持续高产地利用该动物资源

26、,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增加,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种群数量为S型曲线,而d点时种群数量为K。【详解】A、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而图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A错误;B、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B错误;C、由于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死亡率逐渐增加,C正确;D、要持续高产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最容易恢复,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

27、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17.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況下,测得一段时间内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乙中曲线、可分别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酒精浓度的变化B. 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C.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均为30D.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不全是原核生物【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其中充气口a是在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b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

28、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图乙表示图甲发酵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上升。【详解】A、酵母菌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因此曲线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的变化,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不断产生酒精,因此曲线表示装置甲中酒精浓度的变化,A正确;B、果醋发酵时需要氧气,因此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B正确;C、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分别是1825,3035,1518,C错误;D、果酒、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毛霉,都是真核生物,果醋制作所用的菌种是醋酸菌,是原核生物,D正确。故选C。18.下列关

29、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固定化酶主要目的是实现酶的重复利用B. 溶解氧交换受阻是固定化酶应用的重要限制因素C. 用温水使海藻酸钠迅速溶解,待其冷却至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D.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属于固定化酶,因而可以反复使用【答案】A【解析】【分析】使用酶、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直接使用酶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酶的种类一种或几种一种一系列酶制作方法物理吸附法、化学结合法、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包埋法是否需要营养物质否否是缺点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易失活难回收,成本高,影响产品质量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优点催化效率高,耗能低、

30、低污染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可以反复利用成本低,操作容易【详解】A、固定化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由能与产物分离,实现酶的重复利用,A正确;B、固定化酶可以与反应物充分接触,因此固定化酶应用过程中不存在溶解氧交换受阻,B错误;C、用小火间断加热使海藻酸钠迅速溶解,待其冷却到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C错误;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特定材料包裹的酶,是为了避免酶在不良环境中失活,遇到水可以溶解,不属于固定化酶,D错误。故选A。19.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是从已免疫小鼠脾脏中获得效应T淋巴细胞B. 中可使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其融合,其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 细

31、胞经过一次筛选就可获得所需杂交瘤细胞D. 经培养可获得单克隆抗体,培养液中加入一定的营养物质即可【答案】B【解析】【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2、分析题图:图中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表示细胞融合,包括融合细胞和未融合的细胞,表示筛选过程。【详解】A、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B细胞,A错误;B、在动物细胞融

32、合的过程中,可用用灭活的病毒诱导细胞融合,其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细胞经过2次筛选才可获得所需杂交瘤细胞,第一次筛选是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是获得已经免疫的杂交瘤细胞,C错误;D、经培养可获得单克隆抗体,培养时所需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和pH、营养条件、无菌和无毒、一定的气体环境,D错误。故选B。20.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 )A. 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B. 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C. 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 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

33、【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详解】A、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

34、,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A正确;B、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的关键的措施,B正确;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D错误。故选D。二、多项选择题21.图表示豌豆叶肉细胞中,甲、乙两种细胞器相关生理活动,下列相关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A. O2产生于甲细胞器的内膜,在乙细胞器的内膜被利用B. 甲细胞器中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色素位于类囊体薄膜C. CO2可产生于乙细胞器的基质,在甲细胞器基质被利用D. 乙中ATP主要在其内膜上生成【答案】BC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

35、甲为叶绿体,乙为线粒体。【详解】A、O2产生于甲细胞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在乙细胞器(线粒体)的内膜被利用,即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错误;B、甲细胞器为叶绿体,其中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色素位于类囊体薄膜,B正确;C、CO2可产生于乙细胞器的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在甲细胞器基质(暗反应的场所)被利用,C正确;D、乙为线粒体,其中ATP主要在其内膜上生成,即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D正确。故选BCD。22.如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图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和间接控制B. X1与X2的区别主要是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的不同C. 基因2与白化病基因互

36、为等位基因D.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可进行过程,而不进行过程【答案】AB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途径有2条,一是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即图中过程,二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即图中。【详解】A、上图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及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B、X1与X2都为RNA,故它们的区别主要是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的不同,B正确;C、基因2是控制合成酪氨酸酶的基因,因此与白化病基因(控制合成酪氨酸酶基因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C正确;D、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不能

37、进行过程,D错误。故选ABC。23.若人体中T淋巴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淋巴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B. 激活这些分子只影响细胞免疫的功能C. 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D. 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有助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答案】AC【解析】【分析】【详解】A、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有利于移植器言的存活,A正确;B、激活这些分子既影响细胞免疫的功能,又影响体液免疫的功能,B错误;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T细胞活性就不会受到抑制,因而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正确;D、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

38、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不利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D错误。故选AC。24.下列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精时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B. 胚胎干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可维持不分化状态C. 滋养层细胞在囊胚期时就已发育成胎膜和胎盘D. “克隆羊”、“试管羊”、“转基因羊”在形成过程中一般都有卵(母)细胞的参与【答案】ABD【解析】【分析】1、受精过程为:顶体反应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2、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具有胚胎

39、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3、胚胎发育过程:(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3)襄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

40、,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腔叫原肠腔。【详解】A、受精时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A正确;B、胚胎干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可维持只分裂不分化状态,B正确;C、囊胚期才出现滋养层细胞,在之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滋养层细胞会发育成胎膜和胎盘,C错误;D、“克隆羊”(将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试管羊(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受精)、“转基因羊”(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中,而受精卵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成)在形成过程中一般都有卵(母)细胞的参与,D正确。故选ABD。25.某种霉菌的菌丝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红色对白色显性。下图表示其生活史,图中每个子代菌丝体均由单个

41、孢子发育而来,合子分裂产生的孢子是按分裂形成的顺序排列的。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子代菌丝体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能直观验证分离定律B. 若囊中A、 a孢子比例不为11, 说明是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交叉互换C. 若囊中第一个孢子基因型为A、第二个为 a,说明有丝分裂发生基因突变D. 若囊中第一、二个孢子基因型为A、第三、四个为a,最可能是减数分裂中发生交叉互换【答案】ACD【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42、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由题意知,白色菌丝、红色菌丝是单倍体,二者结合形成的合子是二倍体,基因型是Aa,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4个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再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基因型为子囊孢子,发育成菌丝。【详解】A、由于子代菌丝体是由子囊孢子发育形成,子囊孢子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小孢子母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因此可以直接通过子代菌丝体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能直观验证分离定律,A正确;B、如果发生交叉互换,A、a的数量比是不变的,因此囊中A、a孢子比例不为1:1,不能说明是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交叉互换,而是发生基因

43、突变,B错误;C、囊中第一个孢子、第二个孢子由同一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如果第一个孢子基因型为A、第二个为a,说明有丝分裂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D、如果囊中产生第一个、第二个孢子的细胞与产生第三个、第四个孢子的细胞是由一个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正常情况下,四个孢子的基因型相同,如果第一、二个孢子基因型为A、第三、四个为a,最可能是减数分裂中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ACD。三、非选择题26.图为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1)钠钾泵的化学本质是_,心肌细胞吸钾排钠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据图可知钠钾泵的生理功能除了与钠、钾离子结合并运输以外,还具有_的功能。用呼吸抑制剂处理

44、该细胞_(填会/不会)降低钠钾泵运输离子的速率,加入蛋白质变性剂_(填会/不会)降低离子运输的速率。(2)为探究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研究者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甲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乙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阿霉素、丙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物制剂Q+阿霉素。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每组所加心肌细胞数量相同。各组样品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若实验结果是_,则说明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为检测生物制剂Q对心肌细胞的凋亡是否有影响,上述实验还应该增加丁组实验,请按照上述格式书写丁组实验:_。【答案】

45、 (1). 蛋白质 (2). 主动运输 (3). ATP水解酶活性 (4). 会 (5). 会 (6). 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或心肌细胞的凋亡率) (7). 甲组和丙组的存活率均高于乙组的存活率(或甲组和丙组的凋亡率均低于乙组的凋亡率) (8). 丁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物制剂Q【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该图表示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钾离子进细胞,钠离子出细胞,都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2、本实验材料为心肌细胞,故涉及的主要生物技术是动物细胞培养。实验中,甲为对照组,存活率最高,若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致心肌细胞凋亡具保护作用,则存活率丙组乙组。若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

46、致心肌细胞凋亡无保护作用,则存活率乙组=丙组。【详解】(1)钠钾泵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图可知:钾离子进细胞,钠离子出细胞,都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据图可知,钠钾泵的生理功能有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跨膜运输离子。呼吸抑制剂降低细胞呼吸能量的释放进而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影响钠钾泵的活性而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2)本实验材料为心肌细胞,要进行心肌细胞的培养,故统计计算心肌细胞的存活率作为因变量。实验中,甲为对照组,存活率最高,若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致心肌细胞凋亡具保护作用,则存活率丙组乙组。若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致心肌细胞凋亡无保护作用,则存活率乙组=丙

47、组。若增设对照组,可单独观察生物制剂Q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故丁组为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物制剂Q。【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分析,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实验设计能力,试题难度中等。27.烟草被烟草花叶病毒(TMV)感染后,随着TMV大量繁殖,叶片将出现畸形、斑驳等现象。研究人员对烟草健康株和感病株的色素含量、光合速率等特性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烟草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生成的ATP主要用于暗反应中的_生理过程。若分别用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RNA感染烟草,能使烟草叶片上出现病斑的是_ 。(2)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时,先取新鲜叶

48、片,用_作为溶剂进行研磨,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少量_,然后过滤测定叶绿素的含量。测得两种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如下表所示,根据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植株类型叶绿素a含量(mg/gfw)叶绿素b含量(mg/gfw)叶绿素a+b含量(mg/gfw)叶绿素a/叶绿素b健康株2.1080.8182.9262.578感病株1.5430.6042.1462.555(3)图表示不同光照强度下烟草健康株和感病株的净光合速率变化。据图判断,健康株和感病株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基本相同(均为3molm-2s-1),当光照强度为1500klx时,健康株和感病株的实际光合速率均为_molm-2s-1。当光照强度小

49、于1500klx时,感病株的净光合速率并未小于健康株,说明此阶段叶绿体中_不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强光条件下,感病株的光合作用速率受到影响,可能的原因是_,导致了光合作用的_过程受到影响。【答案】 (1).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 RNA (3). 无水乙醇 (4). CaCO3 (5). 感病株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明显降低,但叶绿素a/叶绿素b基本相同 (6). 18 (7). 叶绿素含量 (8). 感病株叶绿素的含量低于正常株 (9). 光反应速率【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健康株和感病株的净光合速率均呈上升趋势,但是感病株的净光合速率在光照较强时净光合速率

50、明显低于健康株。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详解】(1)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生成的ATP主要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故用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RNA感染烟草,能在烟草叶片上出现病斑的是RNA。(2)光合色素常用无水乙醇提取,提取色素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色素。据表分

51、析可知,感病株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明显降低,但叶绿素a/叶绿素b基本相同。(3)据图可知,健康株和感病株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均为3(molm-2s-1),当光强等于1500klx时,感病株的实际光合速率为15+3=18(molm-2s-1)。由图可知,当光强小于1500klx时,感病株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健康株,说明此时叶绿素的含量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可知强光条件下,感病株的光合作用速率受到影响,其可能的机理是感病株叶绿素含量低于正常株,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的能力弱,影响光反应速率。【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从课外

52、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8.风头麦鸡的羽毛色有蓝色、黑色和白点三种,腿上毛型有长毛、短毛和无毛三种,下面为相关遗传实验研究结果,回答相关问题。实验一:组别PF11黑色蓝色黑色蓝色112白点蓝色蓝色白点113黑色白点全为蓝色若这羽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则(1)蓝色风头麦鸡的基因型为_,蓝色的风头麦鸡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有_种表现型。(2)一只蓝色风头麦鸡,如不考虑交

53、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该鸡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毛色基因组成为_。(3)若黑色为显性,第1组别的F1代中鸡随机自由交配,该组别F2代中黑色:蓝色:白色的比例为_。实验二:PF1F2长毛长毛短毛短毛长毛无毛961若腿上毛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Y/y和R/r)控制,则(4)F1的基因型是_ 。(5)F2短毛风头麦鸡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 。(6)亲本中两长毛风头麦鸡的基因型是否相同_ 填写是或否)。(7)F2短毛风头麦鸡与无毛风头麦鸡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_ 。【答案】 (1). Aa (2). 3 (3). AA或aa (4). 961 (5). YyRr (6). 1/9 (7). 否 (8).

54、 短毛长毛无毛441【解析】【分析】实验一表格分析:由于风头麦鸡的羽毛色有蓝色、黑色和白点三种,且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根据3组杂交实验判断,蓝色基因型为Aa,黑色基因型为AA(或者aa),白色基因型为aa(或AA)。实验二表格分析:由于风头麦鸡的腿上毛型有长毛、短毛和无毛三种,且腿上毛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Y/y和R/r)控制,根据表格中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F2短毛基因型为Y_R_,长毛基因型为Y_rr和yyR_,无毛基因型为yyrr,F1短毛基因型为YyRr,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详解】(1)据实验一分析可知,蓝色风头麦鸡的基因型为Aa,蓝色的风头麦鸡Aa鸡群随机交配

55、,产生的后代有AA(黑色或白色)、Aa(蓝色)、aa(白色或黑色)共3种表现型。(2)一只蓝色风头麦鸡Aa,如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该鸡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毛色基因组成为AA或aa。(3)若黑色为显性,第1组别的F1代中黑色(AA):蓝色(Aa)=1:1,若F1代鸡随机自由交配,F1代a=1/4,A=3/4,则F2代中黑色:蓝色:白色的比例为9:6:1。(4)据实验二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是YyRr。(5)F2短毛风头麦鸡Y_R_中,纯合子只有YYRR,其所占的比例为1/9。(6)由分析可知,亲本中两长毛风头麦鸡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基因型不相同。(7)由于F2短毛风头麦鸡中

56、YYRR:YyRR:YYRr:YyRr=1:2:2:4,则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4:2:2:1,故F2短毛风头麦鸡Y_R_与无毛风头麦鸡yyrr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短毛:长毛:无毛=4:4:1。【点睛】本题结合杂交实验,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根据表格实验结果判断各生物的基因型,其次再根据题目内容进行正确作答。29.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1865年,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随后的研究表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2)1910年,摩尔根进行了果蝇的红眼

57、和白眼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首次证明了_。(3)1928年,格里菲思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其中S型菌有S、S、S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如果该S型菌为S型,则该过程发生的变异属于_;如果该S型菌的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则出现的S型菌有多种类型,这一现象说明_ 。(4)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得出:“一种含有脱氧核糖的核酸是肺炎双球菌S型中转化因子的核心单元”,即证明了_ 。(5)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占54%

58、,则该DNA分子中G为_。(6)1958年,科学家揭示了DNA分子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其方式是_。若将含14N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的培养液中培养1小时(20分钟分裂一次),提取大肠杆菌的DNA进行梯度离心,试管中将得到_条带。【答案】 (1).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 基因重组 (4).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5). DNA是遗传物质 (6). 23% (7). 半保留复制 (8). 两【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59、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

60、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1)1865年,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随后的研究表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2)1910年,摩尔根进行了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首次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3)1928年,格里菲思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其中S型菌有SI、S、S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如果该S型菌为S型,则该过程发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如果该S型菌的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则出现的S型菌有多种类型,这一现

61、象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4)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得出:“一种含有脱氧核糖的核酸是肺炎双球菌S型中转化因子的核心单元,即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5)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占54%,则该DNA分子中G+C=46%,又G=C,所以G为23%。(6)1958年,科学家揭示了DNA分子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将含14N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的培养液中培养1小时(20分钟分裂一次),提取大肠杆菌的DNA进行梯度离心,试管中将得到两条带,分别为中带和重带。【点睛】

62、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识记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得出的实验结论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0.动物的反射活动之所以能协调,就是因为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如果中枢抑制受到破坏,则反射活动就不可能协调。(1)图1表示一种神经中枢抑制产生的机制,图中若先兴奋会导致兴奋,但若先兴奋后再兴奋,却不产生兴奋,这说明神经元为_兴奋/抑制)性神经元,分析其产生作用可能的机理是_。(2)图2表示另一种神经中枢抑制产生机制,图中神经细胞兴奋,传递至突触A处使其末梢释放_ 进入_,再与突触后膜上的_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至突触B时释

63、放化学物质引起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大量Cl-进入细胞、上的突触后膜,带来的结果是细胞、产生_该过程对于细胞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典型的_调节机制。(3)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可选择性阻止图2中细胞释放神经递质,试推测破伤风患者可能出现肌肉_(松弛/痉挛)的症状。【答案】 (1). 抑制性 (2). 兴奋后会抑制释放递质 (3). (神经)递质 (4). 突触间隙 (5). (特异性)受体 (6). 抑制 (7). (负)反馈 (8). 痉挛【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传导是双向的。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

64、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4)信号变化: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

65、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产生的神经递质会抑制释放神经递质而使不能产生兴奋,说明为抑制性神经元。其产生作用可能的机理是产生兴奋后会抑制释放递质。(2)图2中神经细胞兴奋,传递至突触A处使其未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神经元自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突触B时释放化学物质引起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大量Cl-进入细胞、上的突触后膜,使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说明会抑制神经元产生兴奋;该过程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3)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可选择性阻止图2中细胞释放神经递质

66、,说明负反馈调节被阻断,患者的肌肉会持续兴奋而产生痉挛。【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根据图中和题中信息准确答题。31.生态学家对某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之前,该地区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集中排放,造成局部区域水质恶化。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是_演替;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_ 。(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是_ J/(cm2a),该食物链第二营

67、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 。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能量去路之外,还有_等去路。(3)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与生态系统的_呈正相关。(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流入_成分。【答案】 (1). 次生 (2). 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 (3). 1.96105 (4). 12% (5). 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 (6). 自我调节 (7).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8). 分解者【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31107 J/(cm2

68、a)。生产者有械树、山毛样和桦树等。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出生或死亡都不会使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详解】(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因为有一定的繁殖体,所以其上的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由图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31107 J/(cm2a)。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已知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2.31107 J/(cm2a),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105-1.31105=

69、1.96105 J/(cm2a),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2-0.84)=2.36104 J/(cm2a),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36104 J/(cm2a)1.96105 J/(cm2a)=1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去路之外,还有呼吸消耗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3)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点睛】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

70、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32.生物兴趣小组试图探究山羊的瘤胃中的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表所示,实验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KH2PO41.4gNa2HPO42.1gMgSO47H2O0.2g葡萄糖10g尿素1g琼脂15g溶解后自来水定容到1000mL(1)该实验中所用培养基在成分上的特殊要求是_ 。培养基中葡萄糖可以为细菌提供_ 。(2)实验中所用锥形瓶、试管都必须进行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_。图中接种的方法为_ 法,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实验过程中,除了需

71、将接种后的平板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还需设置一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的“未接种的空白平板”的对照实验,其目的是_。(3)为进一步确定取自瘤胃中液体的适当稀释倍数,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观察并统计具有红色环带的菌落数,结果见下表,其中_倍的稀释比较合适。用该方法统计的细菌数目会比实际数目_(偏大/基本相同/偏小),其原因是_ 。稀释倍数103104105106107菌落数5003672483618【答案】 (1). 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 (2). 碳源(和能量) (3). 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 (4). 稀释涂布平板 (5). 检查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和培养

72、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 (6). 106或105 (7). 偏小 (8). 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一个菌落可能是一个或多个菌体增殖形成)【解析】【分析】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优点缺点适用范围平板划线分离法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不能计数适用于好氧菌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

73、延适用于厌氧,兼性厌氧菌3、消毒和灭菌消毒灭菌概念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适用对象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详解】(1)该实验需要筛选到能降解尿素的细菌,因此所用培养基在成分上的特殊要求是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培养基中葡萄糖可以为细菌提供碳源。(2)实验中所用锥形瓶、试管都必须进行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图中接种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获

74、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实验过程中,除了需将接种后的平板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还需设置一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的“未接种的空白平板”的对照实验,其目的是检查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和培养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3)观察并统计菌落数应选30-300之间的培养皿进行统计,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应选106或105倍的稀释比较合适。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细菌数目会比实际数目偏小,其原因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相关知识,考要明确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识记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的成分;识记常用的接种方法和具体操作

75、过程;对于微生物培养技术的掌握及分解尿素的菌的分离和计数的掌握应用是解题的关键。33.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ACC氧化酶和ACC合成酶是番茄细胞合成乙烯的两个关键酶。利用反义DNA技术(原理如图1),可以抑制这两个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番茄具有耐储存、宜运输的优点,下图2为融合ACC氧化酶基因和ACC合成酶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1)图2中2A11为特异性启动子,则该2A11应在番茄的_ (器官)中启动基因的转录。(2)从番茄成熟果实中提取_ 为模板,利用反转录法合成ACC氧化酶基因和ACC合成酶基因,以进行拼接构成融合基因。(3)合成出的ACC氧化酶基因两端分别含限制酶BamH

76、和Xba的酶切位点,ACC合成酶基因两端含Sac和Xba的酶切位点,用限制酶_ 对上述两个基因进行酶切,再串联成融合基因,相应的Ti质粒应用限制酶_ 进行切割,确保融合基因能够插入载体中。(4)为了实现图1中反义基因的效果,应将融合基因_ 正向/反向)插入在启动子2A11的下游即可构成反义融合基因。将图中表达载体与农杆菌菌液混合后,接种在含有_ 的培养基中,可筛选出含有反义融合基因的农杆菌,再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转基因番茄。(5)在检测番茄细胞中是否存在反义融合基因时,_(填“能”/“不能”)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的ACC氧化(合成)酶基因片段做探针进行检测,理由是_。【答案】 (1). 果实 (2

77、). RNA (3). Xba (4). BamH和Sac (5). 反向 (6). 卡那霉素 (7). 不能 (8). 番茄细胞内本来就存在ACC氧化(合成)酶基因【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

78、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据图2可知,2A11为特异启动子,推测2A11应在番茄的果实组织中启动转录过程。(2)从番茄成熟果实中提取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法合成ACC氧化酶基因和ACC合成酶基因,以进行拼接构成融合基因。(3)因为合成出的ACC氧化酶基因两端分别含限制酶BamHI和XbaI的酶切位点,ACC合成酶基因两端含SacI和X

79、baI的酶切位点,所以都可以用XbaI对上述两个基因进行酶切,再将得到的两个基因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融合基因,最后对相应的Ti质粒应用限制酶BamHI和SacI切割,把融合基因插入到载体中。(4)为了实现图1中反义基因的效果,应将融合基因反向插入在启动子2A11的下游即可构成反义融合基因。将图中表达载体与农杆菌菌液混合后,接种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能够存活的农杆菌含有反义融合基因,将筛选出含有反义融合基因的农杆菌再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转基因番茄。(5)重组质粒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表达载体与农杆菌菌液混合后,加入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可筛选出转化了反义ACC合成酶基因的农杆菌。番茄细胞内本来存在ACC合成酶基因,能于ACC合成酶基因探针发生分子杂交,所以在检测反义ACC合成酶基因是否整合到番茄植株的染色体DNA上时,不能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的ACC合成酶基因片段做探针进行检测。【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